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01 17:22:09 來源:中國新聞網
期待“清朗行動”滌蕩文娛圈的流量泡沫,讓藝術回歸藝術
圈內人也說“苦流量久矣”
羊城晚報記者 李麗
文娛圈內部如何看待“清朗行動”?一番治理之后,文娛圈將呈現出哪些新氣象和新趨勢?羊城晚報記者就此采訪了三位親歷“流量時代”的業內人士——經紀人秦天、影視營銷公司老總森哥以及青年演員宦宇。他們的共同觀點是:在“清朗行動”清除流量泡沫之后,文化娛樂產品將逐漸回歸其作為藝術作品的本質,而那些原本有實力卻“沒流量”的藝人也將因此迎來更多的機會。
經紀公司
從此能有底氣懟粉絲 不要干涉我的業務
訪談對象:秦天,內地某知名經紀公司經紀人,從業11年,曾服務于多位國內一線藝人
粉絲的流量“殺手锏”失靈
羊城晚報:對于“清朗行動”,最近各經紀公司和明星工作室作何反應?
秦天:最近大家都在積極配合“清朗行動”,進行公司內部的自糾自查自省。新浪微博也約談了部分明星工作室,要求我們對粉絲要進行引導和盡可能的管理。
羊城晚報:部分明星的粉絲數量十分龐大,經紀公司具體如何對他們進行有效管理?
秦天:經紀公司肯定無法做到百分之百的管理,或跟粉絲進行點對點的溝通,這也不是平臺方面對我們的期待。但在問題發生的時候,經紀公司以及藝人本人的態度是非常重要的。未來大家應該會形成一個共識:一旦出現問題,我們先及時對粉絲進行疏導,如果處理不來,經紀公司就會積極與平臺和有關部門溝通,大家共同去解決問題。
羊城晚報:過去經紀公司和明星工作室總是在管理粉絲方面縮手縮腳,你覺得原因是什么?
秦天:其中一個重要原因還是粉絲手中握有流量,但網絡平臺卻并沒有建立起一個對流量的良性引導。從這個角度來說其實藝人和經紀公司反而是被動的,因為很多路人會把藝人和粉絲畫等號,粉絲一旦有什么出格言行,都很容易連累到藝人的口碑評價。
但現在不一樣了,粉絲不需要再去打榜,藝人和經紀團隊也可以理直氣壯告訴粉絲:你喜歡我就好好看我的戲,不要干涉我業務的選擇——這不是我一家的規定,這就是現在整個行業的統一標準。
羊城晚報:未來如果有粉絲后援會出現不當言論或非理性行為,經紀公司會如何處理?
秦天:我們會直接把這些后援會的賬號收回來,不讓他們去運營。
羊城晚報:其實即使在流量時代,也有不少藝人能守住跟粉絲關系的平衡,他們的經驗能不能借鑒?
秦天:這方面確實有一個不錯的例子,李宇春的粉絲在過去幾年里幾乎沒有跟人發生過大規模的“互撕”,還會做很多自發的公益。這就是明星的榜樣和引導作用,也是我們未來可以學習的方向。
流量明星就像“快消品”
羊城晚報:當流量的場域受到限制,“流量明星”這個概念實質上也不復存在了,那未來這類藝人該如何進行轉型?
秦天:其實國內很多老牌經紀公司反而是更懷念所謂“流量時代”以前的娛樂圈環境的。
像我所在的公司,至今不會對藝人進行“流量”或“非流量”的嚴格區分。因為我們過去運營過很多一線明星,大家都是靠作品說話。但后來,市場出現了一批沒有作品但又超高人氣的藝人,同時也出現了一批專門運營這類藝人的團隊。這類人多數就是把流量明星當“快消品”來運營,實際上就是榨干他們的流量,這對于藝人本身的發展來說其實損害非常大。
事實上,類似王一博那樣的“頂流”,他們在達到一定的發展階段之后就需要淘汰掉最初的那批團隊,讓更好的團隊來接手,用更大的格局去規劃他們未來的發展,去接一些更有質感的作品。因此,無論對于藝人還是經紀公司,“清朗行動”之后他們其實反而可以回歸本心,用作品證明實力,而不是一味想著資本接不接受、粉絲喜不喜歡。
從這個角度來看,“清朗行動”對之前被流量所困的流量明星來說其實也是一個機會,可以讓他們重新規劃未來,讓自己的路走得更踏實也更長遠一些。
羊城晚報:部分“頂流”人品“翻車”甚至走向犯罪,會讓經紀公司在未來更加強對藝人的管理嗎?
秦天:肯定會。但其實類似的要求一直有,因為經紀公司肯定是最不希望“塌房”事件發生的。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經紀公司對藝人的提醒和警醒總是失效,那么市場就可能自己去調整,去主動規避一些風險。比如未來做一個影視項目,男女主角的預算假設是4000萬元的話,大家可能會更傾向于找一個3000萬元的女演員和一個1000萬元的男演員——女演員知名度高一些,男演員低一些。因為不知名男演員吸引的注意力會相對較少,相應地,“塌房”的可能性也會較低。一旦影視公司有這樣的想法,那么廣告客戶也一定會有同樣的想法。因此從某種角度來看,我覺得女演員的春天要來了。
羊城晚報:對于整個行業來說,“清朗行動”又會起到怎樣的長期影響?
