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4-29 15:19:49 來源:中國周刊 作者:沈海濱
烏鎮鄉游船風情
嘉興,別稱禾城,長江三角洲中心區27城之一,國務院批復確定的中國具有江南水鄉特色的旅游城市。嘉興有著兩千多年人文歷史,自古為繁華富庶之地,素有“魚米之鄉”“絲綢之府”的美譽。嘉興自然風光以潮、湖、河、海并存而馳譽江南,除了擁有烏鎮、西塘著名景區外,還有一個如雷貫耳的著名景區——南湖。正值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之際,為了緬懷革命先驅者們的豐功偉績,我們一起走進紅船啟航地——浙江嘉興。
江南水鄉-嘉興城
說到嘉興,相信很多人腦海里蹦出來的一定是西塘和烏鎮以及中共一大會址南湖。這三個景區各具特色,獨特的江南水鄉韻味和紅色的教育基地吸引不少游人前往。你知道嗎?嘉興還有許多值得我們去探索和發現的旅游景點,相比西塘和烏鎮,這幾處景點更加小眾,不會人擠人,能更深入地品味嘉興這座江南水鄉的味道。
嘉興梅花洲三步兩爿橋
與烏鎮、西塘和南湖相比,知道梅花洲的人沒有那么多,所以這里更加幽靜,適合感受獨特的江南風味。梅花洲,在承襲江南風韻的同時,再現了記憶中江南小鎮生活的樸素和閑適。始建于南朝的石佛古剎鐘聲裊裊、余音不絕,漫步西街,翰林書院、馮氏老宅、三步兩爿橋一一呈現眼前,仿佛一段穿越時光之旅,悠遠的記憶、舊時的生活漸漸清晰。除此之外,梅花洲還有兩棵千年銀杏樹,遺世獨立,秋天這里遍地金黃,燦爛無比。春天這里百畝桃花盛開,夏天更是綠意盎然,到了冬天,古鎮在白雪的映襯下更為和諧。現在的梅花洲,小河依舊,老房斑駁,遠離鬧市,讓人的心靜了下來。
徐志摩故居位于嘉興的海寧,如果你對這位浪漫的詩人感興趣,一定要來這里看看。這是一幢中西合璧式的小洋房,他就是在這里與陸小曼度過了短暫而又浪漫的婚后生活。小樓布局規整,和諧對稱,即使按照現在的審美,這座建筑依然相當時髦。整體外觀是西式洋樓建筑風格,可一入大門依然是濃厚的中國式布局,有著傳統的前院和后院,方正的大廳擺設,木質圓桌和配套的木椅,古色古香的氣息撲面而來。一樓東西廂房陳列的物件,包括生活用品、書信、詩歌作品等都記錄著徐志摩短暫的一生,在這里你可以更加近距離地了解真正的徐志摩。
海寧南關廂老街
南北湖是嘉興海鹽名勝,有“小西湖”美稱。一條海堤將湖分成了南北,南有白鷺洲,北有蝴蝶島。對于處在平原地區的嘉興來說,山尤為少見,南北湖三面環山,一面臨海,在山的最高處,可以看見一座高閣,它就是氣勢雄偉的白云閣。登上高臺,湖光山色盡收眼底,閣中的茶樓更是被譽稱“浙北第一茶樓”。山、海、湖這里應有盡有,吸引無數游客紛至沓來。
漫步嘉興月河古街
到浙江嘉興旅游,一定要去月河古街,它彎彎曲曲,像一彎月亮,抱著古城。這里粉墻黛瓦,馬頭墻,還有鱗次櫛比的街巷。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江南多的是小橋流水,這里古城雖不比姑蘇和杭州,但是也可以感受到那種古橋、狹弄、舊民居的美。縱橫交錯的河道,還有迂回曲折的街巷。月河古街后面就是高樓大廈,現代化的城市,前面這么一條水路縱橫發達的古街,鱗次櫛比的店鋪,各種大紅燈籠倒映在水上,古舊和現代,相互融合,相互接納。馬頭墻,粉墻黛瓦,古街臨著河道,出門了就是“一條大河波浪寬”,推門見水,在樓上可以看到河道的碧波,舟行碧波上,人在橋下過。坐在靠椅上,看河道兩岸的風景,如梭的人流,聽烏篷船的搖櫓聲。
嘉興歷史月河街夜景
月河街的槳聲燈影最美不過了,現在雖然不能感受朱自清當年坐著七板子,在秦淮河上看兩岸景致時的心情,但是這里橋歸橋,路歸路,單檐歇山的房屋,飛檐翹角,還有大紅燈籠高高掛,各種作坊店鋪,數不勝數。
