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7-27 16:07:11 來源:人民網
![]() |
圖為近日,在山東港口煙臺港,吊機為貨輪裝載貨物。 |
近日,中國國家統計局公布數據顯示,初步核算,今年上半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同比增長12.7%。經濟發展呈現穩中加固、穩中向好態勢。
消息一出,美媒發表文章,引述美國企業的觀點稱,持續的經濟增長讓中國市場成為美企不應錯過的機會。
留在中國是值得的
近日,中國國家統計局發布上半年國民經濟運行情況。最新數據顯示,上半年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12.7%,其中二季度同比增長7.9%。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題為《這就是美國企業仍想留在中國的原因》一文指出,中國第二季度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7.9%,與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發時相比保持了相當規模的增長。這一數據充分表明,對許多美國公司來說,留在中國是值得的。
文章還提到,美國企業十分看好在華業務。美國牛仔服飾集團李維斯7月的財報顯示,該公司第二季度在中國的收入比2019年同期高出3%。李維斯首席執行官奇普·伯格稱:“(中國市場)是我們最大的業績增長機會之一。”百事可樂公司首席執行官拉蒙·拉瓜塔近日也贊揚了百事可樂在華業務的強勁復蘇。他認為,對許多企業來說,考慮到龐大的消費群體和持續的經濟增長速度,中國市場是一個不應錯過的大好機會。
不同于美國政府頻頻對中美貿易強硬表態,絕大多數美國企業仍將中國視為巨大的發展機遇。
中國美國商會發布的2021年度《中國商務環境調查報告》顯示,外資企業樂觀看待在華發展前景。報告稱,61%的受訪企業將中國視為首選投資目的地,并對中國向外資企業進一步開放市場的前景充滿信心,83%的受訪企業表示沒有考慮將生產或采購轉移至中國以外的地區。
新冠肺炎疫情帶給美國經濟的嚴峻沖擊更讓美國企業意識到中國市場的重要性。“對美國而言,經濟復蘇的速度仍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刊文稱,當前美國經濟仍未恢復,6月美國國內商務旅行數量僅為兩年前的40%,美國多家航空公司近期公布了又一輪季度虧損。對此,文章認為,“美國企業和其他跨國公司勢必繼續在中國開展業務”。
今年3月,波音公司首席執行官大衛·卡爾霍恩在參加美國商會航空業峰會時也曾喊話美國政府,呼吁將政治話題與中美貿易關系相區分。他表示,波音公司和美國都仍需要與全球最大貿易伙伴國做生意,波音無法承受被踢出中國市場的損失。
路透社在報道大衛·卡爾霍恩的表態時指出,截至2021年,中國已經超過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單一國內出行市場,由此帶來的是對客運飛機的巨量需求。目前,在世界兩大客運飛機制造商波音公司和空客公司的全部客運飛機訂單中,均有約1/5到1/4來自中國。
中國市場提供很大助力
“疫情發生之后,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中國恢復最好、增速最快。同時,中國擁有完整的產業鏈,內需市場不斷擴大。這對美國企業而言都是‘加分項’。”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副主任宋國友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分析稱,近年來,隨著中國市場規模越來越大,許多美國企業不僅在中國生產,也在中國銷售。在這些美國企業的全球銷售市場中,中國市場是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疫情沖擊之下,中國經濟率先反彈,中國市場迅速復蘇,從生產和銷售兩端都給美國企業提供很大助力。
近期,各個國際組織紛紛提高中國經濟增長預期。世界銀行將中國今年經濟增速預期從8.1%提高到8.5%。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也預計,中國今年GDP增速為8.4%,較年初預期提升了0.3個百分點。
中國美國商會發布的《中國商務環境調查報告》指出,75%的受訪企業對其未來兩年在中國市場實現增長和中國經濟復蘇持樂觀態度,57%的企業對其盈利潛力較為樂觀,部分原因是中國在后疫情時代經濟復蘇速度相對迅速。此外,商會會員企業表示,可以看到中國在知識產權執法方面的改善,其報告的對知識產權泄露和數據安全風險方面的擔憂較近幾年有所減少。
“中國的政策延續性、基礎設施完備性以及營商環境持續改善,都是美國企業所看重的。同時,中國堅定不移推進對外開放,也增加了對美國企業的吸引力。”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美國研究所副研究員孫立鵬向本報記者指出,盡管美國一些政客意識形態掛帥,意圖對中國搞科技“脫鉤”,以此遏制中國創新的潛在經濟增長率,但他們忽略了一個現實,即如果離開中國市場,美國許多科技企業會失去將技術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一塊重要試驗田。“中國經濟在后疫情時代的多元發展,不僅給美國在華企業和美國國內的生產商、零售商提供了機遇,也給美國科技企業提升創新能力帶來很大的幫助。”
“中國對我們來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市場,我們將繼續在這個市場中努力。”世界硬盤行業巨頭、美國企業西部數據首席執行官戴維·戈克勒日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坦言,美國想與中國進行技術脫鉤,這事說著容易做著難。他表示,世界上眾多科技企業都希望借助巨大的全球市場回哺研發,不希望世界分裂成相互競爭的技術陣營。
“脫鉤”將破壞美國經濟
據美媒報道,美國財政部長耶倫近日表示,拜登政府仍在審查2020年初簽署的中美第一階段貿易協議,認為協議未能解決兩國之間的基本問題。對此,中國外交部發言人重申,中美經貿關系的本質是互利共贏,打貿易戰只會帶來雙輸。
“美國政府的對華政策會給美國企業的正常營商環境帶來負面影響,使其面臨更大的不確定性和政治風險。不過,企業首先是從商業邏輯出發進行全球布局。可以看到,即便美國政府對美資企業采取種種限制,但美國企業在華投資的熱情和動力依然非常強勁,總體規模也未出現顯著下滑的趨勢。”宋國友指出,中國的營商環境及開放力度、美國政府的政策干擾程度以及美國企業本身基于市場的權衡判斷是影響美國企業對華投資的三個重要因素。而從中國經濟復蘇的穩定態勢以及不斷擴大的市場規模來看,中國對美國企業的吸引力仍在不斷增強。
孫立鵬也認為,中美經貿聯系非常緊密,仍有大量合作空間。“比如,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剛剛啟動上線,這對在華發展的美國低碳企業是一個機遇。在應對氣候變化領域,中美在碳排放權交易問題上存在合作可能;又如,對美國農業等傳統行業來說,中國市場也是其應對疫情沖擊下美國經濟衰退的一個重要市場。”
“全球產業分工格局是長期形成的,即便美國政府出于政治目的,有意對其進行調整,但短期內很難產生顛覆性、破壞性的影響。”孫立鵬指出,疫情期間,盡管美國政府強調自給自足,但仍從中國大量進口防疫醫療物資。由此可見,盡管美國某些政客鼓吹對華“脫鉤”,但仍有市場需求、企業意愿等諸多理性因素對其形成制約。
中國美國商會在5月發布的《美國企業在中國》白皮書中也表示,美國商會堅決反對任何中美完全“脫鉤”的行為,認為“脫鉤”會給兩國投資和貿易帶來巨大損失,沒有人能成為贏家。“我們希望美國政府認識到會員企業的業務在中國取得成功有多么重要。從根本上講,與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完全‘脫鉤’的想法將是破壞性的,本質上是對美國經濟的破壞。”
編輯: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