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老少欢杂交另类_va天堂_天天狠天天透天干天天怕处_果冻文化传媒www一欢迎您 - 免费国产一区

中國周刊

青春中國? ——新時代創新青年側記

2019-06-26 2:58:27

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我們要用欣賞和贊許的眼光看待青年的創新創造,積極支持他們在人生中出彩,為青年取得的成就和成績點贊、喝彩,讓青春成為中華民族生氣勃發、高歌猛進的持久風景,讓青年英雄成為驅動中華民族加速邁向偉大復興的蓬勃力量!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長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一場接力跑。
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在廣大青年中引發熱烈反響,極大地激發了年輕一代為理想而奮斗、與新時代同行的青春激情,以青春之我、奮斗之我為國家建設添磚加瓦,為民族復興鋪路架橋,成為新時代青年的精神坐標,新時代中國青年奮發向上的創新創造精神,正凝聚成塑造青春中國的蓬勃力量。

一百年前,梁任公曾指出:“西諺有之曰:有三歲之翁,有百歲之童。然則國之老少,又無定形,而實隨國民之心力以為消長者也。”

百年前梁任公對中國重拾偉大復興榮光的希冀,是何等的望眼欲穿。其雄文 《少年中國說》 對少年中國的祝福,言猶在耳,喚醒中國奔向光輝燦爛的明天:紅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瀉汪洋;潛龍騰淵,鱗爪飛揚;乳虎嘯谷,百獸震惶;鷹隼試翼,風塵吸張;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將發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蒼,地履其黃;縱有千古,橫有八荒;前途似海,來日方長。美哉,我少年中國,與天不老!壯哉,我中國少年,與國無疆!

一百年來,中國青年以青春之我,矢志成就青春中國。

聶耳

中共一大召開時毛澤東是28歲;

周恩來參加中國共產黨時是23歲;

鄧小平參加旅歐中國少年共產黨時是18歲;

1935年,譜寫 《義勇軍進行曲》 的曲作者聶耳年僅23歲;

左權

1942年,抗日戰爭中犧牲的八路軍最高級別將軍左權,時年37歲;

1955年,毅然克服重重阻礙回國效力的錢學森,時年44歲;

1984年,年輕的中國女排拿下奧運會冠軍,主力“鐵榔頭”郎平24歲;

2017年,京滬高鐵首發“復興號”,設計團隊平均37歲;

錢學森

北斗團隊平均年齡35歲;

嫦娥團隊平均年齡33歲;

神舟團隊平均年齡33歲;

……

2019年既是五四運動100周年,又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一百年來,“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精神鑄入一代代青年靈魂、浸潤一代代青年血液,一代代青年懷抱赤子之心,積極投身共產黨領導的革命、建設和改革偉大事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千千萬萬新時代的有志青年,一如前輩,用一樣的青春和熱血,譜寫了國家和民族新的青春之歌,挺起青春中國新時代的脊梁。

 

創新工業設計:扮靚中國形象

常言道:“人靠衣裝馬靠鞍”,可見裝扮設計的重要。看似與公眾距離較遠的無數的工業設計,卻關乎人們對更美好生活的追求,承載的是一個民族的人文底蘊和一個國家的形象。那么,有誰在“一針一線”編織青春中國的靚麗衣裳呢?

“創新是以新思維、新發明和新描述為特征的一種概念化過程,從本質上說,創新是創新思維藍圖的外化、物化、形式化;而設計是把一種設想通過合理的規劃、周密的計劃、通過各種感覺形式傳達出來的過程。創新也可以說是種設計,中國現在越來越重視設計,也是越來越重視創新的一種表現。”出生于1992年,在國際工業設計賽事上獲得過眾多獎項的范石鐘如是說道。

范石鐘還是湖南大學設計藝術學院研究生的時候,就已經入選2015 《福布斯》 “中國最具發展潛力設計師30強”榜單, 成為最年輕的獲獎者,而且還是榜單中唯一的90后、唯一的在讀學生。

湖南大學設計系學生在不少知名設計大賽中獲優異成績:2012、2014年德國紅點設計獎;2015國際設計優獎……

湖南大學設計系教授何人可介紹,上世紀80年代,湖南大學始設工業設計專業,當初相對比較冷門。但現在,工業設計是最熱門的專業之一。

何教授說,是中國社會經濟的發展擴大了消費的市場需求,正是擴大和改變中的市場需求催生了設計的發展。

原北京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創始人兼首任系主任、工業設計師劉德對此也深有同感,20多年前,整個社會對工業設計相對還比較陌生,“我本科學工業設計,那時是個很新的領域,知道的人不多。有一次我坐出租車,告訴司機讀的是工業設計。他不知道是什么專業。我后來只好說做美工的,他好像就懂了。”

過去,人們往往最關心商品的使用性能,甚至只要能用就用。但現在,情況已經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人們越來越呼喚好的產品,它是社會的原動力,促使工業設計往前進步。

據范石鐘介紹,其設計靈感,幾乎皆來自對生活的發現。正因如此,學生范石鐘的設計創作也能得到需求方的大力支持。

范石鐘為設計一款為高層建筑提供滅火和救援的多功能消防車,研究了許多新的材料和技術,并不斷前往地方消防支隊進行調研,也得到消防部門的鼎力支持。

范石鐘說:“中國的設計,它在中國的增長慢慢越來越快,所以我覺得對我來講,中國這塊環境是最適合我的。”

