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5-19 16:44:30 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北京5月19日電(宮曉倩)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一旦發生大的流行,一個地區或國家極易在短期內出現大量病例,給社會及家庭帶來損失,甚至嚴重威脅個人生命。近日,清華萬科公共衛生與健康學院常務副院長、國家衛生健康委體改司原司長梁萬年教授和協和群醫學及公共衛生學院執行院長、中華預防醫學會副會長楊維中教授做客新華網“醫防大咖流感系列訪談”,就流感大流行應對準備進行了深入探討。專家呼吁,應對流感大流行要推動應急體系建設以及人才培養,同時加強技術、能力、物資的儲備,以“平戰結合”的思維充分做好流感大流行前的準備工作。
清華萬科公共衛生與健康學院常務副院長、國家衛生健康委體改司原司長梁萬年教授(中)和協和群醫學及公共衛生學院執行院長、中華預防醫學會副會長楊維中教授(左)做客新華網“醫防大咖流感系列訪談”
甲型流感病毒易變性是導致流感大流行的主要原因
20世紀以來,全球發生了多起流感大流行事件。例如,1918年西班牙大流感、2009年甲流等,不僅威脅人民群眾身體健康,也給醫療衛生系統帶來巨大壓力。楊維中表示,從這幾次流感大流行的情況來看,主要是由于甲型流感病毒易變性導致。“病毒抗原不斷變異,從小到大、從量到質的變異之后形成新的亞型。人群對新亞型沒有免疫力,在這個基礎上加上人口大流動,就會釀成流感大流行。”
據介紹,流感大流行具有周期性,從開始上升到高峰,高峰后逐漸下降,直到基本停息。大流行間期會有一般流行水平的季節性流感。對此。楊維中指出,在此期間我們不僅要做好季節性流感的防控,還要為應對流感大流行的到來做充足的準備。一方面密切監測流感病毒的變異,對可能要發生的下一次大流行及早預警,一方面遴選出用于制造對抗大流行疫苗候選毒株。疫苗研發機構和生產機構要不斷加強流感疫苗的創新和生產能力,一旦發生流感大流行,才能夠有足夠的能力大規模生產所需要的流感疫苗。
“從歷次流感大流行來看,我們很難準確預知大流行的流感病毒,但是在大流行間期,對季節性流感的監測、疫苗的研發制造和疫苗的接種對大流行的準備都是非常重要的。密切監視流感病毒的變異,及早發現它,才可能為我們應對未來的流感大流行贏得一些時間。”楊維中說。
加強技術、能力、物資儲備 充分做好大流行前的準備工作
為了有效應對流感大流行,充分做好大流行前的準備工作,梁萬年認為現階段應該強化幾方面的建設:
一是應急體系建設,包括應急指揮體系、應急監測預警體系、應急信息系統、應急專家咨詢等決策系統,實現有效整合、貫通,形成科學決策及應對。
二是公共衛生機構的實驗室能力建設,特別是要強化省級和省級以上疾病控制實驗室一錘定音的能力,這樣在新的亞型出現時能夠快速識別。
三是整個疾控體系、公共衛生體系的能力建設,進一步明確不同機構、不同類別、不同級別的公共衛生機構的功能定位,實現上下有效聯動,調動機構人力資源的動力、活力和能力等。
四是公共衛生和社會治理、醫療服務系統實行有效協同,上下左右形成一張網絡,讓全社會參與,各部門各司其職,真正發揮社會方方面面的作用,尤其是個人對重大疫情防控的作用。
最后,疫情防控要有全球視角,在國際的視角下強調全球合作,可以把自己的一些好的經驗做法和國際社會共享。
協和群醫學及公共衛生學院執行院長、中華預防醫學會副會長楊維中教授
此外,楊維中表示,應對流感大流行非常重要的準備包括技術儲備、能力儲備以及物資儲備,尤其是流感疫苗的生產能力儲備。“過去流感疫苗的產能受制于雞胚。現在隨著科技的進步,基因重組技術、佐劑技術、甚至生物工程技術在疫苗生產中得到應用,使流感疫苗的生產能力得到了大大的提升。”
“此外,應對流感大流行,相關物資的儲備也非常重要。其中包括抗病毒藥物、呼吸道疾病救治病房、醫療救治物資和設備等的儲備。我國在抗擊新冠肺炎期間的方艙醫院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經驗。”楊維中強調,“今后我們要以‘平戰結合’的思維把現有的公共場所,如大型運動場館、會議中心、展覽中心等稍加改造,或者在新建場館時稍加一些設備設施,當遇到傳染病大流行或者其他大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時,就可以很快轉變成為庇護所、方艙醫院。”
