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1-05 11:52:14
文/《中國周刊》記者 劉霞
責編/劉霞
正值中午,在北京地鐵北土城站附近的龍脈蝦城門前,一輛輛旅游大巴駛了過來,操著南北不同口音的游客紛紛走下車,徑直走進了這家吃小龍蝦的高檔餐廳。
二樓的一間包房里,龍脈蝦城的老板陳莉榮正坐在沙發上閉目養神,她剛從醫院回來,身體的不適使她看上去顯得有些虛弱。
蓬松的短發,銀色的眼鏡,黑色的外套上隨意搭配一條紅色的絲巾,陳莉榮的一身裝束干練而不失親和。這個長相和善的中年婦女,不僅僅是龍脈蝦城的“主人”,而且還是潛江利榮商貿集團董事長、潛江市小龍蝦餐飲協會會長,被譽為中國小龍蝦餐飲界的“女皇”。其旗下產業覆蓋餐飲服務,生態養殖,熟食加工于一體。
是她,讓混跡于大排檔的小龍蝦登上大雅之堂;是她,將小龍蝦從潛江推向全國。在她平靜的外表下,透出歷經滄桑的堅毅。
陳莉榮是土生土長的潛江人,出生于1963年,跨越了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風云迭變:從江漢油田一所技校的老師到下海經商的“個體戶”,從開酒店半年虧損一千萬到今天身家上億,商海沉浮二十余年,陳莉榮說她唯一的特質就是堅持。
把小龍蝦推向全國
2004年決定到北京投資開店時,陳莉榮可能沒想到,憑借潛江小龍蝦優秀的品質,今天,她的龍脈蝦城已經可以匹敵著名的簋街。
人聲鼎沸,食客們大快朵頤。可這樣的場景在以前的龍脈蝦城是不可想象的。
“一天營業額七八千塊錢,而我們房租是一天一萬元,還有水電開支、員工工資,最高時差不多一天賠三萬。”陳莉榮說,酒店裝修時就超支三百萬元,而開業半年又虧損一千萬元,真是“度日如年,生不如死”,她不得不把潛江開的三家酒店的收入用來支援北京店。
置之死地而后生。陳莉榮為餐廳沒有自己的“獨門暗器”而傷神。當時,潛江的“油燜大蝦”在整個湖北非常火爆,但它再火,也只是地域美食,陳莉榮看到了商機,她迅速將其推向北京。那是2006年4月。
然而開始的時候備受冷遇。后來她發現,這道菜油太多,味太重,雖然受鄉里人歡迎,卻未必符合城里人胃口。她和顧客聊天時還發現,大家的顧慮在于吃蝦時要剝殼,即便戴著手套,吃相也不是很雅觀。如何把市井美味端上自己有檔次的酒店?陳莉榮在看茶藝小姐表演時受到啟發,最終她作了一番改良,以精美的紫砂壺為器皿,加入黨參、蟲草、烏雞等藥草一起熬煮小龍蝦,既保留了小龍蝦的香辣,又增加了藥草的鮮美,一推出就大受歡迎。
此后,酒店還把油燜改為清蒸、白灼等烹飪手法,制作了“蓮藕燉龍蝦”“古法蒸龍蝦”“荷塘燒三寶”“辣炒蝦球”等17種創新菜品。依靠小龍蝦這一招牌菜,酒店一天營業額達到了五六萬元,從而“起死回生”。
為保證小龍蝦貨源的供應,2006年初,陳莉榮便開始在潛江建設自己的小龍蝦養殖基地,專門養殖小龍蝦。2017年,她又租賃下5000畝優質魚塘做小龍蝦養殖基地,提高小龍蝦的產量。如今,陳莉榮在京銷售的小龍蝦,全部從潛江發貨。
“蝦的品質如何,是活蝦還是死蝦,顧客一口就能吃出來。”陳莉榮說。所以,在蝦源和供應鏈上,利榮集團有著絕對的優勢。
“世界的小龍蝦看中國,中國的小龍蝦看湖北,湖北的小龍蝦看潛江,潛江的小龍蝦看利榮。”近年來,這句話在中國的小龍蝦界開始流傳。

陳莉榮認為,利榮集團的小龍蝦受追捧不是沒有原因的。在“蝦稻共作”環境下長大的潛江清水小龍蝦品相獨特,蝦尾干凈飽滿,蝦腮凈白、蝦肉鮮美,具有明顯的原產地特征,是其他地方的小龍蝦無法企及的。而在烹飪加工方面,利榮所有的小龍蝦都必須經過一系列專業、繁瑣的加工烹飪后,才允許端到消費者面前。這是利榮小龍蝦能讓所有食客“欲罷不能”的原因。
陳莉榮表示,小龍蝦本來是大排擋的產品,從她1997年在潛江江漢油田創立廣華利榮酒店開始,經過20年的探索和實踐,將其搬到了大酒店。20年來,利榮集團的每一步探索就是種下了一顆珍珠,現在,到了利榮集團將這些珍珠串起來的時候。