“首先它效率很高。比如說,我有一個好的想法、有個好的設計,我可以馬上到深圳那邊去生產。而不像在國外,你可能要走很多很多流程。”

事實上,已經成為工業設計師多年的劉靖云對此別有體會。

十年前,也就是2008北京奧運會那年,工業設計專業的大學畢業生劉靖云,意氣風發地來到東莞,但他很快就感覺到了失落。劉靖云發現,在當地,愿意花錢做產品原創設計的本土制造企業鳳毛麟角,原本總數就不多的工業設計師們,只能為國外品牌做設計外包來維持生計。

劉靖云告訴記者:當時中國的這種制造,在東莞叫“三來一補”。就是所有的東西,都是別人給過來的:圖紙給過來的,技術要求是給過來的。東莞當時只是承擔一個制造的任務。所以,他根本不需要去設計,也沒有這個需求。

劉靖云后來決定自己創造條件,生產自己原創設計的產品,以期自己創造工業設計價值。

經過市場調研,他先定義要做全國最頂尖的一個空氣凈化器產品,而且目標市場定在中國。因此,他們決定從中國旗袍的一個特征元素,提煉出一種像女性腰肢婉轉、柔美的產品外形。

這款外形優雅的空氣凈化器,在劉靖云手上一炮打響,單款產品實現銷售近20億元。這也似乎成為東莞工業設計翻身仗的肇始。

劉靖云稱:如果以產值來講,他這個凈 化器,差不多是國內其他凈化器的總和。很快,請他們參與設計、打造品牌的制造企業絡繹不絕。劉靖云團隊設計的一款電飯煲,也成了暢銷市場的常青樹。他們的設計作品也拿下了一個工業設計的國際獎。

劉靖云告訴記者,對工業設計的分析,的確不容小覷消費者需求的助推動力。“打個最簡單的比方,我們以前去買個電飯煲,可能我們不管它好不好看,覺得價格差不多我們就買回來。可是,現在我們去買電飯煲的時候,就會去注重很多東西,比如,用它燒出來的飯好不好吃、它外觀漂不漂亮、它是不是一個知名品牌等。”

范石鐘們所付出的努力,在日益變化中的中國,幾乎處處體現,只不過,多數人似乎難以察覺。

專家分析,新時代的工業設計師們付諸的實踐,是我們更美好生活創造的一個基礎,也是國家青春形象和人文底蘊優美呈現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這就是工業設計無處不在的價值。而且,它還是一個幾乎完全由類似于范石鐘、劉靖云等這樣的年輕人主導發展的行業。

毋庸諱言,在世界工業的發展歷程中,中國曾長期處于后來者、追趕者的境地。經改革開放40多年的努力,情況已經發生了變化。現代工業設計產業的發展,同樣如此。30多年前,這個產業才開始萌芽。但是今天,這個年輕產業,已經成為國家經濟引擎的強大動力。

2017年東莞全市工業總產值中,一半以上的產值由注重原創設計和科技研發的先進制造業所貢獻。

全球17.7%左右的智能手機、65%左右的高檔鞋或名鞋、30%左右的玩具,都出自東莞,是名副其實的世界工廠。

不同的是,今天的東莞,已經不再是賺取低附加值利潤的世界工廠。

陳旻

今天,在中國相當數量的優秀工業設計師隊伍中,癡迷中國元素和東方底蘊的設計師不斷涌現,青年家具設計師陳旻便是其中一員。

陳旻介紹,他剛去國外學習的那段時間,一直想模仿國外的設計師,因為非常喜歡和打心底里崇拜這些國外名師。直到有一天,對陳旻人生影響比較大的一個導師,荷蘭著名設計師奧都·巴克突然問陳旻:“旻,你有沒有想過你是誰?”

“哎,我是誰?我是誰您還不知道嗎?”

奧都·巴克說:“我不是這個意思。不是指你證件上說你是誰,而是你真正是誰?誰是陳旻?陳旻擁有什么樣的能力?哪些能力是只有陳旻辦得到,而別人不具備這個能力的?”

奧都·巴克的話,讓陳旻醍醐灌頂,一下子點通了他。后來,陳旻選擇從國外回到小時候生活過地方,尋找工業設計創新的突破。

陳旻作品

如何讓傳統的材料、技藝,擁有現代式的表達,這是陳旻給自己劃定的一個方向。他做了各種嘗試后,決定選竹子這種非常有傳統中國特色的材料,用中國傳統文化中庸平和、柔順靜寂的思想內涵,來主導創新設計。

陳旻說:“現在很多人都在用竹子,但我發現,其實沒幾個人真正了解和充分表達出竹子的特性。”

他最終設計制作的竹制品,極致地呈現了竹的柔韌和優美的曲線。作品散發出“中庸平和、柔順靜寂”的氣息,驚艷歐洲,昔日導師也驚嘆堪稱藝術品佳作。

陳旻認為工業設計在中國的發展,會給世界一個正向的、大的驚喜:“可能五年、十年內,年輕的設計師冒出來,會非常厲害。就是說,他們不再像以往單純是處在借鑒、模仿階段,而是已經開始到消化階段。”

