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1-22 8:31:20
文/宋聯軍
攝影/金偉琦、周夢
責編/劉霞
耕讀傳家? 深山里的千年古村落
上坪村位于福建三明市建寧縣溪源鄉,這里是武夷山脈中段東麓,西面與江西省黎川縣接壤,村子四面環山,是山間一處盆地,即便是現在,從縣城到這里的交通也不算十分便利。但在明清時期,閩贛之間的一條官道從這里經過,處在深山之間的上坪成為政府官員、商賈小販往返建寧和江西之間的一處重要驛站,村落迅速繁華起來,至清乾隆年間,村里的人口已經增至3000余人。
沿溪流順路向上,走到上坪村口,路邊有逐級提升的荷塘梯田,迎面是兩株參天古樹,一顆水杉,一棵紫玉蘭,這是兩棵“把村”的風水樹。樹后是建于乾隆四十二年的楊氏家廟,三門兩邊各有巨幅白底黑字對聯,其中右門聯為“華夏楊門精忠報國益中華,關西夫子宗德齊家平天下”,還有一副門聯是:“繁衍千秋紹先祖正氣,昌隆萬代法四知宗風。”幾句話道出了上坪古村的由來和傳世發家的祖訓。

上坪全村姓楊,村落肇始于五代十國時期,據村里族譜記載,上坪楊家為東漢名臣太尉楊震(人稱關西孔子、四知先生)之后,上坪楊氏始祖為楊感遁。當年其祖父楊達圣隨王審知由河南固始入閩,王審知失政后(約公元930年),楊達圣的孫子楊十四郎為避亂世,攜家人從福州一路跋涉來到建寧,見這里地勢平坦,溪水環繞,四周林木繁盛,認定是一塊風水寶地,于是在此安下家來,開始了開荒種田、避世筑居的農耕生活。因感嘆世事滄桑,家族流離失所,避亂世而居,楊十四郎也改名為“感遁”。
1000多年來,歷代楊氏子孫在這里辛勤耕讀,使上坪楊氏發展成當地的名門望族,其后人在宋明清三代分別中進士1人、舉人2人、秀才98人,先后有130多人在外為官,其中官居二品2位,4位官拜大夫。功成名就之后,楊氏子孫不忘故里,村里先后修起了多所牌坊、家廟、學堂,至今保存下來的較為完整的古建筑還有五代同堂牌坊、楊氏家廟、社祖廟、古學堂、古香園、司馬第、大夫第、得水園等26處古跡。
悠久傳奇的歷史,豐厚的人文底蘊,上坪村很早就入選全國傳統村落名錄和福建省歷史文化名村。但是現在的上坪早已不是當年的鼎盛狀態,歲月輪轉,時代更迭,大部分造型精美的古建筑已經毀壞消失,剩余下來的也都不同程度的遭到過損壞,留駐的村民也只剩下100余戶,曾經同四周山水一樣明亮的村莊已經漸漸黯淡了下去。

2016年,上坪村被列入全國鄉村旅游扶貧重點村系列建設項目,當地政府規劃總投資5000萬元,重點對上坪古村落內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建筑進行修繕和保護,還原古村歷史風貌,將其打造成為具有閩西北客家文化傳承特色的山地村落和書香氣息濃郁的水村旅游品牌。
2017年,計劃投資3000萬元的 “上坪古村再生計劃”開始實施,上坪古村迎來了新的生機。
好建筑是活的
負責“上坪古村再生計劃”設計的是中央美術學院建筑學院副教授何崴。何崴從2006年開始參與新農村規劃建設工作,由他帶領團隊設計的《西河糧油博物館及村民活動中心》、《麗水市松陽縣平田村“爺爺家青年旅社”》項目,先后獲得金點設計獎年度最佳設計獎、“WAACA中國建筑獎-社會公平獎”優勝獎(第一名)、亞洲最具影響力設計獎銅獎、2016年HD Awards經濟型旅社/民宿大獎 等多個國內、國際獎項。
建筑應該是活的,何崴這樣認為。
何崴說:建筑(村莊環境空間)在鄉村建設中的位置既是前端,又是末端。
所謂“前端”,是因為建筑對鄉村改變的影響最明顯,也是最早完成的。同時,建筑作為使用者的行為載體和容器,也決定了鄉村振興的一系列后續行為是否能展開和完成,所以必須提前介入。

