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4-29 14:47:15 來源:中國青年網
人民網北京4月28日電 (孫陽、實習生梁荷翎)近年來,從《聲入人心》《中國新說唱》《樂隊的夏天》等音樂性節目的爆紅,到《脫口秀大會》《這!就是街舞》《戲劇新生活》等小眾文化類綜藝節目口碑的一路走高,曾經“站在幕后”的小眾文化正在不斷地突破原有圈層,走入大眾視野。
小眾文化的持續走紅,不僅為相關主體帶來了更多發展機會,也加速了整個產業鏈條的優化和重塑。與此同時,小眾文化的長期發展,仍要警惕資本大量介入、流量導向過重為其帶來的負面影響,在商業性與藝術性中找到平衡。
綜藝節目推波助瀾 小眾文化接連“出圈”
“嗩吶一起,大喜大悲”的動人雙人舞《囍》;正邪交織,刻畫人們心魔執念的作品《雙》;磅礴大氣,富有古風韻味的齊舞《丹青》……2020年,熱門綜藝《這!就是街舞3》中出現了諸多抓人眼球、引人深思的舞蹈作品,實現了流量與口碑“雙豐收”。節目中舞蹈作品走紅的同時,觀眾也真切感受到,小眾文化也可以兼顧商業價值與文化輸出。
聲量漸強的小眾文化的發展,主要得益于新一代年輕人對獨立個性與自我價值的追求。與過去相比,90后、00后的年輕人了解世界的渠道更廣,接觸到的信息更為多元,對于新鮮事物與文化也擁有著更強的接受能力。
“時代在改變,年輕人對文化的需求方式也在改變。現在的年輕人越來越追求自我個性的表達,我覺得脫口秀是符合時代的產物。”單立人喜劇簽約演員、編劇瓔寧在接受人民網采訪時表示。
除了符合時代潮流,小眾文化的快速發展也離不開各大綜藝平臺的共同推動。在游戲與訪談性質的真人秀逐步同質化的綜藝市場中,以小眾文化為切入點的節目足夠“吸睛”。同時,小眾文化本身帶有的獨特性和稀缺性,緩解了大眾對“綜N代”節目的審美疲勞,重新激發了觀眾的新鮮感。
在各平臺的推動下,小眾文化行業的從業者們也實實在在地感受到了受眾對小眾文化不斷提升的認知與認可度。
《這!就是街舞》第一、二季的人氣選手魚丸肯定了綜藝節目對小眾文化推廣產生的價值。魚丸對記者稱,“行業內都挺認可節目這種形式的,它對街舞文化的普及特別有好處。之前大家基本都是不懂的,但現在帶孩子來學習街舞的家長會很直接地說,希望我的孩子在這兒上Locking課,或者Hip-Hop課之類的。他們事先對我們有一定認知了,大眾的普及度上來了。”
行業經濟蓬勃發展 小眾文化開啟“產業化”探索
爆款小眾文化節目的不斷“出圈”,既引領了大眾文化新潮流,也帶動了行業經濟的蓬勃發展。
記者從單立人喜劇市場部門獲悉,在2017、2018年,單立人喜劇每周只有兩至三場演出,售票情況也不是很理想。但隨著喜劇市場的不斷改善,公司近兩年的演出場次在逐漸增多,場地容納量也在不斷加大。
“去年北京疫情平復后,觀眾看演出的熱情高漲,每周在北京幾乎有10場左右演出,加上外地巡演,每周能賣出2000左右張票,而且幾乎都是開售就賣光了。”單立人喜劇市場部工作人員對記者稱。
正如脫口秀市場的不斷擴大,近年來,諸多小眾文化行業也都在進行更深一步的產業化探索,逐漸開發新的或完善原有的產業鏈。
對此,戲劇自媒體“好戲”創始人魏嘉毅向記者表示,“劇場對業態的探索非常多,比如說話劇的劇本不止可以改成電影,現在還可以開發成劇本殺,或者很多密室的環節也在與表演的環節融合,也開發出了一些浸沒式的形式。大家都在不斷嘗試新的模式。”
近幾年快速壯大的漢服市場及其上下游產業,也展現了相同的發展趨勢。據艾媒咨詢相關數據及預測顯示,2021年中國漢服愛好者數量規模預計達689.4萬人。隨著市場基礎的擴大,中國漢服產業市場銷售額也從2015年的1.9億元不斷增長,2021市場銷售規模預計將達到101.6億元。
漢服市場規模的不斷擴張也極大地促進了周邊產業的發展。發簪發飾、首飾、古風攝影等關聯產業中也在不斷涌現商機,釋放新的消費活力。
小眾文化市場情況的好轉讓從業群體與消費群體達成了“雙贏”。產業鏈的發展不單讓從業者們看到了行業未來的光明前景,也讓消費者的生活及娛樂方式不再扁平化,變得更加豐富了起來。
機遇與挑戰并存 小眾文化發展需看長線
小眾文化的普及也伴隨著曾經受眾圈層的種種擔憂。在流量即話語權的時代,行業逐漸透明化、商業化的趨勢是否會使行業標準為了迎合市場而降低?“門外漢”對不同小眾文化作品的喜愛程度是否會決定行業的發展方向?
針對這些問題,小眾文化從業者們普遍認為,商業化的確會帶來一些問題,但其對行業整體發展的好處仍然遠遠大于弊端。
商業性為小眾圈層帶來的曝光、資本與新鮮血液,不僅讓從業者的經濟狀況發生了巨大改善,更是讓行業中的創作者對未來有了更多的期待與信心,有了更大的創作熱情。小眾文化如果能在商業性與專業性中找到平衡點,便能形成良性循環的產業鏈來進一步推動行業發展。
而談及行業未來的發展機遇,小眾文化從業者們不約而同地把關注的焦點轉向下一代孩子身上。
“好戲”創始人魏嘉毅對記者稱,“我對戲劇未來的發展是很樂觀的。首先,看劇是有成本問題的,劇場有多少觀眾和城市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有直接關系。另外,國內藝術教育其實是越做越好的,現在有很多中小學開始有戲劇教育。他們過十年上大學,以后就是一批新的觀眾。他們會比我們這一代人好非常多,因為教育太重要了。”
舞者魚丸也表示,“現在大部分的Studio跟舞者都會把自己的精力和心血放到孩子身上,把自己的經驗壓縮再分享給他們,讓他們少走彎路。所以中國街舞再過十年,等他們成年了以后,應該是很厲害的。我覺得十年以后中國街舞會有質變吧。我們基本都是以這樣一個傳承的狀態在跳舞。”
中國傳媒大學王宇教授認為,小眾文化近年來的蓬勃興起,離不開創作者對文化內涵的挖掘和藝術價值的提升,小眾文化對現實的積極映射和與時俱進的創新性,是當前社會文化價值的新趨勢。同時,小眾文化從長遠來講并不會成為大眾文化,也不必刻意“出圈”,小眾文化要行穩致遠,也需要警惕資本過度介入后的泛娛樂化和低俗化,在市場價值和社會價值之間找到有機的平衡。
編輯: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