正因為感受到中國工業設計青春力量的爆發,早在2015年,某國際工業設計獎就專設“中國好設計”獎項,以發掘中國設計人才和作品。

某國際工業設計獎中國賽區發起人PeterZec透露了專設“中國好設計獎”背后的考量,他認為,中國人不單是從西方的思想,更是從他們的傳統中抓取靈感。就是用現代中國風格,成功做出許多創新性產品。這一點,世界不容忽視。“中國對設計的認識很高,而且行業里也意識到,設計對中國未來的重要性。我認為今后在中國,會看到更多有意思的東西。”

某國際工業設計獎中國賽區發起人還指出:“中國人依然如饑似渴,他們對新鮮事物十分歡迎。你看到他們做事,絕對沒有無聊的時間。他們為了成為世界的一部分,非常努力。而努力便會產生差異。”

微軟亞洲設計中心原設計主管朱印告訴記者,當初他決定離開微軟時,想的最多的便是如何讓中國人用到更好的設計。

“用戶體驗”是朱印設計理念的重要關鍵詞之一。他和團隊專注于開發和設計適合中國人的手機操作系統和相關軟件,在產品設計環節,朱印會請用戶一起參與討論。因為尊重本土使用者的感受,其設計的該軟件用戶人數已超過3億。

賈偉

中國青年工業設計師們在主導國內市場的同時,還跨出國門,服務世界。賈偉無疑是佼佼者之一。

為2008北京奧運成功提供了不少設計的賈偉,后來被倫敦奧組委和投資局請去倫敦,幫他們做一些關于奧運的設計。當賈偉的公司在倫敦成立后,突然有十幾家英國公司先后登門質疑賈偉公司是不是抄襲他們公司的創意。賈偉覺得受到莫大的侮辱:“第一家英國公司來質疑我們的時候,我非常氣憤,我覺得怎么能這樣侮辱我們。”

最終,通過競標,賈偉和他的團隊成功參與了倫敦奧運火炬設計等系列工作。自從有了在英國遭遇莫名質疑的經歷后,賈偉開始探索來自東方文化的生活方式的一些設計,而這也成為賈偉欲創建“新洛可可主義”的契機:“18世紀,大量的中國精美瓷器,通過海上絲綢之路,運到了法國的宮廷。當時宮廷的藝術家、設計師,特別喜歡瓷器上的卷葉紋,他們把這種紋飾圖案提煉出來,成為了法國的、歐洲的一個藝術時代,叫洛可可時代,這是藝術感非常繁復的一個時代。然后,我便想建立一個新洛可可主義,還是由東方的文化,加上西方的新的設計理念,一起創造一個’新洛可可主義’。”

事實上,今天,即便在西方國家,一直保持強勢的產業領域,來自中國的工業設計和制造理念,也在迅速提升并出現趕超的狀況,成為世界工業設計業無法忽視的重要力量。

烏琳高娃

奔馳史上首位中國籍女設計師烏琳高娃,已經為奔馳、通用、蘭博基尼、大眾、紅旗等諸多品牌提供過設計支持。

當初學汽車設計,純粹因為這是一個非常刺激的、非常有挑戰性的工作,而烏琳高娃恰恰喜歡挑戰。經過多年不同公司文化的學習和積累,如今,她已站在為自己國家的品牌提供服務的行列。“雖然中國汽車產業發展時間短,剛剛起步,但這并不等于說,我們就永遠做不好這件事情。我們也是在學習的路上,或者是在我們自己的方式上摸索。怎樣去做一個更好的產品。”

烏琳高娃說她很享受如今的工作氛圍,她為中國年輕人設計打造的一款高端與時尚兼顧的超輕量級電動跑車,呈現出造型前衛、動感的樣貌。該款電動車的測試數據也并不輸于國外品牌。“我們能夠做出真的是中國人的汽車。中國人的汽車該長什么樣?是中國人的生活方式,要如何在這車上體現;中國人的這個哲學觀點什么樣?生活態度什么樣?你的習慣是什么樣的?我覺得這些考量,都應是中國車的一個標志。”

專家分析,中國年輕的汽車產業,在轉向全面自主設計的過程中,這種轉變,不僅僅局限車本身,工業設計人才的需求也將因此越來越旺盛。

“其實,我覺得中國的這種設計需求的變化,還是市場去驅動它的變化。”前香港理工大學教授、《中國的設計革命》 作者LorraineJustice說“從這點來說,現在處在一個全新的階段,也就是設計的革命階段,這是相當令人興奮的事情。新的構想,正在全中國噴涌而出。”

正因為在有形需求的持續推動下,工業設計的智力提供方也極其給力。范石鐘等優秀設計人才的冒出并非個案。在廈門舉辦的一場中國好設計頒獎晚會上,一張張年輕的獲獎者面龐,揭示著新時代工業設計領域的勃勃生機。

某設計獎中國賽區發起人PeterZec說:“今年中國是 我們這個設計獎第二大參展團,隨著產業發生變化,對設計師們來說,也產生了發展機會。”

“中國好設計”評審委員NislToft非常肯定地說:“我很確信中國的設計大潮即將澎湃而至,不僅針對內需,還能看到以國際市場為目標的設計,這就是我們今后會經歷的事情。”

《中國的設計革命》 作者LorraineJustice也認為“中國正處在波濤洶涌的設計之潮面前,不僅是產品,還有服務。消費者的品位和接受程度,技術發展,制造業,政府支持,教育等,所有的東西,都支持著中國的設計,今后也會繼續發展下去。”

自主化、年輕化、時尚化、藝術化,以及審美價值往最大化的方向發展,正在使中國設計不斷刷新、豐富外在與內涵,扮靚著青春中國。正在堅定地朝創造大國、創新大國邁進的中國,對年輕的工業設計師們賦予厚望。

