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12 15:11:32 來源:新華報業(yè)網(wǎng) 作者:沈嘉人
“修復不是為了回到過去,而是為了創(chuàng)造未來。”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名譽院長、總建筑師崔愷主講的《生態(tài)·綠色·可續(xù)》,收獲了現(xiàn)場觀眾熱烈的掌聲。2021年4月15日,由江蘇省委宣傳部、省住建廳、中國建筑學會聯(lián)合主辦的“江蘇·建筑文化講堂”第6講在江蘇(南京)園博園云池夢谷舉行。
“江蘇建筑文化講堂從2019年開始開辦,今天是講堂的第6講,與以往的5講相比有些不一樣”,江蘇省委宣傳部副部長徐寧作為主持人,介紹了這一講的特別之處:“前5講的講堂都是江蘇標識性的建筑,而今天第6講的講堂,我不知道該稱之為是一個建筑還是一處自然。我覺得它是一個把自然納入了設計的建筑,也是一個張開雙臂擁抱設計和建筑的自然。”
“今天這一講的主講人,就是這個神奇地方的設計師。我們和設計師面對面的共同置身在他所親手設計的作品里,聆聽他的設計理念,聽他介紹他的設計作品,是一次沉浸式的體驗和學習。”徐寧隆重介紹主講嘉賓,中國工程院院士、全國工程勘探設計大師崔愷。崔愷院士與王建國院士領銜一大批國內(nèi)外知名設計師,締造了美輪美奐的江蘇(南京)園博園。
被稱為“神奇的地方”云池夢谷,原本是一個長1.1公里的巨大礦坑。崔愷回憶自己第一次來到這里的情形:“我爬到50米高的山坡上,看到底下的大坑以及暴露在上面的近百米崖壁的時候,覺得非常震撼。”
裸露的巖石,講述著曾經(jīng)被砍伐的近百年的過往。崔愷和他的團隊有自己的思考:“人類的生存發(fā)展離不開環(huán)境,過去我們是索取,今天是償還過去帶來的破壞。我們今天所在的巨大的礦坑和崖壁,是過去近百年里,人們挖走了1300多萬噸礦石留下來的。礦石用于建造我們的城市,也是那個時代需要的。但是我們今天重新認識我們對環(huán)境和自然之間的依存關系,我們找到新的邏輯。所以今天的園博園的建設是一種修復,一種補償,一種救贖,是表明人類對自然態(tài)度的轉(zhuǎn)變,是人試圖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一種新的價值觀,是一種新生態(tài)。”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是中國的古訓,融入山水自然之間是中國古人的生活智慧。崔愷將古人的智慧融入自己的設計理念。“以往建設性破壞和裝飾性文化的老路不能再走下去了,要讓建筑回歸自然,成為繼承傳統(tǒng)、面向未來的人類共識。我們建筑師應該真誠地面對自然。園博園建設就是要讓綠色重新回到這片山野,要讓人們感受到不一樣的綠色生活。今天的綠色也是環(huán)保、節(jié)能、低碳的含義,更可以延伸到綠色生活健康生活的理念。我希望,綠色會讓建筑變成一個不一樣的新美學。”
生態(tài),綠色容易理解,那么“可續(xù)”是什么?崔愷指著礦坑周圍這片裸露的崖壁:“可續(xù)是一種不間斷的連續(xù)的狀態(tài)。從過去的挖山到今天的修復,從過去的燒石灰的工廠到今天承載新生活的空間,不是抹掉過去和忘記歷史,而是要留下痕跡。這片崖壁不僅僅是一個石頭,它是記錄著過去我們曾經(jīng)犯下的錯誤,它也靜靜的觀察我們?nèi)祟愇磥淼淖兓K晕野阉麄兞粝聛恚粝铝藲v史,讓歷史說話。”
在新與舊之間創(chuàng)作,是崔愷和他的團隊進行園博園設計時的核心思路。雖然園博會僅僅是短暫的一個月的時間,但是崔愷希望,在5年、10年甚至更久的時間以后,還能看到這個建筑被很好的使用。他認為,園博會僅僅是一個開始,而并不是一個終結(jié)。
園博園的主場館是一處百年工業(yè)遺存:昆元白水泥廠和銀佳白水泥廠。如何利用園博會來重新利用這一片工業(yè)遺產(chǎn)?是崔愷遇到的第一個挑戰(zhàn)。2018年9月,他第一次來到這里,看到這些廢棄的水泥廠,落滿灰塵的設備、空空蕩蕩的空間,滿目蒼涼。崔愷在廠區(qū)里面走來走去,不知道該怎么辦:“工業(yè)建筑的遺址的利用,很多地方都是把它藝術化,而很少跟園博會建立聯(lián)系。”
經(jīng)過現(xiàn)場踏勘、研究和分析,崔愷和設計團隊對園博園的設計思路,提出幾個策略。“第一是尊重環(huán)境,保護工業(yè)遺產(chǎn)。第二,就是如何讓這樣的一些遺產(chǎn)進行加固利用,不僅僅把它保下來,還要進行利用,挖掘空間的潛質(zhì)。第三,新舊反差、輕重并舉。我們面對水泥工廠這樣的一個工業(yè)遺址,是不是繼續(xù)用水泥來做一個新的建筑?我希望我們未來的建筑應該越來越輕,越來越透明,越來越跟自然融合,而不是享受構筑征服自然的紀念碑。所以我認為我們應該避開繼續(xù)用水泥這件事情,應該用新的結(jié)構,用輕的結(jié)構去跟歷史形成反差,形成對話。”
崔愷也希望,設計能呈現(xiàn)出新空間、新景觀和新體驗。要利用工業(yè)遺址,如何把新的展覽的需求、服務的需求、開會的需求和新的景觀建筑的空間如何勾連起來。
將工廠原有的棚架、筒倉、等空間重新改造利用,創(chuàng)造的一個新舊融合的新規(guī)劃。辦公區(qū)、開放性主場館、展廳、餐廳、酒店,均依托原有的工廠的格局,引進新的理念、打造新的使用功能。
水泥廠原有的筒倉,通過加固后用一片混凝土連接起來,形成了體驗性極強的趣味空間。在講座開始之前,崔愷走進這里,發(fā)現(xiàn)有幾只麻雀跑了進去,嘰嘰喳喳甚是熱鬧。他想,這里也許會變成一個百鳥園。
崔愷說:“創(chuàng)造未來是為我們更美好的生活以及更優(yōu)美的建筑。建筑的語言因為綠色,會更美。”
編輯: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