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23 15:24:43 來源:人民網
人民網北京5月21日電 20日,由人民網·人民健康主辦的“后疫情時代 縣域醫共體建設的思考”研討會在京舉行。國家衛生健康委基層衛生健康司司長聶春雷,國家衛生健康委衛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傅衛,人民網總裁辦成員、人民健康董事長孫海峰,國家衛生健康委基層衛生健康司運行評價處處長陳凱,湖北黃岡黃州總醫院院長鄧光銳,浙江長興縣人民醫院院長馬岳峰,浙江常山縣人民醫院黨委書記饒祖華,山西萬榮縣醫療集團黨委副書記薛建紅,山省清徐縣人民醫院院長任侯奴,河北廊坊四院副院長邢玉華等出席研討會。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縣域醫共體建設作用在疫情防控中得到了明顯呈現。與會嘉賓圍繞加強組織建設、完善縣域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改革治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健全保障措施等話題建言獻策,并提出在疫情防控常態化下,縣域醫共體要提升區域公共衛生服務一體化能力,整合縣域醫療衛生服務資源,實現醫防融合、平戰結合,最終發展成為縣域內的健康共同體,實現大健康、大衛生。
發揮緊密型管理機制優勢,建立協同高效救治體系
研討會上,嘉賓們表示,疫情期間,縣域醫共體的統籌組織優勢得到了充分顯現。縣域醫共體建立了政府領導下的緊密型管理機制,形成了部門協同、上下貫通的組織構架,統一了人財物的調配。這些優勢共同構建起了協同高效的疫情防控和救治體系。
“縣域醫共體關鍵優勢在于縣鄉村協同聯動的機制。”邢玉華在論壇上表示,縣域醫共體建設應當著眼于完善和發揮機制作用,通過縣鄉村醫療服務一體化,形成利益共同體、責任共同體和服務共同體。
鄧光銳同樣表示要重視發揮縣域醫共體的機制優勢。據鄧光銳介紹,疫情期間,黃州總醫院正是因為打破了各醫院之間的界限,對人力資源統一調配,才能在短時間內匯集各家醫院精英骨干集中服務隔離病區。通過大學科聯盟、多學科協作,醫共體內年輕醫護也在實戰中得到了鍛煉,患者治愈率得到明顯提高。
饒祖華在研討會上呼吁,縣域醫共體要繼續發揮集團作戰的優勢。隨著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階段,醫共體建設工作重要性愈發凸顯。“我們應該繼續堅持一家人的理念,按照管理一體、服務同質、隊伍統建、利益共享的要求,努力把醫共體建設成為管理、服務、責任、利益和文化的共同體。”饒祖華補充到。
整合醫療資源,提高整體服務能力
對山西省清徐縣人民醫院疫情防治經驗總結后,任侯奴提出“整合縣域內醫療資源是醫共體發展的核心內容”。據任侯奴介紹,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初期,在其早期臨床表現、傳染途徑、影像學表現都不典型的情況下,一般縣級醫院自身能力難以支撐疫情防控。但通過醫共體的醫療資源整合機制,清徐縣人民醫院可將可疑病例第一時間推送到市、省上聯三甲醫院,并能及時得到省市疫情防控專家小組的指導意見。
“通過對醫療資源的整合,醫共體在人才資源調配、技術統一培訓、物資統一管理等方面能形成巨大優勢。”刑玉華認為,疫情過后,通過整合醫療資源使醫療服務更貼近百姓,做到大病不出縣、小病不出鄉將是縣域醫共體今后重要的發展方向。
薛建紅也強調了整合醫療資源的重要性。山西省萬榮縣醫療集團將縣級醫院、鄉鎮衛生院和分院等等公立衛生醫療機構,整合成一個作為獨立法人的緊密型醫療集團。薛建紅表示,得益于資源整合后的聯動體系,疫情期間,縣醫院與疾控中心形成了良好互動,極大提高了標本采集、配送檢驗等工作的效率。
關注健康管理,推進醫防融合建設
“防病和治病應該同等重要。”刑玉華在論壇上表示,縣域醫共體要由“治療”向“健康”進行觀念轉變,推進醫防融合。據刑玉華介紹,我國百姓致死性疾病中87%為慢病,在醫共體下建立慢病管理機制,指導改善居民生活方式,把小病消滅在萌芽狀態,能對健康中國建設發揮重要作用。
饒祖華認為,公共衛生服務是目前縣域醫共體建設的短板,需要盡快將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等公共衛生機構納入服務體系之中。饒祖華建議,醫共體牽頭醫院可以成立公共衛生管理中心,或建立由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婦幼保健、衛生監督機構等多方組成醫共體公共衛生指導團隊,通過醫共體內頂層設計規劃好公共衛生服務能力提升路徑。
為此,任侯奴呼吁重視對“平戰結合,防治結合”機制的長期投入。通過發揮醫共體的整體效應和資源優勢,完善醫防協同的公共衛生管理體系,能有力推進醫共體公共衛生和醫療隊伍的融合,提升縣域公共衛生服務,而推動醫療健康服務從以治療為中心,向以健康為中心的轉變。
浙江省長興縣人民醫院已經在縣鄉村醫防融合體系上進行了探索,據馬岳峰介紹,長興縣人民醫院組建了1+3的慢病網格化閉環管理體系和1+N縣級醫生服務團隊,將疾控中心納入醫共體建設,對每個病人全方位的管控,極大提高了對慢病的精準管理能力。
研討會上,嘉賓探討認為,后疫情時代,優質高效的基層衛生服務體系能力,將成為病例診治和疫情防控銜接的重要節點。緊密型醫共體建設應當發揮機制優勢,整合好可用醫療資源,加強醫防融合,建立起能應對突發傳染病同時兼顧慢性病的工作體系。圍繞健康中國建設和行動計劃,縣域醫共體要發揮共建、共享、共治作用,促進全民健康。
編輯:張馨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