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01 0:01:43 來源:人民網
原標題:培育“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新型人才
【專家點評】
鄉村振興,人才先行。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人才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中強調,要走好人才自主培養之路,高校特別是“雙一流”大學要發揮培養基礎研究人才主力軍作用,全方位謀劃基礎學科人才培養,建設一批基礎學科培養基地,培養高水平復合型人才。高等農業教育作為農業人才培養主陣地,肩負著培育“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人才隊伍的時代重任。當前,高等教育在為鄉村振興培養人才方面雖已取得長足進步,但仍存在如下短板。
農業人力資源對農村產業發展支撐作用不夠明顯。鄉村全面振興不僅需要農業技術、產業創新、基層治理等領域專業人才,還需要能夠改造傳統農業、發展生態農業、推動創新產業的現代農業高層次人才,特別是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善管理的復合型人才。然而,長期以來,農村人才回流比重低、外部人才引進難的雙重矛盾,致使農業人才隊伍整體存量較少、層次偏低、結構失衡,全方位支撐作用比較薄弱。
農業人才知識體系更新滯后于農業產業發展需求,專業體系、教學框架、授課內容等與鄉村全面振興的現實訴求不匹配。主要表現在教學單位與生產部門合作動機不足,協作機制缺失,尚未形成聯系緊密的產學研用一體化鏈條;互聯網農商、鄉村旅游、倉儲物流等現代農業知識尚未整合納入現有教材,拔尖創新型、復合應用型、實用技能型農林人才產出效率不高。
農業人才培養層次較為單一、結構有待優化。目前,我國高等農林教育培養目標更新較慢,培育路徑不夠鮮明,一些院校仍傾向于培育理論研究型人才,較為忽視實踐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培育,加劇了農業人才結構失衡等問題。
當前,隨著我國“三農”工作重心發生歷史性轉向,迫切需要夯實鄉村振興的人才基礎,為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有力人才支撐。
更新培養目標,調整學科專業課程設置以適應農業發展需求。深入實施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2.0,服務鄉村振興戰略和生態文明建設。全面加強涉農高校耕讀教育,將耕讀教育相關課程作為涉農專業學生必修課,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當主角,引導青年學生扎根基層、扎根農村、服務人民。促進學科交叉融合,用現代生物技術、信息技術、工程技術改造提升現有涉農專業;服務“互聯網+現代農業”、創意農業、休閑農業、鄉村旅游、森林康養等新產業新業態發展,建設一批新興涉農專業;引導綜合性高校拓寬農業傳統學科專業邊界,增設涉農學科專業。及時調整農科類人才的培養方向和培養模式,因地制宜找準自身特色,例如,高職教育應注重輸送農業經營實操人才,本科教育重視培養現代農業管理人才,研究生教育著力培育農業科研人才;師范院校實施好“優師計劃”,為中西部欠發達地區中小學打造高質量教師隊伍,等等。
精心選用熟悉現代農業的雙師型專業教師,加快知識更新節奏和步伐。貫徹“通識+實踐”的人才培養理念,整合優化教育資源配置,補齊師資力量不平衡、不充足的短板;繼續鞏固校企合作基礎,既支持高校教師與企業生產對接以促進理論孵化,又鼓勵企業技術人員兼職教學以提升實踐教學質量;對待緊缺的特殊人才要有特殊政策,改革職稱評聘方法,鼓勵家庭農場經營者、農民合作社帶頭人等參加職稱評審、技能等級認定;優化高校師資隊伍,打造名師引領、專家帶頭、能人支撐的教學隊伍;加強農林高校網絡培訓教育資源共享,打造實用精品培訓課程體系。
探索農業人才培養集約服務,加快補齊農業農村發展短板。推動“引企入教”,深化產教融合,支持高等農林院校與農林企業建立戰略聯盟,依托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綜合試驗站等平臺,建設農科教合作人才培養基地。聚焦鄉村振興戰略規劃、產業布局和基層治理等,推進鄉村振興實踐基地建設,助力新型農業人才隊伍培育;加快探索集約高效培養模式,統籌推進校地、校所、校企育人要素和創新資源共享互動,實現行業優質資源轉化為育人資源、行業特色轉化為專業特色,將合作成果落實到推動產業發展中。
(作者:黃慶華,系重慶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西南大學分中心教授、西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院長)
編輯: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