四方面著重強化 提高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能力
目前,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的蔓延仍在持續,這是一次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給全球醫療衛生體系帶來了重大挑戰,也推動著全球治理體制機制變革。我國“十四五”規劃建議也提出,完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監測預警處置機制,提高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能力。對此,梁萬年指出,提高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能力可以從四方面進行強化:
第一,提升監測報告預警的能力。布局更加合理、覆蓋更加全面的監測點,提升敏感性。在預警方面,需要一系列機制保證,尤其是人力資源的配備需要進一步強化。
第二,建立良好的報告制度。從多點出發建立報告渠道,對異常事件及時上傳,同時有專業的機構和人員進行判定。在這方面,公共衛生機構和醫療機構需要協同和聯動,充分發揮兩者各自的功能。比如醫療機構作為前端,能夠識別、發現,并且快速報告,公共衛生機構能夠進行有效判斷,并且及時作出有價值的的建議。
第三,要強化應急管理體系。一旦出現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指揮系統、信息系統、專家咨詢系統這三個系統能夠有效聯動,尤其是基于信息、數據的研判和指揮決策相當重要。
第四,提升應對能力,包括公共衛生防控能力、醫療救治能力、全社會動員能力等。
清華萬科公共衛生與健康學院常務副院長、國家衛生健康委體改司原司長梁萬年教授
優化人才質量 加強公共衛生人才團隊建設
應對公共衛生事件最核心的要素是人。近年來,我國公共衛生領域人才流失的問題突出,受到業界關注。如何讓適合的人有動力留在這個崗位上,同時充分發揮他們的作用,成為未來需要不斷進行設計、改革和完善的一個重要工作。梁萬年認為,公共衛生體系人才要圍繞三方面核心建設:第一,在收入上要進一步改革完善,建立符合公衛人才崗位特點的薪酬制度。第二,營造良好的職業發展空間,通過設計規劃讓他們有很高的職業榮譽感。第三,提高公共衛生人才的社會認可度,形成良好的社會氛圍。
梁萬年強調,公共衛生人才不僅是數量上缺乏,更重要的是質量上需要進一步優化。目前,我國缺乏高端、復合、具有國際化視野的公共衛生人才,當遇到重大疫情的時候,尤其需要這類人才。因此,在醫學生教育方面要以需求為導向,打破傳統的只注重醫學領域、以疾病為中心的培養模式,要更加關注重大疫情、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處置能力的培養。這可能需要我們在課程體系設置、教學方法和教學場所、師資隊伍的選擇上進行改變。此外,對于國家級、省級、縣級乃至醫療機構公衛人員來說,崗位不同,所需要的知識和技能不同,因此要凸顯不同崗位的能力培養。
梁萬年表示,“公共衛生人才既要懂醫學、懂公共衛生,也要懂法律、懂宣教等,一個人很難全部實現,因此這里所說的人才應該是一個團隊。我們要加強公衛人才的團隊建設,在處理重大疫情和傳染病疫情的時候,強調組織協調以及團隊的領導力和合作力。”
除了醫學教育方面,梁萬年認為,培養人才以后,如何更好地管理、激勵、評價、使用人才還需要進一步改革完善。“公衛人才的評價與醫院醫生不同,評價公衛人才往往講求的是社會效益,越不出現疾病暴發,可能效果越好,如果我們還是以處理多少次疫情來評價他們,那恰恰是相反的。所以,評價指標體系的變革非常重要。”
同時,楊維中表示,近年來,我國提出要從“以治病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為中心”轉變。在轉變過程中,公衛人才的作用要凸顯出來。他認為要建立相應的制度保障,讓從事公共衛生事業的人才得到三個“位”:在社會上有政治地位,在專業技術領域有學術地位,在家庭里有經濟地位。這樣才能留住人才,全社會尊重人才。
“只有大家意識到,治病是被動的,只有真正貫徹預防為先、預防為主了,只有真正往健康為中心轉變,才能把公共衛生人才的政治、學術、經濟地位的三個‘位’提高。”楊維中說。
編輯: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