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2-05 16:33:37 作者:李莉 郝一蓓
進博會場館外景
自第六屆進博會全面恢復線下辦展起,對于上海而言,也是一次重要的回歸和重新亮相。中國正從世界工廠向世界市場轉變,進博會的溢出效應正在發生。六年進博會,“開放”二字一以貫之,這不是中國的獨唱,而是世界的大合唱。
進博會不僅是一個商品的展示盛宴,更是一次前瞻性的對話,為世界各國政府、企業提供了合作平臺。外資企業通過進博會,從展品到展商,再成長為投資商,持續加碼在華投資。
無論是“6+365買全球”(注:在進博會6天展期之后,為進博好物提供365天的展銷機遇)的便利,還是提前申報、轉口貿易、離岸貿易、保稅展示交易的通路創新服務,在開放的大舞臺上相向而行、相互成就,是中國推動經濟全球化的重要承諾,也是眾多知名跨國企業將中國視為重要的戰略市場的原因之一。
(組圖)米其林展廳
跨國公司米其林以“我們追逐”為主題,打造了逾500平方米的“米其林賽道樂園”主題展區,展示米其林多元的可持續創新成果,包括63%可持續材料輪胎、UPTIS免充氣輪胎、兩輪輪胎業務、馳加、全新ResiCare業務和米其林指南業務等,傳遞米其林集團一切皆可持續的愿景,以及與所有人共同追逐美好移動生活的承諾和信心。
米其林中國區總裁兼首席執行官葉菲先生表示:“‘賽道’不僅是米其林無數創新的起點,更凝聚著米其林對美好移動生活的無限憧憬和不懈追逐。百余年來,米其林從未停止過追逐與創新的腳步。在中國市場34年間,米其林除了為客戶提供高品質的產品和服務,也與眾多伙伴同行達成了一系列合作。這得益于米其林的創新產品,更重要的是米其林致力于為人們提供獨特卓越的移動生活體驗。進博會是一個推動對話、促進合作的平臺,我們會繼續分享‘一切皆可持續’的愿景,并與更多人攜手創造更可持續的未來。”
Brother(兄弟)六赴進博之約,通過 “價值創造”、“價值傳遞”、“價值展示”、“價值升華” 四個部分,傳遞出助力品質生活,帶來效率提升這一產品理念。兄弟工業株式會社負責人佐佐木一郎先生,攜集團在華各銷售、服務公司的領導共臨現場。
展位更大:128個國家和地區的3486家企業參展
今年,3486家參展企業“各顯神通”,在14個展館內使出渾身解數,吸引數萬名觀展者流連駐足。其中,來自世界各國的美食自然是食客們的心頭好。
“挪威出口到中國的第一條魚,是挪威北極鱈魚做成的魚干……”11月7日中午,在2.2食品及農產品展區內,一場特別的直播正在進行。挪威海產局中國區負責人童安睿以一口流利的中文,向觀眾們講解著來自挪威的海產品。
童安睿身邊,一位美食博主以挪威特色的青花魚、三文魚、北極鱈魚和甜蝦為原材料,現場制作了四道美食。正值飯點,人們循著香氣聚集在展位周邊,把展臺圍得“里三層、外三層”。
這是童安睿第二次帶著挪威海產局參加進博會,但其實他早已是進博會的“老朋友”。在2021年加入挪威海產局之前,童安睿曾以挪威某跨國企業工作人員的身份參加過三次進博會。
“五年前我首次參加進博會的時候,就能感受到中國客戶對進博會非常重視,并持續鼓勵我們參與進博會。這給了我一些啟發,我意識到挪威海產必須要參與進博并且充分利用這個平臺。”童安睿說。
前前后后參加的五次進博會中,童安睿對一家挪威的中小企業記憶深刻:“它是一家中等規模的挪威海產企業,他們的代表不遠萬里從挪威飛來中國參加進博。歷經兩周的隔離,還經歷了一些波折。但他還是帶著堅定的決心來到了進博會,并且在進博會現場與客戶達成了簽約。”
在童安睿看來,進博會的溢出效應可以從挪威海產局展位的變化窺見端倪。繼去年進博會首展首秀,今年挪威海產局升級了參展規模,展臺面積比去年增加30%。作為組展機構,挪威海產局本次攜手12家挪威海產出口商共同參展,較去年提高50%。
盡管網絡和跨境物流的快速發展帶動了世界貿易效率的提升,線下博覽會對于企業來說仍然有其獨特的價值。本屆進博會的國家綜合展中,法國農產品館是吸引了眾多觀眾。