所謂“末端”,是建筑作為一種物理呈現,不是孤立存在的。
何崴說:中國大部分鄉村的建筑多處于閑置狀態,原因不單是建筑風格或質量問題,而是因為常住人口減少,以及村莊原有經濟產業如農業的增收能力減弱等造成的。單純改造建筑,創造一個美麗的“空殼子”,并不是鄉村建設的正解,建筑空間必須和事后的使用、經營和產業掛鉤,在某種情況下甚至要服從后期經營的需求而使自己“變丑”,這樣才是好的設計。
在鄉建進程中,何崴十分警惕村莊的景片化、純旅游化。他認為試圖把一個村莊打造成消費型景區,制造“一條街”,是十分危險的,這樣也會傷害村落生態和自然環境。他把自己所參與的鄉建項目稱為 “觸媒”,這些小型的、插入式的改造如同針灸,也如同酵母,所帶來的改變是潛移默化的。
何崴說:好的建筑是滴入村莊的活化劑,是融入村落肌底的酵母,能催生出新的生機和力量。
重塑村莊公共空間,恢復古村呼吸的動力
“上坪古村再生計劃”,重點建設為:村口區域(節點一)、楊家學堂周邊區域(節點二)、大夫第周邊區域(節點三)三個節點景觀。
何崴介紹了這次的設計理念和策略。上坪古村溪流環繞,并在村口匯聚,有完整的風水格局;村外有水田、山林、竹海,農業景觀豐富;村中有多處文物古跡,村民日常生活節奏正常,整個村落的結構完整。所以“上坪古村復興”不是一個簡單的建筑改造設計,而是試圖從產業策劃、建筑、文創和經營一體化的角度入手思考鄉村振興問題。設計團隊從產業策劃入手,選取村莊中的三個重要空間節點(村頭、入口、中心),對其中的多個小微農業生產設施建筑(如豬圈、牛棚、雜物間、閑置糧倉)進行改造和再利用,并在此基礎上進行文創設計,重塑村莊的公共空間,希望以此能重振地方文化,改善村莊公共服務能力,提高農民收入。

陽春三月來到上坪古村,遇到村口高大的玉蘭樹花開,一樹花海,香氣襲人。夏日走到這里,水塘荷花朵朵,溪水潺潺,送走酷暑,帶來陣陣山間的微涼。秋天,村落四周的田野稻香陣陣,提醒人們豐收季節的到來。即使到了冬天,閩南的溫潤氣候依然讓這里的山野翠綠盎然。
作為進入上坪古村的門戶,橫跨溪水的古橋、兩棵古樹、荷塘是村口區域最主要的景元素,它們與樹后的古建筑一起構成了這一區域的基本風貌。溪水在這里匯聚成水塘,既可以種荷、養魚,也兼做蓄水池,同時這里也是村民祭拜祖先、神靈的地方。

