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老少欢杂交另类_va天堂_天天狠天天透天干天天怕处_果冻文化传媒www一欢迎您 - 免费国产一区

中國周刊

哈工大:讓大學生站在科研“C位”

2021-01-25 17:32:36 來源:中國青年網

  “我沒想到大一就能聽到韓杰才院士的課!”

  來自哈爾濱工業大學的吳舟哲本身學的是自動化專業,興趣廣泛的他已經選修了“材料科學的十個基本問題”“圖像處理與我們的生活”和“探索控制的奧秘”3門新生研討課,在入學的第一個學期就選到了韓杰才院士等一批學術大家、知名教授的課程。

  在上海長大的吳舟哲,從小就對科技充滿興趣,讀高中時已經參加過青少年科技創新比賽,總想著“搞點事情出來”的他也因此報考了哈工大。

  吳舟哲從小的夢想在僅僅一年多的大學生活中就已開始生根發芽。和他一起組隊做項目的王浩宇,是學校無線電協會的成員,唐浩云則對視覺處理技術情有獨鐘,3個小伙伴把大一項目學習中的問題延伸到了大二,目前還在課余時間一起“搞事情”。而剛剛大二的他,已經有了自己的學業導師,遇到難題時,總是能在導師遆曉光副教授那里得到點撥和啟發。

  像吳舟哲這樣,大一時開始進行項目學習,有專門的老師作為指導教師,可以到自己感興趣的實驗室參觀、學習,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新生研討課、創新實驗課、創新研修課、創業實踐課、文化素質課,可以現場聆聽院士、教授、教學名師的學術報告或授課,這幾年,在哈工大已經不算“新聞”。

  近年來,哈工大持續優化本、碩、博貫通的人才培養方案,實施大類招生與大類培養改革,不斷完善課程體系建設,全面推行教學方法與考試方法改革,人才培養質量穩步提升的同時,學生學習與發展的個性化需求也得到了更大程度的滿足。

  曲華仁大一時在機電學院就讀。盡管成績不錯,但對經濟管理類的專業也充滿求知欲的他,在大一結束時選擇了轉專業,進入經管學院學習大數據管理與應用專業,并輔修人文社科與法學學院的社會學專業。現已大三的他,笑稱自己是“復合型本科生”。

  20歲,可以干什么?能干成什么?

  在哈工大,20歲的泰米爾為“龍江二號”衛星裝上了微型CMOS相機,2019年2月,這個小相機在太空中拍下的照片登上《科學》雜志,被稱為“最美地月合影”。

  因為“最美地月合影”,泰米爾成為同學中的“明星”。而他所在的哈工大紫丁香學生微納衛星團隊,更是一個星光熠熠的群體。2020年五四青年節,這支由90后、00后學生組成的團隊榮獲第二十四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集體”。他們參與研制了“龍江一號”“龍江二號”“珠海一號”和新技術試驗衛星E星等多顆衛星。“紫丁香二號”衛星開了我國高校學生自主設計、研制與管控微納衛星的先河。

  翻看機電學院研一學生王中山的簡歷,本科四年到保送讀研,從大一的項目學習到大二參加學校智能車創新俱樂部,從全國大學生機械創新大賽到全國大學生工程訓練綜合能力競賽,從全國大學生節能減排社會實踐與科技競賽到中國工程機器人大賽……他的經歷也是“4年不斷線”實踐教育教學的真實寫照。

  據悉,哈工大持續完善“4年不斷線”的實踐教育教學體系。圍繞學生成長不同階段的學習重點和成長關鍵點,構建了從大一年度創新項目、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各類高水平學科競賽,到課程設計、畢業設計等大學4年環環相扣、一以貫之的實踐教育教學體系,鼓勵學生盡早參與科研活動,盡早進實驗室,成為課題組的初級成員,搭上科研的快車。

  一個個閃亮的名字背后,蘊藏著哈工大破解教學與科研相互“矛盾”這個難點與痛點問題的“密碼”。

  據悉,學校著力推進教學科研協同育人,完善高水平科研支撐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機制,把高水平科研成果及時植入教學內容中,讓教學與科研“兩個輪子”并駕齊驅、相輔相成,形成教學和科研相互支撐、相互依托、相得益彰的態勢,逐漸完善課程體系、實訓體系、平臺體系和保障體系“四位一體”的創新創業教育體系。

  “堅持教學和科研雙輪驅動,讓學生在‘做中學’,強化科研育人、實踐育人機制建設。”哈爾濱工業大學校長周玉反復強調的這個主張,成為哈工大科研優勢、工程優勢、實踐優勢、學科優勢等各種辦學優勢向人才培養轉化的航向標。

  “把教學和科研作為驅動人才培養中心任務的‘兩個輪子’,讓這‘兩個輪子’一起轉起來。”周玉說。(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葉雨婷 通訊員 張妍)


編輯:海洋

已經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