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19 3:52:05
據5月7日央行、國家外匯管理局發布的《境外機構投資者境內證券期貨投資資金管理規定》,明確并簡化境外機構投資者的管理要求,包括落實取消QFII/+RQFII額度限制、本外幣一體化管理、簡化QFII/RQFII投資匯出機制等規定。
中國金融對外開放正式按下了“加速鍵”!另一方面,中概股近期在回歸港股和A股市場的背景下接連在美股市場掀起反彈熱潮,甚至創出新高。
那么,中國金融開放意味著什么?中概股回歸與中國金融市場開放有什么關聯效應?真融寶吳雅楠博士是這么認為的:
金融業開放將迎來更多更好的金融服務
背景介紹:5月7日的中國人民銀行和國家外匯管理局發布的這項新規從六個方面“進一步擴大金融業對外開放”。
首先,取消境外機構投資者在中國境內兩種投資渠道的額度限制,允許QFII和RQFII無限額持有中國股票和債券。外國投資者在通過中國的兩種境內投資渠道——QFII和RQFII——投資時不再需要申請配額。將實施本外幣一體化管理,允許合格投資者自主選擇匯入資金幣種和時機,此外央行將加強事中事后監管,完善合格投資者境內證券投資外匯風險及投資風險管理要求。合格投資者匯入外幣進行投資的,可根據投資人數量限制,允許單家合格投資者委托多家境內托管人,并實施主報告人制度。央行還大幅簡化合格投資者境內證券投資收益匯出手續,取消中國注冊會計師出具的投資收益專項審計報告和稅務備案表等材料要求,改以完稅承諾函替代。這些重要舉措進一步便利境外投資者參與中國金融市場。
“中國的金融開放已經按下了‘加速鍵’!”
為什么中國在此時加快了金融對外開放呢?
吳雅楠博士認為未來中國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也必須在更加開放條件下進行。其中著重于四個方面的開放,第一,大幅度放寬市場準入,第二,創造更有吸引力的投資環境,第三,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第四,主動擴大進口。.
金融開放的內涵本質上包括金融業的開放和金融市場的開放。所謂“金融業開放”的核心是金融機構持股比例放開。而“金融市場開放”則就是資本市場高水平高質量對外開放。
回顧歷史,中國金融的開放伴隨著中國的經濟開放。中國的金融開放,也是一個逐步放松金融管制的過程。
“金融業開放”與“金融市場開放”,所側重的內容不同:
第一,內涵領域不同。
第二,所涉主體不同。
第三,推進框架不同。
第四,開放目的不同。
實踐中,“金融業開放”同“金融市場開放”是互相聯系和互相促進的。一方面,當金融業開放政策不斷落實時,外資流入該國金融市場的意愿會加強。換言之,準入的制度保障給予了境外主體參與該國股市和債市的信心。另一方面,當外資對一國二級市場的參與達到一定程度時,必然要求東道主國打開市場準入門檻,在持有的獨立性基礎上,謀求經營的獨立性。
吳雅楠博士總結,更多外資全資和控股的金融機構進入中國市場,將會加快競爭格局,并提供更為豐富的多元化金融產品和服務,特別是海外的全球金融產品,為中國的廣大金融消費者獲得更多更好的金融服務提供了良好的市場環境。
金融市場開放將增加人民幣資產吸引力
為放寬金融管制,中國在2002年推出QFII計劃,2011年推出RQFII計劃,但這兩大投資渠道不如后來出現的限制更少的跨境投資項目便利,如滬港通、深港通和債券通等。
明晟(MSCI)、富時羅素、標普道瓊斯以及彭博巴克萊等國際主流指數相繼將我國股票和債券納入其指數體系,并穩步提高納入權重。2020年2月28日起,中國國債正式納入摩根大通全球新興市場政府債券指數。
“我們金融賬戶的開放也已全面提速?!?/p>
2014年11月17日滬港通正式開通,2016年12月5日深港通正式啟動。
滬港通加深港通的陸股通已經成為A股市場中不可忽視的一股力量,也是外資流入A股的主力通道,北向資金動態已經成為目前市場上最重要的指標之一。
由于眼下疫情的影響,全球經濟增速放緩,甚至進入衰退周期。但是放在一個更長的時間周期,中國經濟應該還是在全球經濟中保持較高增速的趨勢。
“A股市場隨著金融市場的開放已經成為全球投資者眼里非常有吸引力的資本市場!”
特別是一些長期投資的大型養老機構和政府主權資金進入中國資本市場奠定了重要的制度性基礎和市場化的吸引力,逐步具備了長期的配置價值。
中概股回歸將提升中國股市的估值體系
自4月2日瑞幸咖啡自曝財務造假以來,愛奇藝、好未來等數家中概股也相繼遭到海外機構做空,中概股信用危機愈演愈烈,引發市場對于中概股回歸A股的議論。美國證監會于4月21日發布聲明,提醒新興市場財務報告及信息披露質量的風險。此后,美國證監會主席和會計準則委員會主席接連公開警示中概股風險,引發市場對于中美資本脫鉤的擔憂,也使得投資者對于中概股回歸的預期升溫。
一些中概股在回歸港股和A股的大背景下,近期接連走出反彈高潮,并創出新高。
吳雅楠博士認為,一方面,中國的金融對外開放的大門在全面打開,同時制度上也逐步與國際資本市場接軌。創業板注冊制也箭在弦上。另一方面,美國資本市場卻對中概股要求愈加嚴苛,有關上大門的態勢。兩相對比,形成強烈反差。這些都加快了中概股回歸的預期和節奏。
所以,從市場視角看,中美股市估值差異是中概股回歸A股的重要驅動力。
中概股私有化回歸的時點與A股市場估值呈現明顯正相關關系,當前美股估值在疫情的沖擊下有所調整,從制度視角來看,國內資本市場改革也為中概股回歸提供了良好的制度環境。在對制度因素進行深入分析之前,必須先對中概股的公司架構進行解剖。
吳雅楠博士提出,制度因素對中概股的影響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監管環境,二是股權融資制度,三是對外開放力度。
先看監管環境,VIE架構面臨相對較少的監管,監管力度加大促使部分中概股回歸A股市場。
再看股權融資制度,全面推行注冊制和并購重組松綁降低A股上市難度,A股市場對于中小科技企業的吸引力提升。A股市場上市門檻較高一直是境內公司赴境外上市的重要原因之一
最后,在保持對外開放力度不變的政策基調下,外資投資限制有望逐步打開,未來引入外資資本或不必通過境外上市的方式實現。
“從全球布局而言,中國資本市場的改革與開放將會為成長中和走出去的中國企業引入活水之源!”吳雅楠博士說道。
中國的金融開放要圍繞“雙資本”加快制度改革與市場開放。一方面是資本項下,另一方面是資本市場,需要進一步推進資本項下開放和資本市場改革。從“雙資本”的視角,中國經濟要從商品出口——為全球消費者供應日用消費品等,逐步發展成為到證券出口——為全球投資者提供股票、債券等人民幣計價的證券。
唯有如此,中國的金融業才能逐步做大做強,并且吸引全球資本,提高直接融資比重,更好地為實體經濟的轉型與升級服務,全面提升市場化資源配置的能力。
來源:搜狐
聲明:
1、中國周刊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編輯:張馨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