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8-11 17:54:23 來源:中國青年網
【專家視角】
作者:檀傳寶 (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全國德育學術委員會理事長)
我們正處在一個物質豐裕的時代。2019年,我國城鄉居民的平均恩格爾系數已經下降到28.2%,其中城鎮為27.6%,農村為30.0%。按照國際標準,恩格爾系數進入20%~30%區間,就進入了所謂的富裕社會。雖然我們跟歐美發達國家相比仍然存在較大差距,但是若從恩格爾系數來講,我們已經告別了一個非常漫長的物質匱乏的時期,絕大部分中國人再也不用為溫飽操心,我們已經進入了一個物質上相對豐裕的時代。我們的教育也因為國家經濟實力的增長而不斷進步,一些發展甚至是劃時代的,比如21世紀初的中國已徹底實現九年義務教育。這樣一個物質豐裕的時代,對教育、對德育來講又意味著什么呢?幾年前,鳳凰網對當前中國的“社會病”曾經做過一項調查,大家提到最多的關鍵詞是信仰缺失、看客心態、社會焦慮癥、習慣性懷疑、炫富心態、審丑心理、娛樂至死等。仔細看來,這些社會病或多或少都與我們的價值觀有關系,與我們的教育、德育有關。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本質上也是要讓教育回歸育人的本體功能。所以,在這樣一個物質豐裕的新時代,我們有必要去追問三個問題。
物質豐裕時代的特殊教育意味
物質豐裕的新時代對我們的教育到底意味著什么?我們可以從個人、社會和教育三個角度去看。
從個人的角度看,我們最需要重視的是“優勢需要”的改變。我們都知道,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過一個“層級需要理論”,但他還提出另外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優勢需要,即人雖然有多種需要,但不同情況下這些需要對人的行為的支配力是不同的,特定情形里起主導作用的就是“優勢需要”。比如我們中午開會遲遲不結束,很多同志肚子都餓了,他是沒辦法集中注意力去聽這個大會報告的,因為他的優勢需要集中在如何解決饑餓問題上面。當我們已經吃得很飽了,那時候可能心中所想的就是去散步、看會兒書、聽個音樂之類的了——他的優勢需要就從基礎需要轉移到了精神需求。
2021年7月27日,在成都天府軟件園少兒托管中心,雙職工家庭的孩子在成都高新區菁蓉小學老師輪流照看下開心度過暑假。李向雨攝/光明圖片
優勢需要的轉移與我們的教育、德育實際上都有密切的聯系。傳統應試教育的邏輯其實就是一種“饑餓邏輯”,孩子接受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是出于生計考慮。比如我們上世紀60年代出生的這一代人,那時候許多孩子隨著年齡增長逐漸不上學,就是因為家里需要勞動力。而那些供養孩子上學的父母也是希望兒女將來好就業,在職場上更有競爭力。像我自己,因為高考失誤(作文800字以內的要求沒有看到,結果寫了2000多字),語文成績非常好的我的語文只有48分。雖然我很想去復旦、去中文系,但最后還是硬著頭皮去了一所地方師大的政教系。在那樣的情況下,一個農村孩子是沒有勇氣不去上學的。
隨著時代的發展,情況也在逐漸發生改變。今年網上看到這樣一件事:湖南有一個家庭條件不太好的考生要報北大考古系,結果一大堆人評論說她家那么窮,應該學國際金融,而不是考古,因為考古將來不賺錢。可是那個孩子最后還是勇敢地填報了北大考古系。今年高考我家也有一個考生。孩子填志愿的時候也曾讓我做參考,我非常高興地發現:她幾乎所有大學的第一志愿專業填的都是建筑設計。我問她為什么,她回答得非常清晰,說她喜歡建筑設計。所以關于生計的考慮,這批孩子可能會有,但是與老一代人相比已經弱化了很多。
