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6-11 16:20:15 來源:中國青年網
光明日報記者 李笑萌 劉江偉
文化如江河,在流淌中見證了一個民族的榮耀變遷,在奔騰中承載著一個民族的精神記憶。
文運同國運相牽,文脈同國脈相連。從石庫門到天安門,從興業路到復興路,百年來,中國共產黨始終是中國先進文化的積極引領者和踐行者,始終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傳承者和弘揚者。從新文化運動到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左翼作家聯盟,從抗日戰爭到解放戰爭,再到新中國成立后,廣大文藝工作者堅持在人民和生活的實踐中汲取藝術靈感,凝聚起中華兒女的奮進力量,記錄了黨領導人民創造的歷史偉業。
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文化自信,提出了新的時代課題,為新時代文化事業繁榮發展引領方向。在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征程上,幾代考古人拂去黃土積塵,翻閱經籍古卷,他們尋根溯源,解讀中華文化的精神密碼,為樹立文化自信提供有力支撐;脫貧攻堅的現場、深化改革的前沿、抗擊疫情的一線……無數文藝創作者走遍千山萬水,走進邊疆村寨,把密密匝匝的腳印化為深刻細致的文字、靈動多彩的作品,描繪著這個波瀾壯闊時代的精神圖譜。
上海芭蕾舞團推出的原創芭蕾舞劇《寶塔山》5月7日在上海大劇院舉行全球首演。圖為彩排劇照。新華社發
由中國文聯、國家博物館和中國攝協聯合主辦的《希望的田野——脫貧攻堅 共享小康全國攝影展》4月9日在國家博物館開幕。圖為一對母女正在觀展。燕翔攝/光明圖片
2020年6月,為創作脫貧攻堅題材作品,作家李春雷(左一)在河北省張家口市張北縣德勝村土豆大棚里與農民一起勞作。 趙啟獻攝/光明圖片
2020年2月,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關鍵時期,作家紀紅建(前排右)深入湖北省武漢市武昌方艙醫院采訪。李佳寧攝/光明圖片
烏蘭牧騎演員在冰雪那達慕上表演鄂爾多斯部落舞蹈。王正攝/光明圖片
2019年12月,中國文聯、中國劇協梅花獎藝術慰問演出團走進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圖為韓再芬(右)、王懿佳在演出黃梅戲《女駙馬》。謝天一攝/光明圖片
2017年12月,由中國文聯、中國舞協、西藏文聯共同主辦的“天域舞風——原創西藏題材舞蹈作品展演”在國家大劇院舉辦。圖為群舞《勇士的歌舞》。高晴攝/光明圖片
上海雜技團原創雜技劇《戰上海》在第四屆中國雜技藝術節上展演。李伯楊攝/光明圖片
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從過去到現在,從當下到未來,綿延的中華文化長河孕育著中華民族的根與魂,化作百姓觸手可及的精神食糧——走進音樂廳聽一場《梁祝》小提琴協奏曲,坐在家門口的圖書館讀一讀《平凡的世界》,沉浸到劇場中欣賞令人心潮澎湃的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去戈壁草原追尋烏蘭牧騎一路留下的歡聲笑語,到博物館與典藏國寶一起穿越時光、探尋歷史……百花齊放的文藝創作,精彩紛呈的文化生活,琳瑯滿目的文化產品,承載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斷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注入強大精神力量。
時光流轉,初心不改。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文化的繁榮發展吹響了時代前進的號角,必將照亮新時代的奮進之路。
《光明日報》( 2021年06月11日 07版)
編輯: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