村口的原有建筑包括:社祖廟、楊氏家廟、廊亭、以及煙房和雜物棚。建于清代的楊氏家廟建筑面積625平方米,是二進制單檐歇山頂抬梁木構建筑,布局層次分明,梁柱全部用卵榫鑲嵌而成。楊氏社祖廟位于水塘對面,建筑面積300平方米,據專家考證,該廟建于宋末,為木土混合結構,面闊五間,廟內雕梁畫棟,美不勝收。不過,這兩棟建筑并不是再生計劃的關注目標。
正對入口的廊亭修建于上世紀80年代,當時村里修建機動車道,破壞了村口原有的風水格局,為了把持住原有的水口,村民就匆匆在這里蓋了一個廊停。廊停的主體結構為毛壘砌,外觀感覺厚重、粗劣,建筑封閉的形態既不利于內部使用也阻隔了入村時的視線,所以急需改造。旁邊的烤煙房和雜物位置也很顯眼,并且長期閑置,也是景區中的消極元素。
同時,村口區域缺乏相應的旅游服務設施,不能供游客在這里歇腳、餐飲,這些也是急需改善的內容。
在這一節點,再生計劃將改造手法定義為:古中帶新,藝術介入。即不刻意追求復古形式,也不使用過于現代、城市化的形態,希望修復后的建筑在保持在地性同時,在局部呈現新的氣象,從而使新建筑身兼古與的雙重個性。
現在的廊亭是古村之前沒有的,再生計劃將原有的封閉毛石廊亭拆除,用木材重新塑造了一個新的、墻體通透的廊亭。新的廊亭既滿足阻隔視線、鎖住水尾的傳統格局需要,又可以讓坐在廊亭里的人能夠看到周邊的景色和過往行人。

在采用傳統舉架結構的基礎上,再生計劃對廊亭的外立面進行了大膽改良,在半高的位置開了一條通長的“窗”,利用格柵所形成半通透效果,形成一個開闊的框景。廊亭中還妥善地保留了當地居民自發供奉的神像,設計師希望通過對原有信仰的尊重,使新、老廊亭建立起一種傳承關系,也讓當地人更容易接受這個村中的新成員。
通透的墻壁也強化了廊亭的指引作用,夜晚,歸來的村民遠遠就看到廊亭散發出的燈光,引導著人們回家的方向,這也進一步加強了廊亭作為村口精神性的符號功能。
彩云間是一個新的水吧,建在原來場地中雜物棚的基地上,地面被高架了約1.5米,保持了當地原有棚架的格局,坐在房間里,可以從高處俯視面前的荷塘,從而完成村莊整體格局中的“觀水”主題。因為是雜物間,所以這里面積不大,內部格局是簡單的長方形,設計師希望它可以為村口的人歇歇腳,面向村莊的立面,采用了中軸的木窗板,使房間的內外空間變得靈活多變。窗板的一側油漆成了七彩,遠遠望去,像是塘邊升起的一抹彩虹。

烤煙房經過改造后,墻壁依然保持著原來的樣子,房內掛煙葉的橫梁也都全部保留。作為當地農業的傳統工藝遺存形式,依照傳統建造的烤煙房本身就具有旅游觀賞價值,滿足城市人對傳統制煙工藝的好奇。
不過改造工作并沒有停留在簡單再現上,設計師通過一個光的裝置,讓從天窗射入室內的陽光分解成了彩色的光,奇幻的光影效果為簡單的空間提供了浪漫的色彩??緹煼恳脖凰茉斐蓪χ腥A農耕文明及與其緊密相關的太陽的歌頌。

沿著楊氏家廟和廊亭之間的路上行,轉過一個山腳,就來到上坪村兩條溪流的交匯處,這是進村后的道路分叉口,也是楊家學堂的所在地。
早在宋代,楊氏后人楊早先就開始捐資辦學堂,學堂地址特別選在兩溪匯合處,取聚水聚才(財)之意。他特地留下一塊田取名助學田,收的田租用于獎勵學業有成者,并且還請了當時的大理學家朱熹來學堂講學,如今,學堂正廳還保留著朱熹所書“讀圣賢書,立修奇志”的對聯。
再生計劃選擇這里作為節點,既考慮了旅游人流行為的需要,也照顧到了古村的歷史文化。
節點的改造對象是學堂外幾間廢棄的農業生產用房——雜物間、牛棚和谷倉,改造后分別成為:書吧和讀書室。這一設計一方面是為外來的觀光者提供一個休息和了解村莊歷史文化的地點,同時也為當地人,特別是孩子們提供一個可以閱讀、了解外面世界的窗口,并為重拾“耕讀傳家”的文化傳統提供了一個新支點。