今天,原創設計和創新,在深圳,已經是深圳的主要驅動力。設計改變中國,也勢必影響世界。

 

創新智能科技:深度改變未來

黃山

和身處武漢,在國際工業設計賽事上屢屢獲獎的范石鐘一樣,1992年出生的黃山,身處成都,因在校期間創新設計機器人屢獲殊榮而譽滿江湖-

2013亞太大學生機器人大賽全國總決賽冠軍、最佳創意獎;

2014亞太大學生機器人大賽全國總決賽一等獎;

2015Robomasters全國大學生機器人大賽冠軍;

2016年“創青春”全國大學生創業大賽全國金獎;

2017年度美國Committeeof100百人會英才獎;

第二屆“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全國金獎;

首屆全國智能制造創業大賽二等獎;

……

工學博士黃山現在微信的個性簽名是:搞機器人的山大王。

越凡核心團隊

她和團隊自主研發的羽毛球機器人,曾有幸和李克強總理親密互動。在北京的這次“世界機器人大會”上,黃山團隊在展廳布置了一個羽毛球場,現場觀眾爭相排隊,體驗和羽毛球機器人打球的感覺。

黃山介紹,挑戰過羽毛球世界冠軍的這臺機器人,可以精準得出羽毛球的落點、回球力度、角度等關鍵數據,再快速地移動到落點并完成回球擊打動作,它的視覺捕捉探頭能覆蓋整個球場,任何角度來球幾乎都不會錯過。所以,人們要挑戰這臺羽毛球機器人并不容易。

黃山說:“研發會遇到很多的瓶頸跟困難,這個過程當中,其實大家都比較煎熬,因為研發的東西很多是未知的,大家其實都是在挑戰一個未知的東西。”

這群平均年齡20多歲的年輕人,對未來充滿信心,他們也一直在實現自我挑戰。

繼成功研制開發出羽毛球機器人,以及國內首批交付的銀行服務機器人之后,黃山創始成立并擔任CEO的專業全自主服務機器人方案提供商“越凡創新”公司,還在2018年3月推出了全球首發全自主移動零售終端——FANBOT小販機器人。重點聚焦泛零售領域,利用機器人高效率交互優勢,在復雜環境中主動尋找目標顧客,進行商品推廣及銷售,并實時托出商品,幫助客戶增加銷售收入、提升營銷效果。

通俗地說,它就像是影視片中那些在戲園子里游走兜售瓜子、香煙的小販,只不過,它是自動游走的機器人。

小販機器人

黃山介紹:“利用小販機器人,完成了品牌商、零售商業實體與消費者的高效互聯。消費者通過小販得到更為便捷快速與智能化的產品服務,零售商業實體通過機器人得到直接的銷量提升與門店推廣引流服務。甚至讓品牌商通過小販,將廣告營銷、產品體驗、消費者信息的搜集與反饋在同一個終端形成了高效率的閉環。”

去年,越凡還發布了新一代機器人導航系統——HDLESystem,顯著提升服務機器人的易用性及在高動態的環境中機器人運行穩定性。基于微內核架構的機器人交互系統FANOS,讓場景客戶的定制化功能擴展更便捷。此外,他們還升級了數十個自研標準化單元模塊,能靈活組合,完成超敏捷機器人的開發需求。截止2018年底,黃山的越凡創新公司已成功申請技術專利100余項。

2018年,FANBOT小販機器人交互轉化率達79.3%,已有80多家知名企業與黃山合作,簽單需求共計600余臺。未來行業典型客戶的直接需求預計超過2萬臺。

除了技術研發,黃山和她的團隊還在資本的路上疾奔。融資非常迅捷,短時間內,“越凡創新”已完成從天使輪到a輪3輪共幾千萬元人民幣的融資。

自古英雄出少年。在IT領域,尤其是新時代的人工智能領域,少年英雄更是層出不窮,并爆發出強大的創新創造活力。

和黃山一樣同是90后的徐持衡,是2013亞洲大學生超算競賽冠軍隊隊長,如今是人臉識別領域創業者、“商湯科技”聯合創始人。

在深圳的這名90后研發團隊領頭人說:“我喜歡創新的態度,一些新的事物,我愿意去試一試,看看是不是真能夠成功。即使不能成功,對我來說也是一種經驗的積累。”

徐持衡

徐持衡團隊成功開發了世界上第一個將識別準確率提升到超越人眼程度的人工智能視覺識別系統,在識別率上擊敗了谷歌、臉書。徐持衡團隊的人工智能實驗室,已經與麻省理工、斯坦福等大學一道,入選世界十大人工智能先鋒實驗室。

深圳一家公司在入口處安裝了徐持衡團隊開發的這套人臉識別系統,員工們快速出入大門,都能被精準識別出臉部信息并確認身份,響應速度達到毫秒級別。這套自動運行的系統還可以對人流和車流進行監控,一旦發現異常情況會自動預警,已經被國內外許多城市,用于治安和交通管理,既能快速識別運動中的車輛型號和車牌號碼,還能自動識別行人的性別和年齡,并依滯留時間對公共區域的人群進行區分。