兄弟中國展廳
進博會法國農產品展館
法國駐華大使白玉堂先生在法國農業食品館記者招待會上接受媒體采訪
法國駐華大使白玉堂和駐滬總領事王度等參觀展臺
近年來,中法貿易穩步增長,主要得益于農業食品行業的蓬勃發展。自 2021 年以來,法國重新確立了其在中國葡萄酒市場上的領先地位。法國還在中國乳制品、谷物和肉類市場占據重要地位。法國農業食品館——由法國駐華大使館商務投資處組織,以 "Taste France "品味法蘭西標識展館。它見證了中法貿易的緊密合作以及法國農業食品的豐富性和多樣性。
在整個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期間,法國農業食品館組織了一系列推廣法國美食的高質量活動:葡萄酒、香檳和烈酒品鑒,現場直播介紹美食產品等等。
六年來,進博會的展覽面積呈增長態勢,從第一屆的27萬平方米大跨步地擴大到了第六屆的36.7萬平方米。
在參展企業數量一直維持在較高水平的情況下,出現近10萬平方米的展覽面積增長,說明企業的平均展覽面積也在不斷擴大。不少企業通過擴大進博會的展臺面積,來更好地展示企業形象、增加企業曝光度、提升影響力。
事實上,每一屆進博會的參展企業數量規模都十分龐大而穩定,尤其是第六屆進博會,參展企業數量已基本恢復至疫情前水平,同時還有約200家企業連續6年簽約參展,這進一步說明進博會的吸引力和影響力在不斷增強,同時也凸顯了進博會的穩定性和可持續性。
展商更強:展會的首次和美國的首次
11月5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向第六屆進博會致信,重申了中國推進高水平開放、推動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的堅定決心,對進博會“三大定位”提出新要求,也為進博會“越辦越好”進一步指明了方向。
當天,來自世界154個國家、地區和國際組織的政商學等各界代表約1500人出席開幕式,習近平主席的致信引發中外嘉賓熱烈反響,各方紛紛表示從中感受到中國堅定推進高水平開放、與世界共享發展機遇的信心和決心。
《世界開放報告2023》公布了最新的世界開放指數,數據顯示,2022年,世界開放指數為0.7542,相較于2021年下降0.4%。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所長張宇燕表示,這一狀態,是收緊開放的力量同擴大開放的力量相互交織和纏斗的結果。盡管世界開放指數延續了下降走勢,“寒意”猶濃,但開放動力“破冰”有望。
報告指出,2008年至2022年,金磚國家開放指數增長7.4%,共建“一帶一路”國家上漲5.3%。金磚國家開放指數增幅顯著大于G7國家。
在今年,美國政府首次以官方名義參展進博會并設立了美國食品與農業館。新華社評論稱,近一段時間以來,中美交往多點開花,雙邊關系出現止跌企穩的勢頭,為變亂交織的世界帶來了好消息。
在2.2展館,400多平方米的展區內匯集了來自美國州政府、農產品協會、農產品出口商、食品制造和包裝企業等17家參展商,商品品類包括肉類、堅果、奶酪、葡萄酒、保健品等。
國際知名醬料品牌李錦記,已連續六年參與這一國際盛會。現場展示多款經典蠔油產品,向海內外廣大采購商、供應商、消費者等推廣李錦記的企業文化與品牌理念,發揚中華優秀飲食文化。李錦記展位設于1.1館的“食品及農產品展區-香港食品區”,在此展示了:殿堂級的“舊莊蠔油”、深受海內外市場歡迎的“財神蠔油”及“熊貓牌鮮味蠔油”等。李錦記熊貓亦在進博會現場亮相,與廣大海內外來賓互動。
進博會場館內
李錦記展臺
李錦記中國企業事務總監賴潔珊表示:“李錦記已連續參與了六屆進博會,借助這個國際性盛會,為李錦記搭建了更廣闊的海內外交流平臺,進一步開拓全球市場,并向世界傳播‘中國味道’。李錦記也將繼續秉承‘思利及人、永遠創業精神’的企業核心價值觀,為發揚中華優秀飲食文化、增進各國飲食文化交流而不懈努力!”
