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25 17:23:53 來源:鳳凰網
中國經濟周刊-經濟網訊(記者 楊琳)全國兩會正在京舉行。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南開大學校長曹雪濤此次提交了兩個提案,關注科學評價高校辦學質量、大學生體育教育與身體素質的問題。
在《關于優化評價體系引導大學高質量內涵特色發展的提案》中,曹雪濤指出,近年來,由國內外不同主體主導的大學評價體系通常以排名的方式對高校或其學科進行評判,其在評價導向、指標設置、計量方法、透明度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合理性和評價結果的公信力存在爭議。
他分析,首先是指標設置不合理,譬如片面地以論文數量等規模性指標評價高校的創新能力。其次,用“一刀切”的標準去衡量所有類型高校,忽視了不同高校的特點和差異性。同時,部分高校對各類“排行榜”的過度宣傳利用,致使其盲目追求評價結果,甚至使排名成為資源配置的“指揮棒”,大學發展呈現某種程度的“趨利化”或“同質化”傾向。
圍繞如何優化提升評價體系、引導高校實現高質量內涵式特色化發展,曹雪濤提出以下建議:
1.建立健全分類別分領域分學科的評價機制,減少綜合性、排名性評價。針對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國際交流合作等不同維度建立分類別評價體系,針對不同學科領域特點構建差異化評價模式,探索交叉學科專項評估,引導高校準確認知自身改革發展的成效和不足。在優化完善評價體系過程中,充分發揮一級學會、學科評議組等咨詢、協調作用。同時兼顧社會聲譽等因素,引導高校傾聽學界、業界、媒體、大眾等不同群體的意見,不斷提升社會影響力和口碑。
2.充分體現評價體系的“質量”和“貢獻”導向。堅持回顧性評價與前瞻性評價相結合,注重對創新質量、實際貢獻以及長期社會影響的考量。審慎使用包括SCI論文在內的各類量化指標,在堅決破除“五唯”和“SCI至上”的基礎上,輔助利用科學計量手段,力求提升評價精準度。
3.把“培養人”作為衡量高校辦學質量的核心標準,突出其在評價中的重要性。重視對在校生培養質量的把控,探索建立人才培養全過程動態監測體系。加強畢業生質量監控,鼓勵高校與第三方機構對畢業生開展定期追蹤。鼓勵高校在畢業生就業質量報告的基礎上編制“人才培養質量年度報告”,全面衡量高校在人才培養方面的進展和成效。
4.在評價中注重引導高校特色化發展。充分考慮高校的辦學類型、發展定位、歷史傳承、學科優勢以及學校所在區域、所屬行業等方面的“特色”因素,建立多元、開放、靈活的評價機制,賦予高校充分自主的發展空間,引導其找準優勢、集中發力,形成特色化發展路徑。
5.推進評價體系與國際接軌。在堅持中國特色的前提下,強化評價體系的國際化元素,鼓勵高校不斷擴大對外開放水平,深度融入國際高等教育競爭,提升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同時,設置多元化衡量指標,引導高校由側重擴大留學生規模轉變為通過合作辦學、人才交流引進、海外平臺建設、參與國際事務等多種途徑提升國際化建設水平和層次。
6.理性看待并合理運用評價結果。引導高校堅定辦學特色、保持發展“定力”,不過分看重評價結果,規避“排名”在輿論引導或資源配置等方面的影響,更多地將評價結果作為對改革發展成效的觀測手段,對評價指標實行動態監測分析,加強對高校發展建設情況的診斷和預警能力。
編輯:張馨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