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2-07 8:32:46
“教育應該是學校的職責,養育才是家庭的職責。”“親子關系越差,孩子越喜歡玩游戲、越認為游戲利大于弊、越容易沉迷游戲、在游戲上花費越多、玩游戲頻率越高、網絡游戲成癮的比例更高。”“童年對人一生的影響被嚴重低估了。”“家庭教育是從生到死的話題,整個家庭作為一個生命體,每個階段都值得被關注。”“魯迅先生1919年寫了《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百年回響言猶在耳,我們今天如何作答?”……近日,2019年家庭教育學術年會在深圳羅湖舉行,約600名來自全國各地的家庭教育研究者、管理者、實踐者熱議“家國情懷與兒童成長動力”,參加“羅湖教改·家庭教育展示研討活動”。年會由全國政協社會和法制委員會以及中國教育學會共同主辦,中國教育學會家庭教育專業委員會和羅湖區教育局共同舉辦。
尊重成長需求 為父母與兒童賦能
“讓孩子愛上學、想回家”,翠北實驗小學校長李巍被孩子們愛稱為“老貓校長”,她用一個個生動的故事闡釋學校“共建共享‘課程超市’、共情共事共成長”的家校共育理念,“尊重孩子的需求,通過賦能教師,給兒童更多愛上學的理由;通過賦能父母,給兒童更多想回家的理由。”溫馨樸素的話,引發與會者深深的共鳴。
“提到青春期,你最先想到的是哪個詞?”北京師范大學教授邊玉芳話音剛落,臺下異口同聲地回答說“叛逆”。邊玉芳接著問,為什么原本可愛的孩子變得不可理喻,變得冷漠、高傲、缺乏理智,變得拒絕管制、喜歡與眾不同,做事“不過腦子”?我們是否了解孩子叛逆背后的內心需求是什么,他們的成長動力是什么?
邊玉芳舉家長廣為關注的網絡成癮為例,資料顯示世界范圍內青少年過度依賴網絡的發病率是6%,我國發病率接近10%。她指出孩子各種成癮行為的一個主要原因在于沒有目標感或目標不清晰,缺乏自我和自主感。“很多父母重視孩子要好好學習,而忽視了孩子自身的需要。孩子不是知識的容器,孩子的生活不能變成學習—吃飯—睡覺的循環。與他人建立積極的關系、有生活目標、自我接納、自主,才能為未來幸福生活奠基。”
孩子的成長需求要被看見,家長的需求也在頂層設計者的視野中。深圳羅湖區教育局黨組書記賓華介紹了政府三年投入百億元推進羅湖教改的大手筆,其中著力打造家校協同育人機制是重點突破的領域。“深圳的家長文化素質很高,維權意識很強,社會參與意愿很濃,而且很愿意參與學校的教育教學管理過程。”提起羅湖有機整合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區教育的“一體兩翼”核心育人模式,以及羅湖家庭教育改革發展規劃的“1234567”,賓華如數家珍。
“一個三年級的留守兒童,當被問到多長時間能見爸爸媽媽的時候,小姑娘沉默不語,再問她就哭起來了,說已經有7個多月沒見到父母,她認為父母不要她了。”說起基層調研時的這個細節,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全國婦聯原副主席崔郁不禁動容,她指出留守兒童由于無法獲得正常的家庭教育和情感關懷,在學習、生活、品德和行為養成等方面都出現了一些問題。
“貧困的境遇,導致窮人接受信息的渠道受限,造成他們許多的誤判,這些錯誤反過來制約窮人的發展,并使人陷入惡性的循環。”崔郁引用201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阿比吉特·班納吉在《貧窮的本質》一書中的觀點,呼吁優化偏遠貧困地區的家庭教育。
羅湖區教育局副局長劉榮青認為家庭教育的責任就是創造友好、友善、美麗、和諧的家庭環境和鄰里環境,“良好的環境蘊含著孩子健康成長的動力”。
民生幸福標桿,打造家校社共育友好環境
今年8月1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了《關于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意見》,提出了“五個率先”“五個戰略定位”,其中的“民生幸福標桿”要求構建優質均衡的公共服務體系。深圳市教育局副局長王水發在闡釋自己對家庭教育先行示范的思考時,關注的是家庭教育如何納入優質均衡的公共服務體系,如何實現幼有善育、學有優教。
王水發認為,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礎,正如英國教育家斯賓塞所言,“子女的生與死、善與惡,都在于父母怎樣教養他們”。因此,深圳將構建完善家長學校、社區學校和家校社共育活動等三個主要渠道,在加強家長教育、弘揚家國情懷、推動家風建設、保障家庭教養等四個方面同時發力,提高家庭教育的專業化水平。