據陳莉榮透露,利榮集團的目標是在全國范圍內布局“利榮家”品牌200家直營店和300家連鎖加盟店,“尤其是進軍北方城市”,讓小龍蝦真正成為利榮集團的企業名片。
2016年8月美團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小龍蝦市場從2015年起獲得爆發式增長,市場規模現已超過1000億元。火熱小龍蝦市場站上風口浪尖,傾巢而動的資本也令其獲得了源源不斷的動力,休閑食品公司、創業企業、投資人也紛紛入局欲分羹市場。號稱千億生意的市場背后,實際上卻是供應鏈優化、產業升級的角逐。
陳莉榮坦言,2015年至今,產業鏈上已經有數十家企業獲得資本的青睞,然而獲得千萬級別以上的卻并不多,江蘇的“鰲拜水果龍蝦”算是其一。市場的追捧,資本的刺激,在全民小龍蝦熱的表象下,卻有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由于供應鏈較分散,且缺乏統一的生產規范和標準,行業產品質量良莠不齊,所以一直難以有行業巨頭企業成長起來。
利榮集團志在做全國最大的小龍蝦餐飲品牌店,他們制訂了標準化的管理制度,連鎖加盟店“利榮家”小龍蝦店早已跳出最初大排檔的層次,不僅注重衛生和舒適,還首創了很多新的小龍蝦吃法。
陳莉榮表示,并未看懂資本市場對小龍蝦產業的關注點,因此她的態度便是“節奏大于全局,順勢而為”。除了做大規模,陳莉榮還表示,未來利榮集團想做成小龍蝦產業的平臺公司,將來既可以給全國各地輸送潛江小龍蝦優質原材料,同時提供廚師、菜品研發等人才和技術。
正是基于這樣的認識,作為一家擁有四大產業、七家子公司為主題的多元化產業集團,利榮集團通過精準定位、深耕產業鏈,率先對其發展戰略進行了重新調整和布局,將重點聚焦在了小龍蝦特色餐飲方面。其作為核心產業之一,更是憑借利榮集團強大的市場資源,現代化的運營管理和先進的分潤機制,一路飄紅。
“做品牌、做規模、做效應、做現金流,力爭三年內躋身全國餐飲十強。”陳莉榮力圖夯實集團原有餐飲業態,聚焦小龍蝦單品類別,打造小龍蝦從源頭到消費者的全產業生態經營鏈。
“以前我們是把小龍蝦當成一道菜來賣,現在是把小龍蝦餐飲整個產業鏈的某一個環節呈現出來,因為餐飲業越來越細分。”2017年11月,利榮集團投資5000萬建設的一家食品廠即將在潛江投產,生產香酥蝦尾,小龍蝦產業鏈開始發力于休閑食品。“這是華中農大食品學院一位教授的專利產品,這應該是首創。”陳莉榮說。

小龍蝦成“新零售”主角
隨著互聯網經濟的發展,互聯網創業成為新時尚,而這股互聯網創業的風潮,自然也吹到了小龍蝦的市場上來。2015年左右,外賣市場被創業者發覺,而小龍蝦因為它的熟食口味在一兩小時都沒太大變化,所以小龍蝦也成為餐飲行業在選擇外賣品種上的一個寵兒。
但熱鬧歸熱鬧,外行人看的是熱鬧,陳莉榮這個內行人看的卻是門道。她說,她一貫的做事方法便是“讓子彈飛一會兒”,等別人“打”得差不多了,自己再加入。對于小龍蝦外賣來說,陳莉榮分析,一看營銷、二看味道、三看服務,這在龍蝦外賣中特別明顯,大多是營銷昂首闊步走在最前面的。但是,這個邏輯的背后存在的問題是,大多數的龍蝦外賣品牌是花在營銷上的精力大于投入在產品研發上的,結果是引得來客戶卻留不住他們的胃。
利榮集團目前實行的是“線下實體+線上外賣”相結合的模式。陳莉榮認為,相對于線上營銷推廣攬客的不確定性,線下門店的客源則相對更加穩定,也能為線上的小龍蝦外賣提供流量入口與體驗中心,甚至直接通過線下門店實現盈利。“我們也看到了諸多餐飲品牌借助‘互聯網+’的東風快速成長,瞬間變得全國知名。所以,對于小龍蝦外賣來說也必須借助這股東風來快速引爆自己的品牌知名度,這樣才能高舉高打。”
陳莉榮認為,在互聯網、大數據等新技術以及跨界融合等新理念的沖擊下,“新零售”成為業內普遍認可的零售業的未來,而“擁有流量入口就等于贏得商業的未來”也已成為行業共識。在這樣的前提下,餐飲業作為零售業“流量入口”的價值將得以凸顯。小龍蝦將成為“新零售”爭搶的前端和核心。