人工智能視覺識別技術專家柳鋼介紹,全球有一個很權威的測試集,檢驗人工智能識別技術非受控環境下,對人臉的一個識別,在這樣的一個環境里面,人的眼睛只能達到97.53%,而商湯科技的技術人臉識別度達99.5%以上。“所以,商湯科技的這套系統遠遠超過人眼,而且是處于業內領先的水平。”

徐持衡認為他們90后這一代人,正趕上國家爆發青春活力的時候,他們是新時代的幸運兒,只要保持開放、包容、進取的心態,就能夠按自己的想法去實現理想和職業規劃:“中國現在的創業環境,我認為是非常好的。一方面是整個大的環境,包括政府都在鼓勵大家去做一些創業創新的事情。另一方面,其實現在的人才,大家的特長也是各有所長。你能夠在不同群體當中,找到自己真正的好的搭檔。”

同是深圳,僅僅10年前,給IT創業者的卻是別樣的感受。

吳燁彬告訴記者,十年前的深圳,盡管已然是世界最大的電子產品生產基地,但幾乎整個產業都是跟在歐美國家后面,緊盯著美國硅谷動向。

就像10年前尋找工業設計夢想的劉靖云來到東莞一樣,吳燁彬十年前來到深圳,當時一心想在深圳從事芯片的原創研發。

吳燁彬說:“因為那個時候,整個深圳的生態就是這樣。2012年之后,我自己就開始逐漸退出跟風的行列,然后想辦法突破去做自己的品牌、做自己的通路。”

也就是在這一年,吳燁彬創新夢想落地,他獨立研制出世界上最小的一款家用電腦:能插電視上使用的u盤式迷你主機,而且還一度被國際知名科技品牌跟隨,惠普、華碩等知名企業緊隨其后,也推出了類似產品。

現在,“全球首款口袋電腦發明人”已成吳燁彬身份的無形標簽:“我們首先要承認,任何一款產品,任何一個國家,它的技術開發都離不開借鑒與模仿。就像當年,韓國也是模仿美國、模仿日本的產品,中國也經歷過這樣的一個過程。包括我個人,也是這樣一個過程。”

《天才的時代》 作者AlexaClay告訴記者:“我不贊同任何人,對某種產品或創意的獨占。從模仿到通過創新,產生新產品,這個過程是很有意思的。”

好奇,是人類的天性,它推動我們在發現、探索和創造的路上一路前行。青年尤其具有強烈的好勝心和好奇心。那些改變我們生活、為我們增添更美好生活的發明創造,無不來源于年輕人好奇心的驅使。

無人機,中國智造和創新能力體現的另一個標本。今天,全球幾乎有九成的民用無人機,產自中國,而當下的年輕人,還在好奇心的驅動下,探索無人機改變世界的各種可能。

汪滔

在云南騰沖市云霧繚繞的高山峽谷間,經過5年的建設,長2470米、高280米龍江特大橋展現出它的雄姿,打通了連接東南亞的出境大通道,內地物流,能以最快的速度抵達中緬邊境。這座橋的峽谷跨徑世界第一、海拔高度亞洲第一。當470米的索塔完成后,需要架構橫貫峽谷的先導索,以鋪設空中施工便道。過去,該項工作只能依靠人力完成,進度既遲緩又極其危險。但是現在,這一最困難的高危工作完全由無人機順利承擔。

云南公路開發投資安全技術處劉德景處長說:“我們應該說是開創了先河,在世界上成功首次應用了這個無人飛行器牽引架設先導索。”

像風拂過田野,像鳥掠過水面的無人機,讓人們能輕松從空中俯瞰家園。然而,初創者希望它像鷹,飛到高空,鎖定獵物,精準攻擊。所以無人機誕生后,很長一段時間局限在軍事用途。直到中國年輕人在這個領域出現,才開創民用消費級無人機時代,讓人人擁有無人機成為可能。

普華永道經濟專家朱利安·史密安說:“在無人機消費者市場,一家中國企業已經占有70%份額。中國正在引領世界市場。”

這家無人機創業企業就是大疆公司。在民用消費無人機市場,中國的產能占到全球市場的九成,其中超過七成來自深圳。 (占全世界私人用無人機的70%,收益67億人民幣,企業價值680億人民幣。) 而深圳無人機產業的發端,源自十多年前,大疆創始人汪滔的好奇心,那時他還是大學生。

2005年,25歲的汪滔在香港科技大學就讀,他和同學一起在學校宿舍研究遙控直升機的飛控系統。幾年后,全球第一款內置gps模塊一體化無人機誕生。,這款傻瓜型無人機,學一小時操作手冊,就能輕松操控它飛起來。

賈寧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教授賈寧說:“當時的消費級無人機,更多的是局限在高端的玩家,或者是比較專業的玩家,局限了它的普適性。所以是一個很小眾的市場。作為一個用戶來講,其實你通過一個傻瓜型的操作,就可以來操作這個無人機,那我想,這就是一種產品創新。”

在東莞一個研發園區內的一場機器人產業國際交流會上,香港科技大學李澤湘教授曾為中韓60多名大學生的發言進行點評。大疆公司創始人汪滔,就出自李澤湘教授實驗室。

汪滔和他的導師香港科技大學李澤湘教授

2006年,汪滔研究生畢業離開香港,在深圳一棟居民樓的車庫里開始創業。在汪滔研發陷入資金困境時,李澤湘還曾雪中送炭,想方設法為汪滔籌措到200萬元資金。

人們很快發現,中國制造的這種小型消費級無人機,不僅可以拍照,還可以利用它去做許多對人來說困難的工作。

美國、法國、加拿大等國紛紛投身到研發和制造民用無人機的競爭中,上演了一場沒有硝煙的“無人機戰爭”。

今天,深圳被贊譽為世界無人機之都。全世界性能最佳的競技無人機和配件,幾乎都會率先出現在深圳。

深圳華強北是世界最大的電子器件集散中心之一,也是全球最大的無人機市場。目前1.5平方公里,有43000多個商戶,大部分前面是小的柜臺,后面都是工廠。其市場體量由此可見一斑。

