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老少欢杂交另类_va天堂_天天狠天天透天干天天怕处_果冻文化传媒www一欢迎您 - 免费国产一区

中國周刊

世界腸道健康日 | 20個患者僅有1個被明確診斷,這種常見腸道疾病需要被重視

2020-05-29 16:53:44 來源:北國網

2020年5月29日,中國上海——今日,在第16個世界腸道健康日到來之際,由中華國際醫學交流基金會主辦、阿斯利康中國支持的首屆“腸享新聲”腸道疾病醫生教育項目——腸道健康論壇成功在線上召開,旨在加強常見腸道疾病的本土化臨床實踐,改善大眾疾病認知水平,從而推動國民腸道健康整體水平的提升。來自全國各地的多位國內消化領域頂級專家學者通過網絡連線,聚焦腸易激綜合征(IBS)等國內腸道疾病領域備受關注的熱點議題開展了精彩的討論。

“推行健康生活方式、實現全民健康是實現《‘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的重要一環。腸道健康與我們的身體健康息息相關,但很容易被忽視。”論壇主席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主任委員陳旻湖教授指出,“功能性腸病在我國極為常見,由于普遍存在癥狀的重疊,導致許多患者沒有獲得精準的診斷與治療。在世界腸道健康日來臨之際,本屆論壇為國內消化領域知名專家同道提供一次難得的學術交流的機會,研討腸道疾病的最新研究成果,分享臨床診治經驗,共同聚焦腸道健康。”

阿斯利康中國消化及全產品拓展業務部總經理董莉君表示:“阿斯利康作為全球消化治療領域的領導者,始終秉承‘以患者為中心’的不變承諾,積極參與并推進中國腸道健康事業的發展。我們期待進一步加深消化領域產學研各界的交流與對話,群策群力去解決患者最迫切的臨床治療需求,推動中國消化診療的發展進程,以創新治療方案造福廣大中國患者。”

關注腸道健康,警惕便秘型腸易激綜合征

論壇上,武漢協和醫院消化科主任侯曉華教授以“腸易激綜合征(IBS)的診斷思路”為題做報告分享。他指出,中國IBS患者人數眾多,作為IBS的亞型之一,便秘型腸易激綜合征(IBS-C)主要表現為反復發作的便秘,并伴隨與排便有關的腹痛、腹脹和腹部不適等癥狀。IBS-C約占IBS總患病人數的15%,也就是說在中國至少有1,400萬人深受困擾,但往往20個IBS患者在中國僅有1位可以被明確診斷。

侯曉華教授表示:“當前,大部分IBS-C患者沒有得到正確診斷,他們中的許多人誤以為自己患的是普通便秘,就自行購買通便產品以暫時緩解癥狀,錯誤使用瀉藥。事實上,兩種疾病有所不同,IBS-C患者的腹痛、腹脹、腹部不適表現突出,且排便后腹痛癥狀多能改善。因此,提高對便秘、腹痛、腹脹等癥狀的重視,是識別IBS-C的關鍵所在3。”

重視腹脹、腹痛、腹部不適,便秘型腸易激綜合征治療不走彎路

腸道既是重要的營養吸收與廢物代謝渠道,也是人體賴以生存的免疫器官。如今,快節奏的都市生活對現代人的健康提出了巨大挑戰,腸道健康是直接反映飲食結構改變、不良生活習慣與精神壓力的晴雨表。

作為最常見的消化道紊亂表現,腹脹、腹痛和腹部不適往往是許多消化道患者在就診時的主訴癥狀之一。然而,這些癥狀在伴隨著便秘出現時,往往會被歸咎于普通的功能性便秘,真正的罪魁禍首IBS-C則有可能常常被忽略。

IBS-C極易反復發作,加之又被大量錯診、漏診,導致了患者的癥狀反復,對日常生活造成了巨大的困擾和壓力。數據顯示,大部分IBS患者仍在院外,僅有22.4%會前往醫院就診;許多患者在確診時已患病多年,高達43%的病患診斷延遲至少5年。

要改善這一現狀,離不開患者對自身腹部癥狀的重視。專家呼吁患者發現自身有腹痛、腹脹或腹部不適,并伴隨著排便頻率或性狀改變等問題時,應主動加強鍛煉、減少煙酒攝入、避免高脂肪以及辛辣食物、注意睡眠以及補充膳食纖維以改善癥狀。同時,應將IBS-C的患病可能納入考慮,并及時前往醫院就醫,尋求專業的診斷和正確的藥物治療。

張璐, 段麗萍, 劉懿萱, 等. 中國人群腸易激綜合征患病率和相關危險因素的Meta分析[J].中華內科雜志. 2014;53(12):969-975. DOI: 10.3760/cma.j.issn.0578-1426.2014.12.011.

Tao Bai, et al. prevalence and diagnosis rate of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n adult gastroenterology outpatients in china: the lingo study. Presentation Number: Su1585;2018DDW

 

3 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胃腸功能性疾病協作組. 中國腸易激綜合征專家共識意見(2015年,上海)[J]. 中華消化雜志, 2016,36(5):299-312.

Hulisz D. The burden of illness of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current challenges and hope for the future. J Manag Care Pharm. 2004;10(4):299‐309. doi:10.18553/jmcp.2004.10.4.299


編輯:張馨潔

已經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