據官方數據,在本屆進博會期間,美國食品與農業展館參展企業和江蘇、福建、深圳等地采購商簽署諒解備忘錄,簽約金額達5.05億美元。
中國美國商會總裁(會長)何邁可將美國此舉稱之為“回歸”時刻。何邁可介紹,本屆進博會,除美國派出的參展團外,還有眾多美國在華企業開設了大型展臺,并派出了高級別代表參會。“中國在吸引投資方面做得非常棒,企業有著持續參與中國市場的意愿。數年來,讓中國成為具有吸引力的市場的原因之一,就是中國持久并且清晰的政策。”
“美國食品與農業館的成功超出了我們的預期。”上海美國商會會長鄭藝表示,事實證明,進博會是展示美國產品和服務的重要平臺。在本屆進博會上,美國參展企業超200家,是進博會歷史上規模最大、規格最高的參展團。
“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發展也需要中國。”習近平主席在會見澳大利亞總理阿爾巴尼斯時指出,中國發展仍然具有良好支撐基礎和諸多有利條件,中國將以自身穩定發展為不確定的世界經濟帶來寶貴的確定性。
本次國家展也為不同發展水平的國家增進交流、促進合作、互利共贏提供重要平臺,受到參展各國高度贊賞。
本屆德國國家館和德國展團重點展示德國在智能制造、工業4.0、醫療健康以及人才培養等領域的最新成果和應用案例,同時,消費品和食品及農產品展區也有不少優秀企業,現場展示最新科技、產品、專業服務以及開展各種活動,吸引投資者和合作伙伴,推廣德國企業在全球市場上的優秀產品與服務。
一組數字可以見證中國的開放高度。今年,參展的世界500強和行業龍頭企業達289家,數量為歷屆之最。六大展區,442項代表性首發新產品、新技術、新服務集中展示。創新孵化專區吸引來自39個國家和地區的超過300個創新項目參展,超過前兩屆的總和。據統計,本屆進博會按一年計意向成交金額784.1億美元,比上屆增長6.7%。
德國國家館
芬蘭國家館
加拿大國家館
進博會場館外景
合作更深:從參展商成為投資商
在一位連續參加多次進博會的工作人員眼中,國外企業通過進博會走到中國市場有著一條相似的路徑:“從展品到展商,再到加大投資。”
第六屆進博會上,這樣的路徑依舊奏效。來自韓國的三養方圓集團,作為爆款食品火雞面的開創公司,自2016年進入中國以來,有相當一段時間內對中國業務都采用的是經銷商模式。直至2021年,三養方圓在上海建立分公司,開始“自己賣”產品。
產品銷路該如何打開?2022年舉辦的第五屆進博會給了三養方圓一條可行的路徑。這一年,三養方圓租了一塊不大的場地。雖是首次參加進博會,但展會期間,三養方圓就與上海南虹橋投資開發(集團)有限公司達成了戰略合作。
進博會的溢出效應不止于此,三養方面提供的一組數據顯示:2022年,三養食品中國銷量已達到三養方圓集團全球總出口額的25%。預計2023年,三養食品中國線上線下總銷售額將達到17億人民幣,同比增長30%。
用三養方圓CEO金廷修的話來說,中國市場對三養方圓來講是成長的動力,是非常重要的市場,也是集團最大銷售額的海外市場。
“我認為進博會應該是能夠衡量中國市場未來的重要活動,也是能夠促進共享中國與全球的非常好的一個平臺。”未來,三養方圓除了將持續參展外,還將加大在中國的投資。
進博會上,“頭回客”與“回頭客”們、“新進生”與“全勤生”們已不滿足于將全球的新產品引進來,而是更希望在進博會中激發對新技術、新服務本土化創新的有益探索。
以前,外資醫療器械巨頭在國內都以產品的引入為主,依托進博會的溢出效應,許多在國際市場上已得到廣泛應用的醫療器械得以進入中國市場,惠及國內患者。下一個階段,外資企業持續加碼在華投資,從“展商”成長為“投資商”,實現產品的研發本土化、生產本土化、供應鏈本土化。現在的方向則是幫助中國去建立整個行業的生態體系,孵化更多中國創新企業,最終實現“國內研發、國內生產、銷往全球”的商業模式。
