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老少欢杂交另类_va天堂_天天狠天天透天干天天怕处_果冻文化传媒www一欢迎您 - 免费国产一区

中國周刊

“鄉村教育不只是給孩子們一顆‘糖’”

2021-03-18 15:30:58 來源:中國青年網

  “我曾是一名青年電影人,也參與過很多優秀電影的制作。偶然一個機會,面對無數雙求知似渴的眼睛時,我決定來到大山里為孩子們教書。”在近日舉辦的中國鄉村教育振興研討會上,廣西壯族自治區巴馬縣江團村卡橋小學支教老師王佳妮分享了自己的故事。

  王佳妮講到,很多朋友總在問她什么時候回北京繼續從事電影工作,但她的答案是電影只是她一個人的夢想,而更有意義的事是成全更多孩子的夢想。

  地處偏遠、條件簡陋、資源匱乏……即便困難重重,在我國依然有數以百萬的鄉村教師和鄉村教育公益者堅守在一線。這場由21世紀教育研究院和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主辦的研討會,主題是“做有‘根’的教育”,幾位鄉村教師和公益人士分享了他們的實踐。

  愛的教育:陪伴孩子品嘗糖果的甜

  當王佳妮第一次走進卡橋小學時,校舍還在修建中。看到孩子們人擠人地睡在地上,隔三差五斷水斷網,甚至只能洗冷水澡時,她決定留下來陪伴孩子們成長。

  卡橋小學所在的地區屬于廣西壯族自治區的貧困邊遠山區,“九分石頭一分土”是這里自然環境的真實寫照。當時,以種玉米為生的村民年收入微薄,孩子們在放學后不得不像個“小大人”一樣,煮飯、放牛、放羊……

  王佳妮被孩子們的淳樸打動了,“在孩子們的臉上,我從來沒有看到過難過的表情,恰恰看到的是孩子們身上的正能量。每個孩子擁有善良的品質,見到老師都會彎腰鞠躬問好,待人接物非常有禮貌”。在與孩子相處的這些日子里,王佳妮越來越堅定自己當初的選擇。

  在山區,留守兒童的問題相當嚴重。作為一名鄉村教育者,王佳妮在兩年的支教生活中慢慢有了自己的體會。在支教的700多天里,王佳妮不僅為孩子們創辦了免費的留守兒童輔導班,還在體育、繪畫、音樂等方面培養孩子的興趣,為山里的孩子打開了一扇通往山外的大門。

  支教以來,在王佳妮的帶頭下,一批愛心人士為山區的貧困小學捐贈了12噸糧食;450平方米可以容納500名留守兒童的“小紅花”食堂以及為兩所學校捐贈了“熱水工程”。2020年5月,卡橋小學還擁有了第一間舞蹈教室。王佳妮說,“我認為我做的是幫、扶、愛,其中愛才是最重要的環節。未來只要孩子需要,我就會一直在”。

  在卡橋小學,王佳妮堅持每周做一次家訪。兩年下來,孩子們對她積累了深厚的情誼。而最讓她感到意外的是一個孩子填寫材料時,把“王佳妮”三個字寫入了母親那一欄。

  “有很多事情可能是我們無法改變的,但只要我們愿意去做,是可以幫助留守兒童鋪好路的。我們要幫助他們找到正確的方向,陪伴他們看到未來。”王佳妮說,她始終堅信,“鄉村教育不只是給孩子們一顆‘糖’,而是陪著孩子們一起,嘗出這顆‘糖’的甜”。 

  修建校舍:創造石旮旯里的奇跡

  從75個孩子到1000多名學生,教職工從3人發展到66人,校園面積由2000平方米擴展到3萬多平方米,有人稱這是“石旮旯里的奇跡”。創造這個奇跡的人叫吳雄,他是貴州省黔西南州興仁市巴鈴鎮塘房小學的校長。