華燈初上時分,月河街兩岸的風光,就像一部風景大片。推開錦繡裝飾的閣門,俯視雕飾華麗的屋脊。吹拉彈唱之聲絡繹不絕,余音繞梁,還有酒店飯鋪里飄出來的美食香氣,各種江南好玩意兒供你享受。一城山色半城湖,月城湖環抱著嘉興城,整個月城街,在明清以來就已經形成了繁華的街市,這里河道很寬闊,民居都是依水造勢,迂回曲折,縱橫交錯。月色下的月河街最美!據悉,乾隆皇帝六下江南,只要到嘉興,一定會來月河古街。這里有皮影戲館、評彈書場,還有米行、博物館、古玩市場,不愧為古運河畔黃金水岸的美譽。燈火萬家的月河街,見證了嘉興繁華的過往,也演繹著嘉興今日的盛景。
游覽中共誕生地——南湖
說嘉興就不能不說南湖,中國多個城市都有南湖,但其中最有名的非嘉興南湖莫屬。南湖位于嘉興老城區東南側,這個紅色教育基地的南湖經過這些年的建設,已經形成相當的規模,走近壕股塔可以感受到嘉興悠久的歷史,闊步南湖革命紀念館能回想起波濤洶涌的年代。站在會景園的望湖樓,注視南湖,望著湖面蕩漾的小船、假山、涼亭、石橋、湖心小島、細長的湖堤,以及五顏六色的名花異草,美不勝收。
嘉興南湖革命紀念館前
黨旗下的宣誓
南湖是浙江三大名湖,素來以“湖中有島,島中有湖”的獨特景觀和“輕煙拂渚,微風欲來”的煙雨景致成為江南著名的旅游勝地。南湖也是滋養嘉興的母親湖。南湖形成于漢代,三國時期,南湖稱陸渭池。到唐代改名南湖,唐以后又有滮湖、鴛鴦湖、馬場湖和東南湖之稱。后晉天福年間(936-945年),吳越國王錢镠第四子廣陵王錢元鐐任中吳節度使時,在湖畔筑賓舍。北宋以后,湖畔陸續興建的園林有:潘師旦園、高氏圃、南湖草堂、列岫亭、水心亭、樂郊亭、勺園、顏家園、瓣香閣、秋水閣等。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嘉興知府趙瀛疏浚市河,將挖出的河泥填入湖中,成一“厚五丈,廣二十丈”的小島,四面環水,俗稱湖心島。次年在島上建煙雨樓,形成景觀。清朝順治七年(1650年),以吳偉業為首的江南士人在南湖舉行了十郡大社,湖上名人云集,連舟百艘。乾隆皇帝六次下江南,多次登臨南湖煙雨樓,一再賦詩,并親畫煙雨樓圖。民國元年(1912年)10月,孫中山曾來南湖游覽,并在湖中煙雨樓假山前與各界人士合影留念。1921年8月3日,“中共一大”的最后議程在靠南湖的一艘游船上完成,宣告中國共產黨成立。
穿過一條很短的隧道,隧道兩側墻壁上分別嵌有用鍛銅工藝制作的《南湖賦》《鴛湖曲》和歷代名人有關嘉興南湖的詩作。《南湖賦》的作者是元代的陳世昌,《鴛湖曲》的作者是清代的吳偉業。詩作中最有名的當屬明代書畫家董其昌的《煙雨樓》:“風吹明月墮魚梁,讀罷殘書倚綠楊。湖上藕花樓上月,踏歌驚起睡鴛鴦。”在望湖樓臺附近的碼頭,那一塊“中國紅色之旅”標志碑石,船艙里已經聚集了近40位游客,能在臨近春節時間點冒著風雨和低溫游覽嘉興南湖的人,一定是對它充滿了感情和向往。湖域面積比想象的要大,游船從會景園碼頭到湖心島碼頭大約10分鐘。
浙江嘉興南湖一大會議紀念船
下船的碼頭離煙雨樓大門很近,但游客們大多選擇先去島東南瞻仰中共一大紅船。首先看到的是一座矗立在湖邊的歇山卷棚頂方亭,亭匾告訴我們,這是“訪蹤亭”。亭內立有一通石碑,碑陽刻有董必武在1963年4月5日來嘉興南湖時撰寫的一首詩:“革命聲傳畫舫中,誕生共黨慶工農。重來正值清明節,煙雨迷蒙訪舊蹤。”
過訪蹤亭不遠,就是那艘象征中國革命從這里開始、中國共產黨人從這里出發的“紅船”。根據董必武、王會晤等“中共一大”親歷者的回憶,當年的會議是在一艘“絲網船”上召開的。所謂“絲網船”是一種以絲網罩住窗戶以防蚊蠅的較大型游船,時稱“燈船”或“畫舫”,在當時應該是游船中比較高檔的。
南湖革命先烈群雕
作為“一大”會議紀念船,它向人們生動展現了中國共產黨誕生的歷史場景。這條船長16米,寬3米。內有前艙、中、房艙和后艙,右邊有一條夾弄通道,中艙放一張八仙桌,周圍放桌凳和茶幾。當年中共一大會議就是在中艙舉行。前艙搭有涼棚,房艙設有床榻,后艙置有櫥灶等物。在絲網船的后面還系著一條小船,這是當年會議的操辦者、中共一大代表李達的妻子王會悟用于交通和警戒的小船。有人曾經為中共一大沒有女性代表參加而感到遺憾,但王會悟在整個會議的籌備、選址、交通、安全方面所發揮的作用告訴我們:中國女性在中國革命的這個重要時刻并未缺席!
