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2-08 20:26:35 來源:中國周刊 作者:詹碧華
開局之年中國經濟呈向好之勢
國家統計局1月18日發布數據,2020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GDP)首次突破100萬億元人民幣大關,這標志著中國經濟迎來了重要里程碑。
面對新冠肺炎疫情沖擊和復雜嚴峻的國內外形勢,中國經濟去年逆勢同比增長2.3%,總量達到101.6萬億元人民幣,成為疫情發生以來全球首個恢復增長的主要經濟體,民生指標持續改善,經濟發展潛力和制度優勢進一步釋放。
將其放在歷史坐標上,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國經濟持續上揚的運行軌跡——新中國成立初期的1952年,GDP不過679億元;1978年,改革開放大門初啟,GDP為3679億元;2000年,GDP突破10萬億元,成為世界第六大經濟體。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經濟進入快速增長通道,2016年至2018年,GDP總量連續跨越70萬億元、80萬億元和90萬億元關口。2020年,我國率先控制住疫情、率先復工復產、率先實現經濟增長由負轉正,成為全球唯一實現經濟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
中國經濟的亮眼表現,對內來講,加快培育完整內需體系,強化科技戰略支撐,推動全產業鏈優化升級,為全面建設現代化國家打下了良好的基礎,集聚了高質量發展動能。對外來說,意味著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進一步加大,給世界經濟的寒冬雪中送炭。在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和錯綜復雜的國內外形勢之下取得這樣的成績,更顯含金量十足。
世界銀行最新一期《全球經濟展望》預計,2021年,全球經濟有望增長4%,中國經濟將增長7.9%。
聯合國貿發會議24日發布《全球投資趨勢監測》報告顯示,2020年全球外國直接投資大幅下降,僅為8590億美元,與2019年的1.5萬億美元相比下降了42%,比2009年全球金融危機后的低谷還低30%。流入發達國家的外國直接投資下降了69%,是過去25年的最低水平。
而中國吸引外資卻實現逆勢增長。商務部1月20日發布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非金融領域實際使用外資9999.8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6.2%。這意味著,在全球跨國投資大幅萎縮的情況下,中國利用外資不僅大幅增長,規模還創下了歷史新高,“引資熱土”這塊金字招牌魅力不減,中國已成為全球跨國投資的“穩定器”和“避風港”。
全球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取得這一成績的背后,是中國有效管控疫情,率先復工復產,使得外商投資的安全性和穩定性得以保障,成為吸引外資的重要條件。毫無疑問,這是境外投資者對中國經濟持續發展潛力、不斷向好的營商環境投出的信任票,再次印證了中國市場的競爭力和投資者對中國投資環境的認可。
2021年是“十四五”規劃開局之年,中國開放的大門只會越開越大,將為各國企業在華發展提供更加廣闊的空間。本期《中國周刊》推出一組跨國企業本土化發展的專題報道,通過多門朗、BTU國際等跨國公司在中國的發展歷程,充分地證明“穩外資”取得的成績和外國投資者在華持續發展的信心。
一份份“提氣”的成績單背后,是中國經濟迎難而上的腳步,凸顯中國經濟具有打逆風球、走上坡路的能力,彰顯中國經濟的韌性、潛力和活力。
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不斷前進,需要全體人民同心同德,頑強奮斗。只有在黨的領導下,不斷從人民群眾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聚合起14億中國人民的磅礴之力,才能推動“中國號”巨輪劈波斬浪、行穩致遠。
編輯:孫遠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