據分析,在深圳,任何一款新的電子產品,包括各種無人機,從模型開發到產品生產,整個開發流程只需要一兩個月時間,甚至更快。而同樣的流程,在美國硅谷,耗時至少要增加一倍。

深圳華強北創客亨德里克·華納認為,美國、歐洲有許多富有創意的人,創意策劃的能力很強,但是如何實現他們的想法卻受到一定條件的制約,對市場的反應往往也會慢一拍半拍。“他們一般對制造方面的知識是不足的,歐美那里的制造能力也較弱,按我個人的想法,目前,其他地方在產品開發的配套上,遠遠比不上深圳。我認為到現在為止,深圳是生產產品模型,開發產品的最佳地點。”

深圳華強北國際創客中心總經理李諾夫分析說,大疆公司的成功不是偶然,因為深圳正好給它提供了強大的產業支撐,配套齊全、生產周期快。大疆這樣的創業公司,就像棵樹苗,長得快,因為它被種在了豐厚的土壤。

憑借超前、超強的研發能力,中國價廉物美的無人機將競爭者遠遠拋于身后。以云臺為例,無人機飛行中會發生抖動,而且運動軌跡也極為快速、復雜,要確保在運動中拍攝出平穩畫面,搭載攝像機的穩定控件云臺是關鍵。而配置了原創云臺的中國無人機,甚至獲得了好萊塢專業電影導演們的青睞。

《亞洲科技》 責任編輯史蒂芬·米爾德沃說:“許多企業投入到這場無人機戰爭,戰爭輸贏的關鍵,不僅僅在于硬件技術,或者說機器制造,更關鍵在于控制無人機性能的軟件上的較量。因為無人機和智能手機一樣是智能型的產品,剛上演不久的這場戰爭很快就似乎落下帷幕。”

2016年,美國最大的無人機制造企業宣布,不再制造無人機,徹底退出這個市場。

直到今天,李澤湘仍不認為他當初為汪滔籌措資金純粹是出于投資:“我覺得他有很好的想法,他想做點不一樣的事情。我只是幫助他,來完成他的這個夢想。”

幾十年來,創造了無數“中國奇跡”的深圳,今天依然是年輕人追尋夢想和未來的希望之城。

用無人機巡視輸油管、輸電線等管網線路等等,這種創新技術應用的科技力量,對不少行業直接帶來巨大影響,現代農業就是其中之一,從華北大平原到新疆塔克拉瑪干沙漠的北端,到處都有無人機活躍工作的身影。

無人機可以按照厘米級的精度,提供無論是除草、殺蟲還是施肥等服務,只要一部手機,農民們就可以一鍵呼叫無人機,顯著提高了農業植保作業效率,一名無人機飛手可以同時操作3架無人機,1天的噴藥作業量能達到1800畝,相當于60個農民的工作量。

僅“極飛”這樣為農業提供無人機服務的組織,在過往的兩三年里,就有六七百個年輕的“極飛”隊員服務農村、服務農業。極飛負責人說“我們能吸引年輕人回到農村來,有一個原因就是科技的魅力。如果說,讓他們背個噴霧器回去,我估計他們也不干。我相信未來的三五年,中國的農村,會有大量的無人機到農村去幫助他們解決問題,他們會習以為常。”

極飛無人機

無人機,可以說是新時代中國年輕人在高新科技領域創新應用的一個典范。而未來,我們絕不僅僅只有無人機,因為年輕的力量,值得我們更大的期待。

今天,深圳已經成為世界公認的創客之都。世界知識產權組織早在2016年就發布報告認為,深圳的創新能力和活躍程度已經正式超越硅谷。其列舉數據稱:每1000個深圳人中有17個研發和技術人員,專業的工業設計師和相關從業者的人數已經超過15萬人。

也就是說,深圳早已經是年輕人主導的創意之城、創新之城和奮斗之城。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教授賈寧說:“這幾年,我們看到國內有很多成功的創業企業,最早的一批老員工,其實,年齡都非常的年輕,跟他們的上一代是有很大差別。他們的眼界是非常開闊的。”

和深圳一樣,北京中關村,更是創新、創業之城中的年輕人創業大本營。

1987年出生的覃政,是“蟻視科技”創始人。早在2017年他就已經被推為中國30歲30人創業領袖 (胡潤研究院) 之一。覃政和他的團隊,是中國最早投身VR虛擬現實產品研發的團隊之一。

覃政

覃政原本是研究航天技術的博士生,2012年,他用業余時間研究光學鏡片并拿下相關專利,因此涉足虛擬現實技術。2014年,覃政毅然選擇退學,全力投身虛擬現實領域創業。

覃政說,因當時決定要創業的時候,中國在這個領域才剛剛起步,不確定性非常大。加上之前又是在研究院里面工作,未來發展路徑非常穩定,而且博士畢業后,能分到很好的工作,也會有很好的發展,因此,在相當長一段時間里面,他承受著不小的誤解。但他認為:“當越來越多的人不理解我,我就更加堅信,這個東西非常新,非常超前,一定要堅持把它做下去。”