  2008年,任校長沒幾年的吳雄看到當地孩子們有的上學全靠走山路步行,他四處奔走,終于打動了一個愛心企業,愿意出資60萬元為學校建設學生宿舍。“一天做一點,一月做一樣,一年做一種”,帶著這種信念,這座山里的小學在吳雄的帶領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新教學樓建起來了,學生宿舍建成了,幼兒園也辦得規范起來。下象棋、練豎笛、吹葫蘆絲,這些原本在石旮旯里根本不會出現的場景,也一一在塘房小學上演。

  “建一所學生喜歡的學校”是他的目標。吳雄坦言,剛到學校的時候,學生厭學現象非常嚴重。為了讓孩子們上學有積極性,除了提高學校的硬件設施外,吳雄帶領老師們在教學設計上也下了不少功夫。

  “農村孩子有的入學年齡晚,經常干農活,力氣大。我們就想到了從體育方面入手。”2006年,在塘房小學沒有任何體育設施,室外沒有任何一塊硬化面積的情況下,吳雄帶領老師們舉辦了學校的第一屆校園運動會。

  沒有乒乓球桌怎么辦?

  吳雄和幾個老師跑到1.5公里以外的地方抬回來一張桌子,先用磚頭墊高,中間再用木板隔開。盡管設施簡易,但在學校里引起了轟動。他記得,“那時候,學校還沒有圍墻,有些孩子甚至跑到山上來看比賽。”

  后來,學校通過舉辦各式各樣有趣的體育活動,這才漸漸拉回了學生們的心。到目前為止,塘房小學已經成功舉辦15屆運動會。2020年,在興仁市舉辦的第一屆小學生運動會上,塘房小學29名運動員共獲得了32塊獎牌,其中14塊金牌,取得了團體總分第一的好成績。

  “對我來說,最大的幸福就是希望孩子們從小要懂得追求夢想,長大做自己擅長和喜歡的事情”,吳雄介紹,學校專門為孩子建立了“夢想走廊”、“夢想劇場”,每一個孩子都要把自己的夢想寫下來貼到墻上去。

  “哪怕孩子們的夢想不一定合乎實際,但是不能笑話他們,鼓勵他們用一種‘釘釘子’的精神去追求目標,這是我感到最幸福的事。”吳雄說。

  鼓勵夢想:帶孩子去看人生的大海

  “小學三年級的時候,我曾讀過一篇課文叫《山那邊是海》。作為農村孩子,我不知道海是什么樣子,那時候我見過最大的‘海’就是村子里那一條小河。”在研討會上,說這段話的是深圳市恒暉兒童公益基金會理事長陳行甲。

  陳行甲表示,新時代的教育關懷公益不能停留在物質贈予上。“我聽過一個故事,在一個山村小學的開學典禮上,一個孩子平均可以拿到7個書包。但孩子真正需要的是書包嗎?”陳行甲認為,現階段鄉村孩子與城鎮孩子真正的差距在于看不見的地方。“對于鄉村的孩子來說缺乏的是,通過審美教育獲得的對于美好事物的體悟能力,以及通過開闊視野獲得的對世界的好奇心”,陳行甲說,“很多眼睛看不到,考試也不考的能力有可能對孩子的人生成長更具決定性。”

  為了幫助大山里的孩子感受夢想的力量,陳行甲和共青團黔東南州委合作,鼓勵當地的孩子以自己喜歡的形式表達夢想,每年從中選擇出50個孩子去深圳做為期一周的游學。“帶孩子們來到深圳的大海邊,坐地鐵、看世界之窗、看科學館、見機器人,讓孩子們看看山外邊的海到底是什么樣子”。

  “教育是實現社會底層向上流動最公平、最有效的通道。”陳行甲在研討會上表達了自己的心聲:“我希望大山里的孩子能夠比我更早看到人生的大海是多么遼闊,帶著夢想的激勵獲得人生成長的內動力。”


編輯:海洋

已經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