美敦力全球高級副總裁及大中華區總裁顧宇韶對此感觸頗深,他指出,醫療器械是高精尖、創新性的行業,以往都是歐美市場的產品先上市,再來到國內市場開始注冊,因此會導致產品在兩地市場上市產生一個滯后的時間差。借助進博會的東風,國內的臨床醫生和病患得以近距離接觸這些創新的藥械、加快各個環節的注冊審批,最終得以惠及病患。
據業內不完全統計,2022年,中國創新藥海外授權交易44起,披露的交易金額達到275.50億美元,相比2021年交易總額實現翻倍,今年累計超過150億美元。在今年進博會期間,多家跨國藥企高管明確表示,要幫助真正的創新技術、產品走向全球,帶領中國伙伴走出去。
吉利德科學全球副總裁兼中國區總經理金方千說,2022年,吉利德在中國開啟了本土研發團隊和研發能力的建設,不到一年時間,已成立了一支近200人的研發隊伍,推動了14項二期/三期臨床研究項目的快速展開,其中包括11個腫瘤領域臨床研究項目和3個抗病毒領域臨床研究項目。未來,吉利德計劃加速引入多款腫瘤和抗病毒領域的創新藥物及新適應癥。
賽諾菲大中華區副總裁,公共事務、市場準入及商務負責人朱海鸞也通過書面形式回復記者稱,自2019年起,賽諾菲便將中國作為全球同步研發的必要選項,不斷強化創新實力;2021年,賽諾菲啟用在中國的首個全球研究院;到2023年,賽諾菲已實現中國參加90%以上的全球同步研發項目。“目前,我們正努力以更快的速度將全球資產引入中國,并成為全球創新的新引擎。”
GE展臺
拜耳展臺
賽諾菲展臺
簽約更密:一年一個新熱點
展館內,“零碳進博 零塑辦博2.0”行動的宣傳牌隨處可見。中國國際進口博覽局副局長孫成海在閉幕會上表示,本屆進博會通過省間綠電交易方式采購綠電800萬千瓦時,首次實現100%綠電辦展。
中國“30/60雙碳目標”提出之后,相關政策密集落地,中國經濟社會正在進入全面綠色轉型時期。這不僅為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新的動力,也為全球企業的在華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
先正達集團中國總裁劉紅生表示:“農業領域的可持續創新對保障全球糧食供應和應對氣候變化挑戰均至關重要,進博會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盤點和展示最新可持續農業創新成果的平臺,以及許多跟全球同行交流的機會,促進種業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幫助農戶實現更加高效、更可持續、更有收益的農業生產。”
普華永道中國ESG可持續發展市場主管合作人倪清更是前瞻性地指出,自然受益轉型是繼碳中和轉型之后勢不可擋的趨勢之一,建議上市企業提升對生物多樣性與TNFD最終框架的理解與重視。
除綠色進博貫穿六年外,每一屆進博會的增展區都保持了與時俱進、亮點紛呈的特點。
第二屆首次設置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暨中華老字號”文化展示項目,是為借助第一屆進博會的影響力來彰顯中華文化的自信;第三屆則受疫情影響,首次設立了公共衛生防疫專區集約化展示國際先進公共衛生防疫產品、技術和服務,企業報名踴躍,面積多次擴容。
第四屆進博會上,能源行業引發關注。一方面,傳統能源領域訂單強勁,以石油、天然氣、煤炭為代表的能源產品意向成交金額將比第三屆增長22%;另一方面,新能源領域拓展有力,以液化天然氣(LNG)為代表的新能源產品意向成交金額較第三屆實現翻番。