這就是說,應試教育的“饑餓邏輯”還在老百姓的觀念里頑強地存在著,但是影響力已經逐步降低了,因為整個社會已經到了最重要的變革節點,優勢需要在轉移。我們今天講勞動教育也不能再像以前那樣了,孩子們顯然不需要種菜來養活自己,我們應該從謀生的需要上升到滿足孩子全面而自由發展的精神需求上去。爸爸媽媽對孩子講“我們這么辛苦都是為了你,你為什么不好好學習?”這樣的話已經越來越難說服我們的小朋友了,我們需要從別的方向考慮,讓孩子感受到學習的魅力,吸引孩子投入學習。
2021年7月28日,在四川省內江市東興區田家鎮三石教育基地,孩子們在志愿者的指導下體驗陶器手工制作。蘭自濤攝/光明圖片
從社會的角度看,物質豐裕的時代,人們不再滿足于溫飽需要,有一個例子,就是六七年前富士康發生的十幾起跳樓事件。有人分析原因,一方面是工資低,另一方面也是企業文化出了問題。富士康的員工下班以后,工裝要統一收起來洗,這對于老一代農民工來說是福利,但是新一代農民工卻不這么認為——他們認為如何洗自己的工裝是他們的自由、權利,不能在流水線上機械勞動了一天,連下班了洗衣服的自由都被“剝奪”!就是說年輕一代不再只考慮生存的需要,而更加在意的是“我有沒有尊嚴”“我跟你是不是平等的”。教育要能夠主動地、自覺地去應對這些需求。
從教育的角度看,由于個人和社會的需求都發生了改變,相應地社會對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全社會提供更加優質的教育,凸顯教育的本體功能。以前的教育把太多精力放在考分上面,講太多“饑餓邏輯”,以后“饑餓邏輯”可能還會存在,但是稍微要做一些調整了,因為教育本質上講是要促進人的身心健康和全面發展的。促進人全面而自由地發展是我們教育的本體功能。當然并不是說成績不重要、高考不重要,而是與人的發展相比他們都是工具性的指標、沒有那么重要。如果學生分數很高,但是心理不健康,道德人格存在問題,這樣的教育肯定是失敗的,也不可能是我們向往的美好生活的一部分。馬克思、恩格斯曾這樣設想:“在共產主義社會里……每個人都可以在任何部門內發展……上午打獵,下午捕魚,傍晚從事畜牧,晚飯后從事批判,但并不因此就使我成為一個獵人、漁夫、牧人或批判者。”現在,我們每天都在忙,比拼分數,比拼工作,比拼財產,這樣就完全走歪了。優質教育一定要解放人,要真正讓人的生活有更高品質、更加幸福。在物質豐裕的時代,我們的教育需要轉型,我們的德育也需要轉型。
物質豐裕時代對于德育的挑戰
在物質豐裕的時代,我們的德育其實面臨了更大的挑戰。
從個體來講,物質豐裕的時代對德育最大的挑戰是怎么讓我們的孩子能夠優雅地生活,擺脫危險的低級趣味,克服“超越性病態”。馬斯洛提出的另外一個重要概念叫“超越性需要”,超越性需要如果長期得不到滿足人就會生病,即產生“超越性病態”——人的生活就會枯燥、寂寞、無意義。比如說,大城市里吸毒的人一定不會是最窮的人,因為冰毒一克幾百塊錢,普通人根本消費不起。當然,也不是說有錢人都吸毒,而是那些有錢又思想空虛、無所事事,以及時行樂為人生觀的人。山珍海味都嘗遍了,只有那個東西沒嘗過,一嘗試就陷進去了。所以,更富裕的時代,我們面臨的陷阱也會增多。互聯網為我們提供海量信息的同時也夾雜著許多庸俗的東西。但現在有一個現象,就是越庸俗反而越有流量,越低級趣味越博人眼球。這些庸俗的東西浪費了我們的時間,也敗壞了我們的道德和欣賞趣味,但是沉迷的人卻越來越多。所以,如何克服這種“超越性病態”,擺脫低級趣味,是當代中國德育面臨的一個挑戰。當我們的生活越安逸、富足,我們精神上的苦惱就越多,形成“超越性病態”的可能性就越大。這個時候我們提供精致的德育,就顯得非常重要。
