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09 17:16:51 來源:中國周刊 作者:曾鴻煉
曾鴻煉
暨南大學產業經濟學博士,擔任ISO國際標委會TC29/SC10專家委員會中國代表,中國國家標準委員會SAC/TC174/SC2標準化技術委員。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推動下,世界變得越來越小,無論是科學領域還是民生領域,依靠現有科學技術,全球信息已基本可實現同步共享的狀態。而中國憑借人口規模及國土、蘊藏豐富的資源等,自1978年開始實施改革開放,逐步發展成為規模最大的制造業大國。而近年來依托科技的發展,中國也正在逐漸轉變成為全球最大的市場。
無數的目光關注著中國的發展,中國與世界的關系也越發緊密,隨之而來的則是國與國之間更加激烈的競爭與密切的合作。展望未來的五到十年,將是中國在世界經濟舞臺上發揮重要作用的時期,更是中國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順利轉型的關鍵期。
長期以來,中國五金工具行業低端產品多,科技含量低,同質化競爭非常嚴重,中國五金工具行業要樹立起中國“制造強國”的國際形象,必須要開展質量提升。只有不同企業做細做精,才能推動整個行業的快速發展。而行業要實現高端化和產業鏈現代化,必須依靠科技創新,提升科技實力。
黨的十八大報告已明確勾勒出中國經濟的未來發展方向,不但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更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從政策面指出未來的中國將走出一條中高速增長、可持續性增強的發展道路。從早年的引入外資投資,以外部資金與技術實力提升自身能力,到現如今,中國依靠自身科技發展,逐步建立成體系的“中國標準”,一步步的策略發展都展現了中國從高速經濟發展向高質量經濟發展的轉變。放眼全球,中國將從規則的追隨者轉變為制定者。
標準經濟 相輔相成
標準是人類文明進步的成果。
從中國古代的“車同軌、書同文”,到現代工業規模化生產,都是標準化的生動實踐。
標準誕生于市場發展需求,完善于行業技術提升,最終實現行業經濟層面的推進,增強制定者的市場競爭話語權。
標準,從表面上而言,與行業共同發展,與時俱進。但究其本質,卻擁有宏觀調控,控制市場與推進科技進步等功能。
在科技爆炸式發展的今天,科技的進步離不開標準的支持與引導。科技發展到現在,團隊作戰已成為科技研發的主要形式。為協調團隊合作,提高團隊工作效率,避免科研資源浪費,標準發揮了重要的橋梁和樞紐作用。
標準是在科技進步的過程中形成的,科技進步是標準產生的基礎,高質量的標準可以提高該領域的整體技術水平。簡而言之,標準助推創新發展,標準引領時代進步。
控制標準就是控制市場,由此可知標準的重要性。西方發達國家在標準化領域處于世界領先地位,標準化助其提升技術和國際貿易競爭力,以及企業經濟效益和社會影響力。而中國標準總體水平偏低,缺乏市場適應性和競爭力,對國際標準化工作的參與度低,與我國實際政治經濟地位不符,這嚴重阻礙我國的科技創新及產業發展。
因此,在改革開放初期,中國在科技實力明顯落后于西方發達國家的情況下,毅然開放市場,引入外商投資。這一舉動,帶給中國的不僅僅是資金的注入,更涉及到先進的產品、技術與國際化的管理理念。而這其中,技術方面的引進、消化、吸收和再創新則間接推進了中國技術與標準的發展。無論是經濟層面還是標準層面,外資企業與中國市場的合作共贏,亦縮短了中國與世界接軌的過程,更幫助當時的中國行業打開新世界的大門,助力中國邁過標準制定最為艱難坎坷的階段。
時至今日,處于后疫情時代的中國市場仍愿意為外資企業提供優渥的營商環境。而經過數十年的經濟發展,外資企業的自身發展也與中國經濟相互交融,密不可分。這其中標準化在便利經貿往來、支撐產業發展、促進科技進步中的作用日益凸顯。標準已成為世界“通用語言”。
企業是標準的主要參與者。在標準先行的市場,唯有通過國際標準化合作助推“中國標準”走出去,才能進一步促進中國經濟發展,引領中國行業占據國際市場競爭的話語權。因此更需要進一步提高對國際標準的關注度,儲備一批精通語言、理解技術、熟悉國際標準制定規則的綜合人才,積極主動地參與國際標準制定。
助力企業推動經濟
企業界有“一流企業做標準,二流企業做技術,三流企業做產品”的說法,這種說法是企業在經營活動中對感受到的產業鏈等級劃分和優劣勢的形象描述。
標準在科技研發過程中的重要性越來越為企業所重視。
在傳統領域和傳統工業化時代,礙于市場與信息流通的閉塞性,往往是先有技術或產品再有標準。技術成果研發、推廣成功,再回過來制定標準,標準屬于后補型的。
