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老少欢杂交另类_va天堂_天天狠天天透天干天天怕处_果冻文化传媒www一欢迎您 - 免费国产一区

中國周刊

全球化背景下傳統文化的保護傳承與創新發展 保護傳承 創新發展傳統文化

2018-11-12 7:27:19

文/項兆倫
供圖/北京國際設計周組委會辦公室
責編/劉霞

自2009年以來,北京國際設計周已經成功舉辦了9屆,影響力日漸增強,成為國內創意設計領域的一項重要的品牌活動。今年的設計周更加注重現代設計與傳統文化的深度融合,創意設計正在越來越多地從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設計讓生活更有品質,傳統文化讓設計更有力量。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很樂意跟大家分享一些中國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領域的理念與實踐。

非遺源于生活。過去它們多為基本生活而作,如今則被賦予提高現代人生活品質的時代新需求。當下,融合現代設計與傳統美學的“新中式美學”探索蔚然成風。建立現代生活美學價值導向,形成民族風、中國派、時代感的傳統工藝,是非遺走進現代生活的題中之義。當設計力量參與傳統美學的挖掘,一念傳統,一念時尚,“新物”躍然而出。

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是在工業化、城鎮化、全球化的背景下展開的。在經濟社會的快速變遷中,非物質文化遺產既面臨著遭受沖擊、加速消失的現實威脅,也面臨著承上啟下、繼往開來的歷史機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本質,就是讓文化傳承更好地應對自然和社會環境變化帶來的挑戰和機遇。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當代實踐,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現實生活相融合,實現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過程。活力再現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于弘揚優秀道德價值、培厚社區文化積淀、培育良好民風習俗、助力鄉村振興和精準扶貧,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龍鱗裝工藝精美,形式獨特,因書頁按一定比例鱗次錯開粘貼于底紙之上,故稱“龍鱗裝”。除了復原龍鱗裝,設計師張曉棟還結合經折裝和龍鱗裝這兩種中國傳統書籍裝幀形式,新創了經龍裝的裝幀形式,使書頁畫面的變化,配合圖案的游走,突破傳統圖書的體例,呈現出舞臺劇這種綜合藝術的特色,帶領讀者由文字和紙張入戲,讓人游走在字、紙、頁的舞臺,開啟一段書戲之旅。

我們注意到,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個文化現象的整體。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只是一件件靜態的作品、物品或某種特定的藝術表現形式,更是可見、可參與的生活。非物質文化遺產也不僅僅是某種文化傳統的表現形式,還包括其內容本身。傳統手工制瓷技藝的魅力,不僅僅在于一件件精美的作品或產品,也包括手工藝人的精湛技藝、制作陶瓷的文化傳統,以及大眾對陶瓷的喜愛和欣賞,共同構成了這一優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整體。剪紙作為中國重要的文化遺產項目,不是因為歷史上留下了很多精美的剪紙圖案,而是因為剪紙活動深深融入了中國老百姓的社會生活和情感表達,成為很多地方社區和民眾年節習俗和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我們認識到,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實踐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需要通過生動的實踐來體現。這種實踐是知識、技藝持有者和相關群體共同參與、密切互動的。不能離開大眾實踐、離開受眾,孤立地就傳承說傳承。對于需要從事生產的文化傳統來說,生產實踐本身就是傳統,從事生產就是在延續傳統。生產、創新和進入市場開展得越好,受眾越多,這項遺產的實踐就越活躍,遺產本身就越富有活力。

中式傳統書籍裝幀形式與現代工藝的融合,呈現了現今書籍設計的新理念,表達了今人對古代做書人的敬意,也體現了傳承的精神。

我們還注意到,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不斷發展的。傳統是奔流不息的歷史長河,既源流分明,又不斷融入新的源泉,生出新的生命,彰顯出遺產的當代價值。正因如此,我們今天才能領略到優秀傳統文化的多姿多彩,欣賞到人類文化多樣性之樹的日益枝繁葉茂。

我們特別強調,持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相關社區、群體或個人,是認定、保護、傳承、弘揚和振興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主體。要尊重他們的主體地位,尊重他們學習掌握新知識、開展創造性實踐的權利,保障他們通過傳承實踐獲得合法收益的權利。這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重要原則。

造型可愛的虎頭臺燈,不僅在外觀上充滿民族風情,而且在內在上更讓生活充滿了精致。

基于以上認識,我們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基本理念確定為:“見人見物見生活”,意在強調傳統文化的傳承是人民大眾的創造性實踐,是不斷融入人們智慧和經驗的生動過程;強調文化傳統與現實生活密不可分,只有進入現實生活的傳統,才是有活力的傳統。

政府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方面的主要職責是,保護和培育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發展的文化生態,支持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實踐,使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成為廣泛的社會自覺。

文化與旅游部副部長項兆倫參觀2018北京國際設計周非遺設計展,并饒有興致地騎上融入了中國傳統木作工藝元素制造的自行車,親身體驗一番傳統與現代的完美結合。

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主要任務是:科學保護,提高能力,弘揚價值,發展振興。要切實加強認定、記錄、建檔、研究等基礎工作,著力保護傳承實踐、傳承能力和傳承環境,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當代生活中延續、發展和振興。