“先行示范,意味著理念思考和制度設計都要走在前面。”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員洪明希望深圳的探索能回應新時代家長的需求,為家庭教育基本理論、基本問題的理論研究提供實踐經驗。
“在家庭教育中有機融入愛國主義教育的內容,使家國情懷成為少年兒童成長的連綿不絕的能量源泉和動力引擎。”中共十九屆中央委員、十三屆全國政協常委、社會和法制委員會主任沈德詠認為家國情懷成為兒童成長動力,家庭才能培養出有信仰、有情懷、有擔當、有理想的孩子。
“我們先后建立了13個家庭教育試點學校,培養了320名家庭教育指導師和近2000名家庭教育志愿者,開展了2400多場次家庭教育講座和活動,直接服務家長超過3萬人。”羅湖區人民政府區長劉智勇介紹了羅湖區自2015年啟動家庭教育改革以來的成效,特別介紹了2016年注冊成立的深圳市羅湖區中小學家委聯合會,“這是全國第一個區域家委會聯合組織,已經取得了社會組織最高等級5A級認證,推動了家委會工作從政府主導、學校組織向社會法人機構自主運作、自我完善的轉變。”
國務院婦女兒童工作委員會辦公室常務副主任王衛國呼吁進一步加大力度推進家庭教育的立法進程,從法律上明確家庭教育的功能定位及其教育定位和社會定位,以專業化、大眾化、普惠化為方向,促進將家庭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終身教育體系、教育評價指標體系,促進完善家庭教育的政策支持體系。
“成人要扮演好‘看門人’的角色,調整教育的節奏,發現和選擇養育的關鍵抓手。”江西省教育科學研究所吳重涵強調“兒童是在經歷中成長的”,家庭教育的本質是生活教育,正如杜威所說,人生的經歷具有潛在教育性。所以,家庭、學校和社區作為一個整體,要盡可能提供兒童所需要的經歷的機會,釋放他們的潛能,這是教育更廣義的責任。
優化親子關系,激發孩子生命潛能
“我特別同意李玫瑾老師提出的養育觀念。給母親放半年、一年的帶薪養育假,成本由國家承擔,收益仍然是國家的。”中國教育學會副秘書長高書國建議,在不侵害家庭教育私有性的前提下,政府應提供網絡的、財經的、政策的支持,來彌補家庭教育在體制、資源上的短板。
全國人大新近發布的未成年人保護法修訂草案,加入了網絡保護的專章,涉及網絡沉迷、網絡不良信息、網絡欺凌等相關的內容。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兒童研究所所長孫宏艷認為解決之道在于優化親子關系,把游戲作為親子溝通、親子活動的內容之一,“陪伴是最好的管理”。
在天津社科院研究員關穎眼中,家庭教育的本質就是親子之間的互動。她強調家庭教育要堅持“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一個中心是以兒童為本、教孩子做人,兩個基本點是尊重兒童權利、提升家長教育素質。
“健康的童年奠定一生的基礎,家風是健康家庭的基礎和靈魂,要多重要有多重要。”十三屆全國政協常委、山東大學講席教授王學典認為,“今天的家風建設中,心懷國家、恪盡職守要作為最高與最終的要求來加以提倡與引導。”
“養成他們有耐勞作的體力、純潔高尚的道德、廣博自由能容納新潮流的精神,也就是能在世界新潮流中游泳、不被淹沒的力量。”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孫郁曾經擔任過魯迅博物館館長,他認為魯迅“不要占有子女”“現在的子就是未來的父”“不把利己和權力放在首位”等觀點背后的深層邏輯值得深思,如何理解、指導、解放孩子“成一個獨立的人”,仍是新時代的家庭教育課題。
“中國已經大跨步進入老齡化社會,家庭教育、家庭建設要前瞻性地研究這個話題。”中國教育學會家庭教育專業委員會常務副理事長鹿永建認為要正確解讀婚姻和養育的美好,“孩子是來成就父母的,養育兒童不僅對社會有利,養育本身就是美好的。”
“我發現很多孩子缺少目標、缺少動力,對什么都不感興趣,到了高三要考大學,還不知道自己最適合什么。”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首席家庭教育專家孫云曉引用尼采的話,“每一個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對生命的辜負”,認為每個孩子的生命都蘊藏著巨大的潛能,家庭教育要抓住體驗、榜樣、目標和習慣這4個關鍵詞賦予兒童成長動力,激發孩子的潛能,讓生命不被辜負。(作者:楊詠梅)
聲明:
1、中國周刊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編輯:超級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