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17 17:05:39
近年來,醫學影像技術在往多功能的方向發展,在數字化X線機領域,出現了一個新物種,我們發現有一種設備將功能成像與三維技術結合,這種新型設備將對臨床檢查帶來哪些影響呢,我們先來了解一下什么是容積成像、功能成像、f-DR。
容積成像又稱斷層融合成像、數字體層攝影技術——digital tomosynthesis,是X線球管在移動的位置上進行多角度連續攝影,將一系列的投影圖像快速采集,利用圖像重建算法完成圖像重建;功能成像是指用于觀察組織內部代謝情況的成像方式,可以幫助醫生了解組織器官的運動功能信息;而f-DR的全稱為function-digitai Radiography也就是在DR上實現功能成像。了解這兩個成像方式以及f-DR之后,可以看出,新型設備可以基于一臺設備,同時滿足采用錐形束掃描完成三維斷層重建,并實現功能成像的高端新興技術。
而目前,有一種“立位錐束容積成像f-DR”技術融合了兩種功能,它在臨床上的價值有哪些呢?
首先第一個領先優勢就是站立位容積成像。目前常規DR只能實現二維平片攝影,極易受到投照角度以及擺位的影響,產生較多廢片,并且二維平片只能提供冠狀面或矢狀面的投影面信息,診斷信息相對單一。而立位錐束容積成像f-DR這個技術實現了在DR上完成三維掃描重建,能夠提供任意冠狀面、矢狀面和橫斷面的組織信息,診斷信息更加豐富,并且獲得的是三維角度的掃描參數,相較于二維平片獲得的掃描數據更加精準,大大提升臨床醫生診斷效率。
當然三維掃描重建在CT和MRI上也能夠實現,但是CT和MRI只能提供仰臥位狀態下的影像信息,對于一些需要在站立位狀態下才能精準評估疾病分級分期的情況,CT和MRI就難以滿足診斷要求,例如脊柱側彎、膝關節炎等疾病,都是需要在站立位狀態下獲得患者脊柱Cobb角、椎體旋轉角、下肢力線等相關參數,才能為患者設計出個性化的診療方案,這時立位錐束容積成像f-DR這個技術就可以彌補CT和MRI在臨床應用上的局限性了。并且這個技術的輻射劑量也遠低于螺旋CT,對于孕婦、老人、小孩也更加友好;對于禁忌癥較多的MRI檢查,例如MRI檢查時間較長,不適合用于患有幽閉恐懼癥等不配合病人的檢查,同時對于裝有心臟起搏器、金屬假肢、動脈瘤夾等的病人也不適用MRI,這個時候就可以考慮使用立位錐束容積成像f-DR這個技術。
那第二個領先優勢就是立位錐束容積成像f-DR在三維斷層掃描的基礎之上還可以進行功能成像。功能成像包括血流灌注成像、通氣分析成像、運動功能成像分析和雙能成像等。而基于立位錐束容積成像f-DR所進行的血流灌注成像,例如肺血流灌注成像,利用MIP圖像的肺血流灌注與肺血流映射視頻,臨床醫生可以快速定位肺血流缺損區域,該檢查方式目前在臨床上表現出與CTPA的高度一致性,并且該檢查方式無需造影劑,更安全、快速。基于立位錐束容積成像f-DR所進行的肺通氣分析成像,可以通過患者全呼吸周期運動張量及密度變化來計算和評估患者肺部通氣情況,可以更加直觀的展現出患者呼吸過程中的通氣量減少的異常區域,也可以對空氣潴留及通氣限制進行評估,可以為COPD早期篩查診斷提供新的解決方案,實現早發現、早介入、早治療。
基于立位錐束容積成像f-DR所進行的運動功能成像,可以通關AI圖像處理算法提取出患者關節、脊柱的運動狀態,標注并且描述出脊柱、關節的運動軌跡,并對運動軌跡進行分析,可以更精準評估患者關節、脊柱例如腕關節骨折、椎體滑脫等疾病康復狀態。當然基于立位錐束容積成像f-DR所能進行的功能成像還不止這些,這項技術還可以進行肺功能狀態分析,對肺栓塞、肺氣腫、肺炎等疾病的診斷更安全、高效。目前安健科技也正在研發基于立位錐束容積成像f-DR的雙能成像技術,雙能成像利用高能量和低能量的X線在極短時間內連續兩次進行快速曝光來成像,這個成像方式可以較為有效的提升病變檢出率,尤其對于骨折、腫瘤疾病的準確診斷。
一項集站立位三維斷層掃描技術與功能成像技術的立位錐束容積成像f-DR,不但能夠解決常規DR因組織遮擋造成的影像質量不佳,還能夠彌補CT和MRI無法提供的站立位影像信息,同時還能夠提供功能成像,真正做到了一機多用。
編輯:楊文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