從社會的角度講,為促進文明社會建設,德育需要加強生命教育、公德教育、勞動教育、自我教育等。我特別想強調的是,今天勞動教育的意義跟以前不一樣了,做法也應該有所區別。我印象特別深刻的是多年前我在國外遇到的一個剪草工,他每個月都在我窗前剪草。最讓我感動的是,他會邊剪草邊吹口哨,這樣的情形一直停留在我的腦海中。他當然是干苦力的,但是他沒有覺得自己的尊嚴有問題,快樂地在那里剪草。如何讓人擁有勞動者的尊嚴,社會要努力、教育也要努力。現在很多人厭惡勞動,根本認識不到勞動的價值,當然就無法體會其中的樂趣。我們今天的勞動教育要努力解決的,還有這類問題。
最后從教育的角度講,在一個物質豐裕的時代,一個最重要的任務當然就是:為提升價值觀教育的品質,迫切需要德育在教育內容、形式、人際關系品質等方面實現全面提升,實現在德育內容、形式等方面的供給側改革。
對德育內容、形式進行供給側改革
物質豐裕的時代德育如何實現自我變革?
從德育內容講,必須廣泛開展公德教育、真善美和自我實現教育。我國一直在努力建設法治國家,積極倡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從教育的視野來看,這也是富裕社會對我們的教育提出的需求,如果我們不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不進行“法治中國”教育,不進行“人類命運共同體”教育,我們實際就是跟這個時代脫軌的。
還有真善美和自我實現教育等問題,也非常重要。現在我們有時候把孩子教得越來越勢利,越來越庸俗了。很多家長覺得好工作最重要的標準就是掙錢多,也向孩子灌輸這樣的想法。但是一個非常殘酷的事實是,錢很多人卻未必幸福,因為每個收入階層都有幸福和不幸福的人,幸福并不等同于收入的高低。以前我們太過于窮困,接受教育當然首先要考慮的就是就業問題,但是現在已經進入了一個新時代,怎么讓孩子不只關注自我,讓孩子有大我,關注社會、國家、世界,讓孩子更有精氣神,以真善美為榮,大方追求自己的夢想,找到自己的人生意義,是我們教育的重要使命,也是德育的核心目標。
從德育形式講,時代要求我們倡導欣賞型德育、實現德育享用性功能。我們德育教育的實效性為什么這么低?其實與兩個極端有關:一種是過分強制,但強制可以一時改變他的行為,卻很難改變他的價值觀。另一種是自由放任,讓孩子自己做出選擇,把這種叫尊重,但實際上取消了德育。兩種極端的德育效果都不會很理想。那有沒有既尊重孩子的主體性,讓孩子不反感,又能達到好的德育效果的方法呢?有,這就是我們需要對德育內容、形式做審美化的改造——當我們教的恰好是孩子們喜歡的,德育價值引導和孩子道德學習的自主性之間的矛盾自然就消解了。
此外,我們還需要努力構建一種民主、和諧、辯證的師生關系、人際關系。教育實際就是人對人的影響。著名教育哲學家格特·比斯塔在他的《教育的美麗風險》中說,很多家長認為學生是顧客,學校是商店,老師則是銷售員,跟在學生后面,學生要什么,我給你什么,這樣是不對的。
總之,高品質的德育需要解決這三個問題:提供好的德育內容供給,好的形式供給,形成一種民主、和諧、辯證的人際關系。
“物質豐裕的時代”,意味著中國德育教育迎來了一個比較好的社會發展階段,但與此同時我們也面臨著新時代諸多艱巨的挑戰,需要教育理論工作者和在一線辛勤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攜手,不懈努力,主動、勇敢地面對。
《光明日報》( 2021年08月10日 15版)
編輯: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