2023-04-19 10:04:09 作者:潘澤文
“你看,這片稻子長得多好呀!以前這里有520多畝都是種植茶葉的,還有200余畝爛泥田一直半荒著。520畝的茶葉牽制著村里300余戶近500個勞動力。”浙江省麗水市松陽縣赤岸村黨總支部書記吳定云說道,“現如今,僅幾臺機器、幾十個人,就輕松搞定這720余畝土地。而且,等水稻收割了,可以穿插種植大豆、油菜、小麥,大大提高了耕地利用率。今年,村里還打算開發農業觀光、農事體驗等項目,要把這個種田的文章做大、做好。”說起這“非糧化”整治后半篇文章,吳書記充滿著干勁。
赤岸村“非糧化”優化整治后水稻耕種前種植油菜
2021年7月以來,松陽縣赤壽鄉積極貫徹落實上級的要求和部署,啟動“非糧化”優化整治工作。赤岸村作為鄉里的先行村,首次任務就是整改這720余畝,其中520余畝是茶葉田。
據了解,浙江松陽縣已經連續五年入選“中國茶葉百強縣域”,幾十年來形成的格局,全縣農民的主要經濟來源就是茶葉,吳定云記得當時的第一念想就是“挖掉茶葉改種糧食作物,那不等于在割老百姓的‘心頭肉’,該怎么辦呢?”
赤岸村水田中機械在耕作,白鷺在旁覓食
赤岸村是赤壽鄉第一大村,全村耕地1700余畝,有1300余畝種植茶葉,整改520余畝茶葉田,相當于全村近四成的茶葉改種糧食。據初步統計,茶葉每畝每年產值近萬元,而“非糧化”整治后,5年的補償補助資金大概1.5萬元。這中間的損失怎么填補?農民收入怎么保障?這兩個問題成了吳定云書記最頭疼的事情,問題出現了,就要想辦法解決。
赤岸村水稻長成
在鄉黨委政府的鼓勵和支持下,吳定云帶領村干部多次開展實地調研、集中研究,四處奔走求“方”,最終確定了組織化運營的總方向。堅持把土地牢牢地抓在村集體手上,主動對接優秀鄉賢,共同注資成立“松蔭廬”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以“公司+集體+農戶”模式經營管理“非糧化”整治后流轉的720余畝土地。村集體按照流轉耕地面積每年保底分紅100元/畝,經營收益按照出資人占股67%,村集體占股17%,非糧化農戶占股16%進行分配。據悉,該模式運行第一年,村集體保底收益7.2萬元,再加上閑置物業樓作為辦公和倉儲用房出租給“松蔭廬”公司,收益8萬余元,幫助村集體經濟增收15萬余元;同時,安排農村富余勞動力用工3000多人次,幫助農戶增收60萬余元。
村集體增收了,那么農民的收入又是怎么保障的?在這里,吳定云書記算了一筆賬:1畝茶葉收益1萬元,但也需要1名勞動力常年在田間勞作,如今流轉后統一管理、規模化種植,勞動力也解放出來了。這些勞動力一部分轉移到自家其他茶葉田上,免去了茶葉采茶工招工難的麻煩,其他富余勞動力轉型到附近企業當上了產業工人,還有一部分被“松蔭廬”公司吸納(主要是60周歲以上人員),每年收益4萬元-5萬元,總體上以戶為單位計,不但沒有減收,反而增收了。
赤壽鄉黨委系統謀劃了“非糧化”整治后剩余勞動力的輸出問題,一方面借勢赤壽萬畝工業平臺,成立鄉-村-企黨建聯建機制,與企業簽訂定向招工長期合作意向書,并梳理賦閑在家人員,按照特長、年齡、性別分類建立數據庫,按照企業需求輸出勞動力,打造定向招工“共富工坊”,實現農民增收;另一方面成立來料加工聯絡站,由村集體對接企業,承接業務后派發給農戶加工,并優先考慮60周歲以上勞動力。
下一步,赤岸村將利用現有資源進一步在用工密集型農業、農副產品精深加工、鄉村田園休閑游和民宿農家樂等方面發力,持續深化共富工坊特色做法,增加農村富余勞動力的就業途徑,幫助村集體經濟不斷發展壯大,把“非糧化”整治后半篇文章續寫得更精彩。(潘澤文)
編輯:孫遠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