此外,全球十大化妝品品牌、世界三大時尚高端消費品巨頭首次集體亮相,并得益于滑雪、滑冰等運動的興起,體育用品及賽事專區突出展示冰雪元素。
第五屆進博會上,首次搭建的數字進博平臺吸引368家技術裝備企業線上參展,組織直播或轉播活動64場,瀏覽量達60萬次。其中,技術裝備展區聚焦“雙碳”、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等熱點領域,公共衛生防疫專區集約化展示國際先進公共衛生防疫成果。
連續六屆參展的德國科技巨頭賀利氏在技術裝備區集中展示了多種關鍵材料和技術,包括應用于氫能的貴金屬催化劑、高效光伏電池漿料、電動汽車的電力電子系統、智能煉鋼系統與模型軟件等。賀利氏對于進博會的高度重視,體現了公司對中國市場的堅定承諾,以及對中國產業升級和高質量發展的支持。
賀利氏集團董事會主席兼CEO凌瑞德(Jan Rinnert)表示:“進博會是我們拓展資源、分享愿景和尋找合作機會的絕佳平臺,特別是在綠色可持續發展領域成果顯著。我誠摯希望,通過與各界合作伙伴攜手并進,為中國2060年實現碳中和的宏偉目標作出重要貢獻。”
作為進博會的“老朋友”,賀利氏連續入駐“能源低碳及環保技術專區”。此次圍繞“創新材料科技 ‘賀’護綠色未來”這一主題,賀利氏展臺設計體現了高端制造業對于國民經濟的支柱作用、科技進步對于綠色環保的支柱作用等。在為期六天的展會中,預計接待數千名觀眾,將與來自政府、客戶、協會、科研機構、媒體等嘉賓深入交流低碳話題,促進環保合作,助力可再生能源、半導體及電子、冶金等相關產業的高質量發展。11月6日,賀利氏貴金屬計劃與埃肯有機硅簽約,鎖定價值億元的供貨協議。賀利氏為客戶提供技術先進的貴金屬催化劑及低碳、高效的解決方案,攜手帶動行業創新發展。
賀利氏展臺
沃爾沃汽車展臺
蔡司展臺
第六屆進博會首次舉辦跨國企業家巡館、中小企業專場對接會和汽車展區現場成交活動。積極強化對接撮合,通過組織近百場專場對接活動等方式,多措并舉促進成交,采購商的“購物車”兼具煙火氣和科技感。“跨國企業家巡館”活動更是讓160多位高管感受到中國大市場的活力與機遇。
在技術裝備展區,如歐姆龍、科思創、美利肯、日立、霍尼韋爾、西門子和蔡司等耳熟能詳的科技創新跨國企業,都已經在中國設立了研發中心,這是近年來外資投資的一個重要的領域。
第六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進博會)期間,西門子正式發布西門子Xcelerator生態合作伙伴“繁星計劃”(以下簡稱西門子“繁星計劃”),旨在以開放式數字商業平臺西門子Xcelerator為依托,發揮平臺網絡效應,與生態伙伴共享知識與技術資源、共創服務與方案、共贏數字化與低碳化新機遇。
西門子全球執行副總裁、西門子中國董事長、總裁兼首席執行官肖松表示:“在西門子Xcelerator落地中國一周年之際,我很開心看到西門子Xcelerator生態合作伙伴‘繁星計劃’的正式啟動。這一計劃將有效賦能并成就新一代數字化和低碳化轉型服務商。我們期待與更多志同道合的伙伴進一步深化合作,攜手打造新方案、共探新模式、構建新業態,在為行業發展注入創新動力的同時,成就更多中國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的加速成長。”
在和企業高管的交流中,半導體企業談到最多就是“共建”“合作”和“生態”這三個關鍵詞,汽車和新能源的增長機遇依然受到關注,而人工智能已經成為展館里的標配。
比如,進博會已成為霍尼韋爾集中展示技術與解決方案、首發首展旗艦創新產品、擴大中國投資、拓展合作伙伴關系的一站式平臺。在第四屆進博會上,霍尼韋爾與天津港保稅區管委會簽署了“霍尼韋爾過程控制(中國)運營中心和創新研發中心項目”。