秦天:目前從平臺到各家公司,大家都還在重新摸索出一套新規則的過程中。之后還要逐步落實,譬如據我所知,像微博平臺會成立專門的粉絲運營部門,專門負責對接各大經紀公司的團隊。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飯圈”的不良風氣已經影響到整個行業的各方各面,甚至不少普通藝人也受到波及。因此治理“飯圈”亂象,對整個行業的長遠發展來說肯定是一件好事。
影視產業
讓藝術回歸藝術本身 就是最大的公平
訪談對象:森哥,從媒體轉行進入影視產業,其所在團隊曾負責多部票房大片和熱播網劇的全案營銷,現任北京某文化傳媒公司董事長,從業時間7年
團隊愛作妖,明星“白蓮花”?
羊城晚報:其實流量時代的興起,你作為影視營銷公司老板應該最有感覺吧?
森哥:沒錯,我是2014年去北京創業的。當時還不知道,其實我正好趕上了一個內娛的轉折點——流量時代開啟了,大量資本市場的“熱錢”開始涌入這個圈子。不光是我們,事實上就那兩年,北京開了大量的娛樂類創業公司。
但到了最近這兩年,資本逐漸撤出,曾經人人熱捧的流量明星開始被視為一種“投資風險”。制作方在請明星的時候也是慎之又慎,尤其是對流量高一點的明星,不光他們在業界的口碑,連他們私底下的做派和自制力如何,都要進行嚴格的考察。因為一旦某個明星出點問題,整個項目都可能血本無歸。
羊城晚報:你過去沒少跟明星及明星團隊打交代,你覺得吳亦凡之流是如何走到今天這一步的?
森哥:最重要的一點是,經紀公司應該更好地對藝人起到監管作用,在工作中表現得更專業一些。我們有很多所謂的流量明星都是從日韓回來的,但國內的經紀公司對藝人的管控卻并沒有日韓那么強勢,甚至有些流量明星自己成立工作室、當了老板之后就更不可一世了。
羊城晚報:但不少粉絲認為,錯的都是經紀公司,他們的“哥哥”都是被蒙騙或者壓榨的。
森哥:進入業內這七年,我明白了一個道理:有什么樣的明星,就有什么樣的團隊——好的是一起好,壞的也絕對一起壞。很多時候,外界認為出“幺蛾子”的都是團隊,明星本人就是“白蓮花”——這完全是一種誤解。在粉絲面前,明星和團隊很多時候都不過是“一個唱紅臉,一個唱白臉”。假如真的理念不合,早就合作不下去了。所以很多事情到了最后,大家會發現明星本人原來并沒有那么無辜。
羊城晚報:這些年你見過流量明星耍大牌嗎?
森哥:我們團隊經常有“跟組”宣傳的工作。有些流量明星進劇組,一個人帶百八十個化妝師和助理根本不算啥。我還見過流量明星自帶編劇進組,隨時現場改劇本——嘖嘖,就差直接帶個導演了!
羊城晚報:你在2014年正式入行前是娛樂記者,也去劇組探過班,當時見過的明星有這樣的嗎?
森哥:真的不至于這么夸張。過去不管大牌小牌,在劇組大家就都聽導演的,對不同的意見也都能虛心接受。即使是參加完奧斯卡回來的章子怡也是對所有人都客客氣氣的。
但流量時代之后,明星之間的攀比風氣就愈演愈烈。比如我參與過的一部電影,具體主演是誰我就不說了,男女主角之間竟然還要“撕番”。各種物料里的排名,雙方的執行經紀人都要爭個高下。
最后我們只能搬出“男左女右”這樣小學生都不信的理由去說服他們,甚至一款物料做兩個版本,一個男在前,一個女在前。還有一部電影,主演是三個當紅男星,其中一個男星的團隊竟然想把三人的合影海報要過去,單獨P自己的部分。海報制作公司都怒了——你知道我一張海報有六七十層的圖層嗎,哪能隨便就P?就特別可笑。
“飯圈”邏輯是一種裹挾所有人的壞風氣
羊城晚報:你覺得“唯流量論”對影視行業的最大影響是什么?
森哥:我覺得最受影響的還是年輕人的思想。譬如有一陣子張震、周迅、倪妮這樣的電影咖去拍電視,大家不看他們的業務水平,反而拿出“飯圈”那套邏輯,對他們的年齡啊、造型啊進行群嘲。因此,這實際上是一種裹挾了所有人的壞風氣,一種特別膚淺的標準。
羊城晚報:在你心目中,有沒有從流量明星成功轉型的案例?
