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17 17:17:25 來源:光明網
潮繡和潮州木雕是潮州極具代表性的兩種傳統技藝,也都是國家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11月13日,金羊網記者跟隨中新社、中國日報、新華網等央媒以及南方日報、羊城晚報、廣東廣播電視臺、新快報等省級主要媒體一行探訪了潮繡與潮州木雕的展覽館,欣賞精美的潮繡與木雕工藝品,并了解其工藝的發展傳承情況。
賦予藝術品生命的傳統技藝
粵繡是中國四大名繡之一,潮繡是粵繡中的重要派系。潮繡始于唐代,風格形成于明清時期,發源并流行于潮汕地區,在全國各繡中有著重要的地位。潮繡有著非常強烈的地方特色,作品紋理清晰,金銀線鑲,拖地墊高,色彩濃艷,尤其是有著立體浮雕效果的墊高繡法獨異于其他繡法。
圖為潮繡花朵
在潮繡博物館中,記者看到了諸多潮繡作品。博物館內,一幅《百子圖》尤為奪目。這幅潮繡作品長兩米有余,在綢緞背景上繡出了亭臺樓閣和99名玩耍嬉戲的孩童。孩童們有的滾鐵環、有的在蹴鞠,還有的三三兩兩鬧作一團相互追趕,每一個孩子的神態動作、衣著服飾都不盡相同,令人目不暇接。整體畫作構圖巧妙,山水石景、嬉戲的孩童、雕梁畫棟的亭臺樓閣,在潮繡立體浮雕一般的繡制下由遠及近,層次分明,令人仿佛置身其中。上得博物館二層,一條栩栩如生的金龍魚映入眼簾。這幅作品用到了獨特的雙面刺繡的手法,在一幅絲綢上繡出了魚的正反兩面,翻轉整幅作品可以看到魚身鱗片錯落有致、閃閃發光,仿佛一條活著的魚跳動在絲綢上。除此之外,還有諸多仙鶴、菊花、猛虎等作品,制作精良,令人大開眼界。
圖為雙面潮繡丹頂鶴
這些優秀作品的制作人是廣東省美術大師、高級工藝美術師、潮繡項目的代表性傳承人康惠芳女士。康惠芳已經73歲了,從藝長達58年。多年來她致力于潮繡的發展事業,一邊進行創作,一邊進行潮繡技術的創新,兩面繡金龍魚就是她繡法創新的得意之作。
圖為潮繡老虎
與潮繡相類似,潮州木雕也是一種始于唐代、興盛于明清的木藝雕刻技法,是中國民間傳統木雕的重要流派之一。它以樟木為主要原料,雕刻技法多種多樣,通過鑿粗胚、細雕刻、髹漆貼金三道工序,制作出層次分明、金光奪目的木雕作品。潮州木雕于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金子松先生是其代表性傳承人物。
圖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潮州雕刻的傳承人,金子松
在金先生的作品展示區,記者看到種類繁多、做工精巧的雕刻作品。展品以蝦蟹、神話人物、梅蘭竹菊等寓意吉祥的傳統題材為多,其中尤以蝦蟹為最。金先生雕刻的蝦蟹體型健碩,競相爭斗,雖是木雕卻顯得活力十足。最大的一件蝦蟹題材木雕作品高度近兩米,由一整塊木料雕刻而成,瓜果、蟹簍、蝦蟹堆疊而上,相互支撐、精細巧妙。細長的蝦足、扭曲的蟹簍、盤桓的枝葉都是精雕細琢而成,仿佛他們本就存在,只是金先生將他們從木塊中拿了出來,令人贊嘆不已。堅硬的木塊,仿佛真的有了生命。
圖為金子松雕刻的神話人物題材作品
非遺傳承路上煥發生機
據了解,潮繡和潮州木雕作為潮州獨具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傳承發展上都遇到了不小的挑戰。
一方面,資金是制約工藝傳承的主要因素。康惠芳與金子松都提到,目前主要的收入來源是出售自己之前的作品,但是受制于作品生產周期長、單價較高,嚴重制約了資金的流通。有限的資金還要投入到作品的創作、店面的維持和學員的培訓中。
圖為學習潮繡的年輕人
另一方面,工資待遇原因導致愿意投入學習的后輩青年數量不足。據康惠芳介紹,目前她帶的傳承人數量并不多,且缺乏年輕人,潮繡的技藝面臨著傳承人青黃不接、學習者創作能力不足的局面。愿意學潮繡的人很多,但是真正有天賦、能堅持下來的人很少。金子松也說道,自己帶徒弟四年為一個周期,但是很少有人能堅持下來,即使是他的兒子也有自己的工作,只拿木雕當作愛好,甚少創作。
盡管如此,傳承人們也并沒有放棄,他們仍然在想方設法地將自己的技藝傳承下來。康惠芳積極地前往學校講學,讓更多的年輕人了解潮繡,愛上潮繡;金子松則開始制作一些周期較短、工藝相對簡單的雕刻作品用以出售,回籠資金。記者在兩位傳承人的工作坊中也看到,盡管人數較少,但仍有一些年輕人在認真地學習,他們或許就是下一位傳承技藝的大師。
苦心人,天不負。在機械化、信息化的現代社會中能夠有傳統手工技藝得以保存延續,靠的是非遺傳承人們的熱愛和堅韌,是無數愿意保護非遺傳承的人的共同努力。
圖為潮州木雕藝術研究所牌匾
俗話說,好酒不怕巷子深。隨著潮繡和潮州木雕知名度的提升,相信未來有更多的人愿意投入到非遺的學習和傳承當中,精美絕倫的非遺工藝制品值得人們用心收藏。(薛仁政 林添杰)
編輯: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