霍尼韋爾特性材料和技術集團副總裁兼亞太區總經理劉茂樹說,目前這一項目已投入使用,助力中國客戶加快數字化轉型。
西門子全球執行副總裁、西門子中國董事長、總裁兼首席執行官肖松
西門子展臺
責任更重:數據跨境合規的突破
如今,為期六天的第六屆進博會圓滿落幕,八方客商齊聚上海“四葉草”,通過“進博之窗”感知中國魅力。每一次接待,都是一次展示上海形象、提升城市影響力的機會。
上海市城市更新研究會特聘專家、高級經濟師施薔生表示,進博會的舉辦更具有現代化的意義,是整體大局觀的體現,它不僅體現了上海城市的特色,也體現出中國對世界的包容和開放。
進博會除了可以為企業、國家等帶來積極影響外,對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也有重要意義。首先,進博會能夠通過新產品的進口,為居民帶來新的消費理念。同時,許多企業宣揚綠色發展,這樣的宣傳也可以讓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深入到普通老百姓心中。此外,進博會的舉辦也增強了公眾參與城市治理的理念。最后,進博會能夠將國際上的新理念、新技術、新產品、新科技帶到中國,讓更多企業和普通百姓接觸到更新、更先進的技術。
目前,第七屆籌備工作已全面鋪開,孫成海表示,累計近200家企業提前簽約參展,展覽面積超過10萬平方米。
施薔生建議,把進博會辦好要在增強凝聚力、學習技術、互相交流的基礎上,注重溢出效應,舉辦論壇、傳播觀點,重點關注如何使用人工智能等新技術,使進博會的線上和線下展出方式有效結合。
“參展企業要注重生產環節中的標準引領,同時也要注意消費環節給予消費者良好的消費體驗。”施薔生進一步表示,當前我國企業“走出去”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如何與當地的法律環境、政策環境進行銜接。我們要加強國際貿易中制度政策與環境的銜接。
站在全球貿易重塑的開局之年,上海國際航運研究中心首席信息官徐凱也提出了自己的期許:“我希望進博會的舉辦不僅能夠促成貿易合作,更希望在進博會上成交的所有貿易往來,都可以采用中國物流和航運的創新模式提供服務,通過進博會的窗口,將中國的國際物流、航運服務以及金融服務都推向世界。”
進博會場館外景
開放更有力:中國大市場向高水平開放邁進
六年進博,“開放”二字一以貫之,這不是中國的獨唱,而是世界的大合唱。
2008年至2022年,中國擴大對外開放成效顯著,開放指數從0.6789升至0.7517,升幅位居全球前列。在開放中創造機遇,在合作中破解難題,當推進高水平開放的腳步不斷向前,中國大市場也將為世界經濟復蘇注入動力。
本屆進博會迎來了史上規模最大、規格最高的美國參展團,首設國家級展館聚焦農食主題,咨詢、洽商者絡繹不絕,也為中美經貿合作打開更大空間。
在認識到中國市場的廣闊空間后,參展企業紛紛宣布在中國加大投資布局,踐行可持續發展理念,并希望將更多“中國智造”與“中國研發”產品推向全球市場,已成為各行各業的一大共識。
這反映了,中國的開放是負責任的開放、是高水平的開放、是惠全球的開放。中國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進博會、廣交會、消博會、服貿會等一系列“展會矩陣”溢出效應顯現,中國以大國擔當推動實現互利共贏、讓發展成果公平惠及各國人民的堅定決心不變,為促進世界經濟繁榮發揮重要作用。
編輯:楊文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