覃政后來在一家美國網站發起眾籌,40天內募集到26萬美元,他順利制造出了第一代原型機。2個月之后,他憑借原型機,拿下了高達千萬美元的a輪融資。一年后,b輪融資達到了人民幣3億元。

覃政預判,到2021年,中國會成為全球最大的虛擬現實技術和設備市場。市場前景不小,競爭也日趨激烈,保持技術上的不斷創新,是覃政得以生存秘訣。

在這個公司的墻上,有一個“蟻小博大”的凸出字體的標語。覃政有一項最核心的科技,就是利用昆蟲的視覺,進行的虛擬現實技術和設備研發,比如,他們的一款復眼透鏡,就是利用昆蟲的復眼原理,能夠讓用戶看到更大的視角。同時,虛擬現實設備的厚度和重量也會進一步降低。這將是有機會改變未來行業的一項技術。

虛擬游戲場景

虛擬現實技術,被公認為第4次產業革命的核心技術之一。在這個領域的起步時間,我們曾經至少落后了十多年。但現在,依靠制造業優勢、人才優勢、中國的VR產業正在快速發展。

覃政判斷,中國虛擬現實行業的發展程度遠遠超過海外,也超乎大家想象。“中國整個虛擬現實行業的熱度,也是非常強烈的,這一塊還是一個完全不可忽視的創新的力量,在全球的科技行業里。”

用虛擬現實技術設備,人們能身臨其境地輕松獲得駕駛、爬雪山、玩情景游戲甚至上天、入海等極限運動的虛擬體驗。

虛擬現實技術已滲透到設計、醫學、商業銷售甚至旅游領域等各個行業。足不出戶,人們就可以通過虛擬現實視頻,先對旅行目的地有一番全方位感受。

科技使我們的生活快速改變,中國自身也在快速轉變,在許多科技領域,我們早已經不再是跟風者,而成了潮流引領者。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中國創業研究中心,對近年來中國持續興起創業浪潮進行過分析:2015年新成立的創業公司就達到84萬多家,2016年這個數字又增加了26%,新公司數量超過了106萬家;全部創業人群中,年輕人所占比例超過40%,達到41.6%;科技型產業者的群體正在不斷壯大,并得到了從政府到大企業、機構和投資各方的系統性支持;政府的扶持政策以成立科技園區的方式落地,早在2013年,遍布全國各省市的大學科技園就已超過百家,其中北京、上海占比數量遙遙領先。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教授賈寧認為,高校創業園在中國整個創新和創業發展過程中,發揮出了非常大的歷史階段性作用。“比如說一些投資機構,把它們都聚集在一起,聚集到一個較小的物理空間當中,這些科技園會搭建一系列的平臺,對創新創業都非常有幫助。”

每年1月,世界最大規模的電子產品展會都會在美國拉斯維加斯如期開幕,早在2017年,“中國”就已經成為展會的關鍵詞,這一年,參加展會的中國企業已經有1300多家,占全部3800多家參展企業的三分之一。中國在人工智能、無人機、3D打印、新能源等諸多科技領域,無不展現出蓬勃的創新實力。

國務院2017年頒布實施的 《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 明確指出,人工智能的迅速發展將深刻改變人類社會生活、改變世界。我國要為搶抓人工智能發展的重大戰略機遇,構筑人工智能發展的先發優勢,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世界科技強國,到2020年人工智能總體技術和應用與世界先進水平同步,人工智能產業成為新的重要經濟增長點,人工智能技術應用成為改善民生的新途徑。

事實上,時至今日,中國已逐漸成為世界的創新中心,而年輕的創業者們正是推動核心技術發展的中堅力量,擁有想象力和行動力的年輕人,全力向前奔跑。青春中國,因為他們,而充滿無限可能。

新能源開發:創造綠色生活

大同——光伏電站

30多歲的董國飛是大同藍嶺光伏電站站長、工程師,例行的工作是每日巡檢。他的父親則是當地煤礦的一名煤炭工人,過去例行的工作是每天挖煤。

有兩千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大同,另一個稱號叫“煤都”。大同出產世界上最好的一種煤。十多年前,中國每年將近十分之一的煤產量來自大同。長期開采的結果之一,便是大同將近十分之一的土地面積、上千平方公里的范圍,地下已被掏空,已不再適合人居住。如今,這些大范圍的采煤塌陷區,正在興起全新的能源產業——光伏發電。董國飛工作的大同藍嶺光伏電站,便是大同蓬勃興起的光伏發電站中的一個,占地面積5017畝,由大約35萬塊光伏電池組件組成。放眼望去,目力所及幾乎都是藍嶺光伏電站的范圍,都是光伏板。

董國飛說,腳下的整個山頭,地下大約500米到800米,甚至更深的地方,都是空洞,那里的煤層都采完了。地上既不能住居民,也無法辦傳統工業。

從地下到地表,從煤炭到光伏,父子倆工作場景不同,但本質卻相同,都是為提供能源服務,只不過,一個是帶污染的傳統能源,一個是清潔的新能源。

活力四射的中國,發展離不開源源不斷的動力——能源。光伏發電,成為新能源的主力之一,成為人們常見的存在。把太陽能轉化為電能的光伏面板,不僅僅被大面積架設在煤礦塌陷區的地表,還被大面積安放到了新疆塔克拉瑪干廣袤的沙漠,在浙江縉云的大面積田地里、在江蘇的萬畝魚塘等等地方,都能看到光伏發電的身影,甚至直接用來建造住房。