從紅船系泊的地方可以看到湖心島最主要的建筑“煙雨樓”的正面,樓前紅色圍墻上嵌有“釣鰲磯”綠字刻石。這方刻石是時任嘉興知府龔勉在明萬歷十年(1582年)題寫的,意在祈盼嘉興能夠多出獨占鰲頭的棟梁之才。也許是巧合,轉過年,嘉興就出了一位新科狀元朱國祚。朱國祚曾官至禮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加太子太傅銜。龔勉這一“釣”就釣出個狀元,讓“釣鰲磯”從此成為遠近學子的膜拜之地。“釣鰲磯”刻石前面的新月形小池稱荷花池。
煙雨樓清輝堂前的游人們
“清暉堂”是為乾隆帝南巡將要臨幸南湖而修建的門廳。光緒十七年(1891年)重修,面闊三間,硬山頂,現在是進入煙雨樓景區的正門。門北側墻壁上,嵌有一方“煙雨樓”刻石,題寫者是清代書法名家冀應龍。同治十二年(1873年),許瑤光在清暉堂左右各建若干廂房,南側稱“孤云簃”,北側稱“小蓬萊”,又叫“菱香水榭”,均用來招待文人墨客,品茗覽景,望湖賞花。煙雨樓面闊三間,為重檐歇山頂二層樓閣,二層檐下的“煙雨樓”匾額由董必武書寫。樓下正廳內懸“分煙話雨”匾額,兩側梁柱上掛木雕對聯“煙雨樓臺革命萌生此間曾著星星火;風云世界逢春蟄起到處皆聞殷殷雷”。匾額的書寫者褚輔成是嘉興本地人,我國著名的社會活動家、愛國民主人士。細心的游客可能會發現,匾額中的“雨”字明顯是少了兩點。關于書寫者故意少寫兩點的原因,一種比較合理的解釋是希望多雨的嘉興能少下一點雨,減少洪澇災害。對聯的撰寫者是董必武,聯、書俱佳,頗見功力。
二樓正廳內懸篆書“湖天一覽”匾額,題寫者是著名書畫篆刻家王個簃。兩邊有聯“如坐天上有客皆仙煙雨比南朝多少樓臺歸畫里;宛在水中方舟最樂湖波勝西子無邊風月落樽前”。樓內四壁密布郭沫若、劉海粟、陳叔通、沈鈞儒等名人為嘉興南湖題寫的詩文作品,文采飛揚,蔚為壯觀。
煙雨樓始建于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因杜牧的名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而得名。現存建筑為嘉興知事張昌慶在1918年“會紳募款重建”。煙雨樓前有兩株高大的銀杏樹,與煙雨樓原構同庚,樹齡已經超過450年。
南湖煙雨樓
在煙雨樓西南和東北各有一座御碑亭,西南的這座亭為單檐攢尖頂,東北的這座亭為卷棚頂,兩亭內石碑上分別刻有乾隆帝前四次下江南在嘉興南湖留下的詩句。西亭碑陽是一首七律:“春云欲泮旋蒙蒙,百頃明湖一棹通。回望還迷堤柳綠,到來才辨榭梅紅。不殊圖畫倪黃境,真是樓臺煙雨中。欲倩李牟攜鐵笛,月明度曲水晶宮。”這首詩寫于乾隆十六年(1751年)春,是乾隆帝第一次來嘉興南湖。東亭碑陽也是一首七律:“不蓬萊島即方壺,弱柳新荑清且都。煙態依稀如雨態,滮湖消息遞西湖。自宜春夏秋冬景,何必漁樵耕牧圖。應放晴光補疇昔,奇遐畢獻興真殊。”寫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詩中的“滮湖”原為現在南湖的一部分,近代以來把這一帶的湖面統稱為南湖。
煙雨樓后是一個基本為方形的花園,林木巧立,山石縱橫。這里疊筑假山的太湖石多數來自嘉興王店鎮的“吳園”,據說其中還有一部分是宋代的“花石綱”遺物。吳園又稱“惟小園”,始建于明代,后為吳源起所得,精心營造,成一時名園。
秀美的江南,自古以來,真不知有多少文人騷客寫過多少愛江南、思江南、夢江南的詩詞文章。如果一個地方能夠讓你連續去過幾次仍然意猶未盡,那么這個地方絕對是一個讓人流連忘返、心醉神馳的所在,嘉興在我的眼里就似一位秀外慧中、韻味十足的大家閨秀。
編輯: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