走進名為“廣悅”的書吧,讓人絕對想不到這里原來是個幾乎倒塌的雜物間。原房屋朝向溪流的一側是封閉的毛石墻,開窗很高,為了把溪流和對面的田園景觀引入書吧,設計師在室內加設了一個高臺,走上高臺才能看到窗外。這樣做既保留了原有建筑與溪流、道路、村落的關系,也滿足了人們登高遠望的要求,同時也豐富了室內空間。房屋向村莊的一側,原有的圍墻已經倒塌,現在這里是一整面的落地玻璃,既重新定義建筑與村莊的鄰里關系,也改善了室內采光不理想的問題。
“廣悅”里陳設的是再生計劃專門為上坪村創作的一系列文創產品,這里也成為上坪村對外展示的窗口,外來人可以在這里閱讀上坪古村的“前世今生”;村里人也可以透過物理性的窗口(建筑朝外的落地玻璃將書吧和村莊連著一起)和心理的窗口與外面的世界進行對話。
鄉村讀書室“靜雅”的前生是一間牛棚,空間矮小,頂棚有一個放置草料的夾層。改造后的讀書室沿用了牛棚原本的空間模式,只是將上面的“木房子”稍微抬起,一方面增加下層空間的高度,另一方面將陽光引入原本黑暗的牛棚,這里將成為閱讀者的新窩,安靜、封閉,不受外部的干擾,唯一能打擾你讀書的是從兩層空間縫隙射入的一縷陽光。牛棚原有的毛石墻面被保留下來,新添置的懶人沙發被安置在地面上,柔軟對應強硬,溫暖對應冰冷,產生出新的戲劇性的沖突。
二層的草料房被重新分割,一半空間分給了樓下,剩余的一半繼續用作閱讀室,不過這里的空間仍然很低矮,必須從戶外爬梯子慢慢進入,方式并不舒服,這也是設計的目的之一。設計師希望這樣一種“慢”的狀態,使閱讀者能更小心地體味身體與空間的關系,在讀書中反思人與自然,反思人與環境。

大夫第是一座大理石造牌樓,位于古村中間部分,這里曾經是出外做官的鄉紳私宅,傳聞曾經有縣官借了這里審案,不想私宅不能做法堂,結果時隔不久這里就發生了火災,宅院基本廢棄,只剩下了牌樓和部分圍墻。大夫第周邊景觀資源豐富,有古井、水塘和溪流,過去這片區域是村莊重要的公共活動場所,特定節日里會有儺戲等表演。但現存建筑有些凌亂,豬圈、雜物間和棚架等閑置建筑削弱了這片區域的公共作用。再生設計主要針對這幾個閑置建筑展開,通過空間改造(酒吧、茶室、戲臺),重新植入建筑的公共服務功能,使區域重新激活,重塑公共場所。
因為是豬圈改造的,所以酒吧的名字叫“圈里”。酒吧的外觀并不特別,盡量保留了原有建筑的材質和形制:毛石圍擋和木構屋架。在內部設計成田字形平面,田字的四個區域就是原來的四個豬圈,現在變成了吧臺、散座和炕席,原本豬圈的圍墻也進行了保留,成為四個區域的分隔墻。慵懶和戲劇性是“圈里”希望傳達的氣氛,撞色和碎花的靠枕、炕桌、石槽,由鋼筋條焊成的走廊地面,配上可變色的LED地燈……這里的設計是希望在古村中創造一個“異類”的部分,它可以服務到村里來的年輕人群體,增加上坪古村旅游的豐富度。
蓮舍是由雜物間改造的茶室。這是一間位于大夫第旁邊水塘邊的雜物間,水塘的開闊視野使它成為區域內最顯眼的視覺焦點。新的茶室保留了原有建筑的毛石圍擋,只對上層的木結構進行整修,原有的老木材被盡量保留下來;朝水的一面,落地門窗和架在水上的平臺加強了建筑與水景的關系,也給新的使用者帶來臨水而居的感覺。配合改造后的茶室,原本空閑的水塘也種上了荷花,給整片區域都帶來了新的活力。
對村中戲臺的改造,是對原本就有的兩個棚架進行了重新整理,這是當地村民用來榨筍、制作筍干的棚子。這次的設計對其中一個棚架進行了保留,只做了適當整修,村民可以繼續作為制筍之用,游客也可以參與體驗生產。另一座棚架變成了涼亭,如果有儺戲演出,它就變成了觀眾的看臺。