在現代高科技研發領域競爭激烈,且伴有各種未知風險。為提高產品質量和技術競爭力,降低不必要的風險,科技研發單位在科技研發的過程中,就已經著手相關標準的研發、制定。往往一項新的科技成果問世,相配套的標準也隨之推出,并竭力向國家標準甚至國際標準靠攏,以期占據該領域的制高點。
在工具五金這類傳統領域,中國是制造大國,在中國五金工具行業的發展中,標準化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在2006年前,中國五金工具行業的標準化水平很弱。同年,諾霸上海公司進入中國市場,從教育入手,通過一系列的培訓,在中國向行業傳播標準意識,同時,利用其通過CNAS、TAF、計量標準考核證書認可的在動力扭矩扳子和扭矩倍增器校準水平與國際同步的實驗室,使五金行業意識到可追溯標準的重要性,把實驗室變成一個溯源的終點,變成扭矩標準的研發基地,引領行業標準的制定,帶領中國工具五金標委會與國際接軌。中國的工具五金標委會在諾霸上海的協助下,借助外企的人才儲備與雄厚的標準制定經驗等知識外溢,躋身ISO國際標準的舞臺,為中國五金工具行業贏得在國際上的標準主導權,這對于中國五金產業的發展是革命性的變革。
自2017年伊始,諾霸上海公司協助中國工具五金標委會參與ISO/21982《棘輪扳手》國際標準的起草與制定,并致力于突破歐美國家的種種阻礙。2020年7月29日,ISO 21982:2020正式發布,這是由中國主導制定的工具五金行業第一部國際標準,打破了一直以來由歐美國家壟斷的局面,極大地提高了中國在國際舞臺上的影響力,增加了中國在國際標準制定和修訂過程中的話語權,在中國五金的標準制定歷程中堪稱里程碑式的存在,而這也為中國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型,注入了強有力的正能量。
由于具備了與國際接軌的標準意識,標準先行,今天的中國五金工具產業,已不再是傳統的行業,部分工具產品與大數據應用、自動化技術相結合,從傳統制造生產走向智能制造,以標準助力行業創新發展。
在如今炙手可熱的5G通訊行業,技術迭代與專利標準的推廣異常激烈。而華為提出的Polar Code(極化碼)則是5G控制信道eMBB場景編碼方案。這就是標準!
華為代表了中國領先的通信技術,這一標準的推出,壟斷了相關行業的市場。這背后也代表了無數歐美企業的挫敗。雖然這僅僅是成功的一小步,但這也證明了一個道理:中國企業完全可以在我們具有市場、技術和應用優勢的新興領域建立中國標準。
“得標準者得天下。”從新舊領域的兩個案例足以看出,標準決定著市場的控制權。
一言以概之,標準除了是經濟發展的助力,在企業家手中,更像是一種游戲規則。誰的技術成為標準,誰制定的標準為世界所認同,誰就會獲得巨大的市場和經濟利益。在知識經濟時代,“市場競爭標準先行”的特征尤為突出。通過標準與專利的融合,實現專利標準化、標準壟斷化,可以最大限度地獲取市場份額和壟斷利潤。由此可知,標準競爭已成為繼產品競爭、品牌競爭之后,又一種層次更深、水平更高、影響更大的競爭形式。唯有加緊完善以專利和技術標準為依托的自主創新體系,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勝出。
政策引導 前景無限
《中國制造2025》是中國經濟發展過程中關于制造的重要綱領和發展目標,它現在已經被大家所周知。但是還有一個比這個計劃更加重要、更加深入、更加遠大的計劃和目標已經于2018年3月1日正式在中國工程院啟動,這就是《中國標準2035》項目。
中國目前正在推動《中國標準2035》,強調建立自主研發與技術規格。質檢總局、國家標準委將從組織、業務、經費等方面加強配合保障,全力支持“中國標準2035”項目研究。《中國標準2035》的實施,必須立足于龐大的內需市場建立產業生態系,通過制定自己的技術標準,建立一套完整的體系。留心者不難發現很多有戰略眼光的企業已經開始悄悄地布局,以華為為代表的中國企業在新興技術和行業迅速崛起。根據相關消息,《中國標準2035》將首先從虛擬現實技術、集成電路設計、智能健康養老以及5G關鍵零部件的國家標準起步,進而逐步向新興的物聯網、光伏、信息設備等領域和行業拓展。盡管這個項目剛剛起步,但是它從更高的層面開始布局中國在經濟領域的競爭力和控制力,非常值得期待。
由點及面,以新興行業的標準領跑帶動傳統行業的標準共同前行,中國已然處于由“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型的關鍵時期。而無論哪個行業,哪一層面的從業者,都是中國穩步前行的基石。唯有全國上下團結一心,共同前行,才能真正完成中國的科技轉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
編輯:楊文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