“從戰略頂層設計、到團隊搭建,產業鏈構建以及區域布局等方面,我們都做了大量的工作。”陳莉榮表示,利榮集團希望以爆品小龍蝦為支點,充分發揮和放大“線下流量”在利榮集團發展中的作用。
不管堂食還是外賣,陳莉榮認為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做到產品品質和服務,如果不去做好這些基本點,只靠推廣流量和情懷,最終流失的只會是自己的口碑。
一盤經過精挑細選、質量上乘、肉質飽滿、腮凈腹白、采用秘制配方、匠心調味、經過高科技保鮮技術、配送快速的潛江原產地小龍蝦,或許正是電商巨頭眼中最性感的“新零售”故事中的主角。
在陳莉榮看來,一只簡單的小龍蝦也可以擁有屬于它獨有的可追蹤化、可優化的數據。它可以打通消費者認知、興趣、購買、忠誠及分享反饋的全鏈條,也是一次線下線上聯動,新零售時代下的消費升級。

利己社會,榮連你我
在消費升級、信息量膨脹的時代,餐飲企業的競爭更多體現在綜合競爭力的比拼。從種養殖到深加工,從專業人才培訓到餐飲連鎖,為了支撐全產業鏈的科學化運作,陳莉榮深刻意識到,擁有高素質的人才隊伍勢在必行。
2017年6月,某餐飲人才招聘網站發布了利榮集團旗下的北京龍脈蝦城高薪招聘“外腦”團隊的信息。這則招聘信息中,利榮集團給出的薪水,讓許多人望“薪”興嘆:龍脈蝦城總經理,年薪300萬;外賣事業部總經理,年薪200萬;供應鏈事業部總經理,年薪100萬;特許加盟事業部總經理,年薪100萬;特許加盟事業部副總經理,年薪60萬。利榮大手筆的招聘,引發了行業人士的強力圍觀,也有人質疑信息的真實性。
陳莉榮對此的解釋是:招聘不是套路,是對夢想合伙人的期許。
對于當下餐飲行業翻天覆地的變化,陳莉榮看得非常明白:如今市場對餐飲人的要求已遠不是只要能吃苦耐勞就夠了,思維模式的改變迫在眉睫。但是要招來人才不能只講情懷,必須真金白銀,要舍得投入。同時,求才也不能葉公好龍,必須體現出求才若渴的真正誠意。
對此陳莉榮和她的團隊也是做足了功課,讓300萬年薪有“內涵”,不浮夸。他們將300萬年薪拆解成三個層面:一個大型企業的優秀職業經理人,基本價值100萬;選擇跳槽來這個企業所需要承擔的機會風險,評估價值100萬;完成企業的業績指標,績效價值100萬。
半個月后,招聘截止,除了300萬年薪的總經理“確實難找”之外,其余幾個職位皆有斬獲,陳莉榮“抱得良人歸”。
除了高端人才的引進,陳莉榮對員工隊伍的穩定也格外“有招兒”,在她的企業里,無論是在潛江、武漢,還是在北京,員工流失率極低,只能以個位數來計,很多員工從她創業之初便跟隨其左右。這幾乎成了利榮集團獨特的企業文化。
在員工面前,陳莉榮既是老板,又是家長。員工免費食宿,兩至四人一間的宿舍還裝有空調。有服務員工作中受傷,陳莉榮打來熱水,親自為她泡腳,并清理傷口。很多年輕人在她這里從學徒工干到店長,并結婚生子。陳莉榮說,只要酒店有員工結婚,就算再忙她也要親自參加,基層員工的新婚禮金是5000元到10000元。陳莉榮感嘆,“員工很多時候就是我的家人,我和他們待在一起的時間,甚至比跟我家人在一起的時間都長。”
事實上,和員工之間的這種關系,也符合利榮集團一直所堅守的價值追求和企業社會責任理念。對于陳莉榮來說,利榮集團的成長和發展史,也是一次自我價值實現和再造的過程。員工辛勤的付出和社會各界的支持,才成就了今天的利榮集團。因此,如何在創造更多社會財富的同時,讓更多的人得益于利榮集團的發展,這是她一直在思考的重要內容之一。
成為一家“受尊敬的公司”,在社會公益事業上有所踐行,顯然是一條可行的路徑。
“利己社會,榮連你我”,基于這樣的“樸素”想法,近年來,利榮集團進行了一系列的社會公益活動探索和實踐,比如,無償為下崗女工進行再就業培訓、邀請環衛工人免費吃蝦、在北京大學經濟學院發起“陳莉榮獎學金”。不過,對此,陳莉榮不愿提得太多,因為她覺得,作為一個企業家,反哺社會的機會太多,“那些微不足道,要做的還有很多很多。”
編輯:楊文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