利用古村原有的文化歷史傳統,結合村落建筑特色,復興計劃打造出一系列專屬于上坪古村的鄉村文創產品和旅游紀念品。如利用朱熹墨寶對聯創作的書簽、筆記本,建蓮和筍干的創意農業包裝,由圈里酒吧衍生出的“豬”主題絲巾等。這些產品匯集在一起,構成了“上坪集物志”,既傳承了上坪古村的歷史文化,又為村莊旅游提供了新的收入。
很多具有旅游資源的村落,特別是傳統村落經常會遇到一種情況:游客在游覽完村莊后,不會在村莊中停留,甚至不會在村莊中進行任何消費。這種“過境式”的旅游對村莊傷害很大。改造前的上坪古村也面臨這種“有的看,無停留,有客人,沒消費”的尷尬局面。
何崴介紹說:以鄉村旅游為主要目標的鄉村建設需要具備五個要素:有的玩,坐下來,住一晚,帶著走,可以曬。一個村莊如果能具備或者通過建設創造出這五個要素,就初步具備了激活鄉村的基本條件。
在上坪古村,建筑師最主要的任務就是解決“坐下來”的問題。再生計劃中對豬圈、牛棚、雜物間、閑置糧倉等場地重新利用,并植入新的功能業態:酒吧、咖啡、茶室、書吧等,這樣的處理方式,對村莊的原有秩序干擾不大,前期投入也可控,但古村面臨的主要矛盾卻可以得到解決。

多年的工作經驗讓何崴體驗到,建筑師在從事鄉村建筑設計的時候應該從多種角度切入,從多個層面來考慮問題,而不是唯建筑論。在鄉村建設中,建筑師的角色不是導師,而是工匠的平等對話者、建設的參與者和地域文化的學習者和改良者,只有這樣,新的建筑才能和當地人的生命體驗息息相關,才能夠恰當地融入村落的原始生活和環境,并將成為一種“觸媒”,以點帶面,帶動全村的活力和振興。
2018年正月初二,經過再生計劃改造一年之后的上坪古村舉辦了傳統的晏神節,吸引了省內外眾多游客來這里過年,體驗傳統山村里不一樣的“年味”,上千人參與了活動。溪源鄉黨委書記陳俊銘介紹:環境整潔了,村里增加的新設施也讓游客感覺很好,旺季的時候,村民自產的農產品都很暢銷。
2018年,“上坪古村復興計劃”獲2018北京國際設計周“傳統工藝設計獎”提名。

提名理由:本項目以上坪古村為服務對象,作者巧妙地運用傳統營造工藝,結合當代空間設計理念,用跨界融合的方法,改善鄉村環境,提高村民收入,非??少F。
值得注意的是,在本項目中,沒有簡單的就建筑而設計建筑,就文創而設計文創,而是嘗試打破不同領域間壁壘,將產業策劃、建筑、文創等多個領域的內容整合在一起,融合創新。沒有采用大拆大建的方式,而是利用村莊中的閑置資源進行改造;在改造過程中,強調了對傳統工藝的繼承與當代轉化,也注意了地方傳統文化的保留和發揚,具備環境友好和人文關懷特征。
項目完成后已經取得了顯著的成果,村莊環境得以改善,公共生活變得豐富,村莊活力得以被激發;項目也獲得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受邀參與了2018年威尼斯建筑雙年展中國城市館展覽,并獲得首屆設計權力榜年度設計作品大獎。
編輯:楊文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