森哥:我覺得易烊千璽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要說流量,當年的TFBOYS絕對是不缺的,但包括他在內的“三小只”總體來說還是能沉得下心來出作品。
大家總是說“流量明星沒作品”,但我覺得這不應該成為一個定理。所謂“越努力越幸運”,真正的運氣從來不該是天上掉下來的流量,而應該是靠努力和拼搏得來的。另外,我聽說他們管理粉絲也很有一套,比如易烊千璽的粉絲就會約定:即使看不成演唱會,也絕對不去買黃牛票。所以我覺得,明星是能把自己對粉絲的影響力用好的。
羊城晚報:你覺得“清朗行動”對娛樂圈的長期影響會體現在哪些方面?
森哥:一部戲捧紅一個人的現象,永遠都會存在——因為歸根究底,好的作品就是能“帶人”。但那種一次“躺贏”之后就想一勞永逸、想一直靠粉絲靠流量吃飯,這種現象今后應該會不復存在。此外,那些業務能力扎實、但過去卻因為沒流量而沒機會出頭的年輕人,以后也會擁有更多的機會。
讓藝術回歸到藝術本身,我覺得這就是“清朗行動”給這個圈子的最大公平。
(應受訪者要求,秦天、森哥均為化名)
青年藝人
沒“流量”的人,現在也有了競爭的權利
訪談對象:宦宇,出生于中國香港,2013年考入中央戲劇學院表演系,大二開始出演影視作品,迄今出道6年,曾主演《青春不留白》《開往遠方的地鐵》《誰把老漢咋》等電影和《冷風吹過的夏天》等電視劇
曾因粉絲太少,連試鏡的機會都沒有
羊城晚報:你進入娛樂圈后,恰好碰到“流量時代”開啟,這方面你的感受是怎樣的?
宦宇:其實感受還是挺深刻的。比如有時候我去劇組面試,對方第一句話就是問:“你微博粉絲多少?抖音粉絲多少?”如果數據不是對方滿意的,可能連試鏡都省了。對方會說:“你這個數據跟我的項目不太同步。”
還有的時候,覺得自己明明也不差,但就是會輸給一些“數據”更好的人,甚至對方從來沒有學過表演。這些其實都是我真正入行之前沒想到的,我過去以為自己考上中戲、學了表演,離夢想就很近了。但后來發現,原來現在的游戲規則并不是這樣。
羊城晚報:你現在微博粉絲是多少?其實不少人都有過“買粉”的行為。
宦宇:我現在的粉絲在4萬左右,但劇組會希望你起碼有100萬以上的粉絲。我聽說過有些人會“買粉”,但我個人不想去造假,主要還是不想迎合這種所謂的“市場規則”吧,好像你一定要把粉絲量做起來,你才會有戲拍。
羊城晚報:會有苦悶的時候吧?
宦宇:會,有時候也挺茫然,但前輩們一直在給我鼓勵。比如《青春不留白》的導演尹大為,他會用他自己的經歷鼓勵我。他其實年輕的時候也做過演員,但他的長相是那種偏現在的“小鮮肉”型,在當時就很不受歡迎,后來他就自己努力轉型當了導演。他會跟我說,你不要著急,腳踏實地做人,認認真真演戲,運氣總會來的,只不過有的人的運氣會來得晚一些。
現在我會盡量去充實自己。看書,看電影,鍛煉身體來保持體形,不斷看自己過去的作品來找缺點,等等。最重要的還是保持好心態吧,告訴自己:不管機會什么時候來,我首先把自己準備好。
告別“唯流量論”,對觀眾也是件好事
羊城晚報:你覺得“唯流量論”對這個行業最大的危害是什么?
宦宇:最大的危害就是大家在做作品的時候,容易偏離本心。比如一部影視作品找演員,不是首先看這個人跟角色是不是符合,而是看誰更有“流量”。只要“數據”合適,哪怕你不會演戲都可以。我覺得這就挺無語,感覺大家沒法聊到一塊兒去——我看重的是你的戲,但你看重的卻是我的“數據”。
羊城晚報:“清朗行動”通過對“飯圈”亂象的治理,實際上也是在避免“唯流量論”對行業的影響。對此,你和身邊的演員朋友們怎么看?
宦宇:我們都覺得是一件好事。首先對演員來說,市場不再那么看重“數據”的話,我們年輕演員就相對能擁有更多的機會。比如一個角色有100個人去面試,但在過去可能一個“數據”的門檻就把99個人刷掉了,但現在這100個人起碼有機會去拼一拼演技。換句話說,就算是沒“流量”的人,現在也有了競爭的權利。
另外一個更重要的是,我覺得行業如果變得越來越規范,這對觀眾來說也是一件好事。
現在很多劇,可能資本是賺錢了,但觀眾卻“虧”了——大量的劇,大家可能看一兩集就看不下去,這背后就有“唯流量”的影響。前陣子大家都在追《覺醒年代》,這個實力派演員云集的作品,沒什么流量明星,大家就是靠自己的實力共同做出了一個好作品,我覺得能回歸到這種模式就特別好。
作者:李麗
編輯: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