天合光能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馮志強介紹,無論是技術研發還是產業化,這兩個領域中國都已經引領世界,中國光伏行業的發展是真正的綠色建設,中國太陽能發電量,已經占全球的1/4。

日本鈴鹿國際賽車場,在過去三年里的全球最大的太陽能汽車比賽中,大阪產業大學隊的太陽能賽車,三次奪得大賽的冠軍。強勁動力是賽車奪冠的關鍵。冠軍賽車上安裝的,正是產自中國的世界上能量轉換效率最高的光伏面板,這就冠軍車隊速度領先的一個秘密。

在天合光能世界公認的最高水準的一個實驗室里,實驗人員正在對光伏面板進行50公斤重量打擊試驗。這種光伏面板在鐵球的猛烈擊打下完好無損。為確保光伏面板能適應最極端的氣候和環境,每一款新產品在面市前,都必須通過30多項指標的嚴格檢測。

有35年以上光伏領域研發經驗的皮埃爾博士,5年前加盟天合光能這個實驗室,研發人員平均年齡只有28歲,他對中國光伏產業年輕的科技力量印象極其深刻。

作為天合光能的首席科學家,皮埃爾·韋爾林登認為,世界上80%的光伏面板產于中國,而這80%的光伏面板中,大部分產自常州、無錫、蘇州、上海和南京,因此,他把中國的長三角地區稱作世界的“太陽能谷”:“中國在新能源產業領域已經創造出奇跡,這個對我來說特別重要。長三角這些地方就像美國加州的硅谷一樣,那里是半導體行業的發源地,而這里就是太陽能光伏行業最活躍的地方。”

在新能源產業領域,中國創造的奇跡,除光伏產業外,風電產業成效同樣令人贊嘆。風電在中國的發展速度,1年前,平均每小時就有兩座風機在國內安裝到位,累計裝機量是世界排名第二的美國的兩倍。

浮式結構海上風電機組

江蘇濱海市有省內規模最大的風力發電廠,風場混排著不同的風力發電機,從風電設備到電力能源管理系統均是清一色的中國制造。

由國內某公司自主研發的2.2風電機型,風輪直徑121米,風機高度是120米、風機塔筒高達120米、葉片最長達到59.5米。如何確保每臺風力發電機 (風機) 正常運轉,看似任務艱巨,其實完成它并不難,不需要工程師每天登上風機作近距離檢查。看上去似乎像普通風機,實際上卻是一種智能風機,真正監控運行它們的,是遠在幾百公里外能源管理系統的大數據中心。

遠景能源創始人、70后張雷,有早年在“霧都”倫敦留學經歷,讓他決心投身新能源產業進行創業。張雷稱,北美最大的電力公司,包括杜克能源,也在用他們的這個風電能源管理系統。

我國東南地區,既對能源需求最為強勁,又因為風力不足,很難利用傳統風機進行風力發電,為解決這個矛盾,張雷和團隊專門研發出一種低風速風力發電機,有了這種低風速風機,讓我國廣闊的平原、丘陵地區有了風力發電的機會。

張雷介紹,低風速對風機性能要求非常高,以前這個市場里,中國制造的產品占有率為零,自從他們推出低風速風機產品后,因性價比高,他們的低風速風機很快便在市場上占絕對優勢。目前,這種低風速風機,早已經為全球貢獻超過200億度的清潔能源。

與此同時,張雷和團隊依托中國自主研發、世界頂尖排名的超級計算機“太湖之光”管理著全球將近20%的新能源資產。風電領域的這股中堅創新力量,其創新技術團隊的平均年齡也只有28歲,成績卻早已在這個領域名列前茅。張雷說:“我們更關注的,是能夠給這個行業帶來什么變化,能夠引領什么樣的發展。”

像光伏產業一樣,高速發展的中國風電產業,同樣張開雙臂,吸引和擁抱著全球頂尖專業人才和年輕專業人員。

除了能源的生產極其重要之外,能源的輸送管道建設和管理、維護同樣重要。無論是水電還是風能、光伏這樣的新能源,可供便捷開發的地區都相對偏遠,如何用最為經濟的方式將這些能源輸送到需求旺盛的地區,是個不小的難題。

特高壓就是電流的“高速公路”,目前只有中國全面掌握并開始大規模工程應用這項技術,一條1150千伏的特高壓線路,就可以代替5到6條500千伏的普通高壓線路。貫通中國大陸的特高壓電路網,這些能量通道,還承擔著一項特別的任務,即有效減輕能源消耗對環境的污染。

酒泉——湖南特高壓線

據酒泉——湖南特高壓線湘1標段負責人胡臻介紹,從酒泉到湖南的這條特高壓輸送線,距離長達2386公里,每年可送電400億千瓦時,可以減少燃煤運輸1800萬噸,是目前世界上電壓等級最高、送電距離最長、輸送容量最大的特高壓直流輸電線路之一。從酒泉輸電過來的電力,采用的都是太陽能和風能等新能源交叉發電,僅這一條線路輸送的新能源電量,幾乎能保證湖南目前50%以上的用電量。對湖南大氣污染預防起到極大作用。中國從2

編輯:楊文博

已經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