通過總結多年來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實踐,我們概括了衡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成效的6條基本標準:一是實踐活動是否持續并富有活力;二是基本實踐方式,如手工技藝之于某些傳統工藝項目,是否得到保持;三是基本文化內涵是否得到尊重;四是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是否得到弘揚;五是相關社區、群體和傳承人的保護、傳承及再創造權利是否得到尊重;六是傳承人群是否得到保持乃至擴大。

福州設計師龍一設計制作的《上水壺》。《上水壺》靈感源于上善若水的精神與生活態度,看雨水滴落打入湖面,泛起波紋,漸漸擴散,生動而優美。寓意著每一個生命的存在都會對周邊產生或多或少的影響,對待生活要積極向上,自足而美好。

近年來,我們開展了幾項重點工作。

一是開展大范圍的傳承人群能力建設。文化和旅游部與教育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共同實施專項計劃,組織大學和職業院校為傳承人群開展短期的教育培訓,幫助他們加深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提高對造型藝術和相關材料、技術的把握和運用能力,了解現實生活中人們審美習慣和生活方式的變化,更好地找到傳統與現實融合的切入點。2015年以來,先后有118所院校參與該項計劃,直接培訓傳承人2.1萬名。全國各地也陸續開展本地區的培訓計劃,6.6萬名傳承人因此受益。

臺灣臺北縣一鄉一特色商品開發:林口,竹林觀音寺。設計師程湘如將書法元素注入設計中,使其頗顯文化意涵。

二是支持各地開展傳承實踐活動。文化和旅游部通過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等重要節點,支持各地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主題活動。支持開展傳統表演藝術類項目的演出實踐,支持開展面向青少年的普及教育。傳承人群的積極性和活躍度明顯提高,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力明顯增強。

三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其文化生態環境實施整體性保護。文化和旅游部先后在17個省、區、市批準設立了21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將遺產和其得以孕育、滋養的文化生態環境一起保護。這些生態區以“遺產豐富、氛圍濃厚、特色鮮明、民眾受益”為建設目標,并與當地傳統村落保護有機結合,相得益彰。

人的四根手指,每一根手指上面是中國不同時代的代表性花紋。指甲上是一個個銅錢,用中國傳統的紅色中國結串聯起來,貫穿古今,相互融合。變形拉長的四根手指旨在表達我們現今社會對金錢的追求,已經變得不擇(折)手段(斷)。

我想著重說一下近年來我們開展的傳統工藝振興工作。

傳統工藝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門類。2017年,中國政府出臺《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提出了“使傳統工藝在現代生活中得到新的廣泛應用”的振興目標。

水族馬尾繡,曾經驚艷了一些頂尖設計師。幾何圖樣的馬尾繡背包,不僅美觀,而且實用。

我們把實施這一計劃的著眼點放在兩個方面。一是進入現代生活、提升大眾生活品質;二是促進就業、改善從業人群生活。在具體工作上,我們提出,振興傳統工藝要“用”字引領,讓傳統工藝產品不僅有用,還要好用;不僅具有現在的功用,還要開發新的功用。要引入設計的力量,幫助傳統工藝產品改進設計,改良制作,提高品質,改善功能,拓展用途,適應市場的多層次需求。

我們注意到,傳統工藝是創造性的手工勞動和因材施藝的個性化制作。但是,傳統工藝的發展振興,并不排斥工具的改進和現代科技成果的使用。對需要多環節協同完成的傳統工藝而言,手工藝人的智慧、經驗和精湛手工技藝對生產過程的介入,才是傳統工藝的本質所在。

魯迅美術學院教師陳雪的設計作品《行云流水》。作品在表達形式上,首先突破了地毯與壁毯的空間分界,將地毯與壁毯融為一體做整體設計,其次整個毯面造型取材于中國傳統玉如意的外形輪廓,暗含中國文化價值體系中的吉祥寓意。

為此,我們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發布國家傳統工藝振興目錄,組織大范圍和多層次的傳承人群培訓,多方面提供展示和交流平臺,支持相關企業、高校、機構在傳統工藝項目比較集中的地區設立傳統工藝工作站,幫助當地提高傳統工藝發展水平。我們很高興地看到,這些工作得到了行業、傳承人群和消費者的積極響應。振興計劃的實施,不僅改變了傳統工藝的生存狀況,帶動了脫貧就業,也升華了人們對傳統工藝的認識,有傳統的品質生活正在成為新的大眾時尚。本次設計周專門設立“非物質文化遺產設計版塊”和“傳統工藝設計獎”,正是近年來傳統工藝振興工作成果的具體體現。

保護傳承和創新發展傳統文化,是現代國家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任務。我們愿意繼續與各方在加強傳統文化保護領域的交流與合作,進一步開展對話,擴大共識,深化實踐,為鞏固傳統友誼和拓展務實合作提供精神動力和文化支持。
項兆倫,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長。

編輯:楊文博

已經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