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0-29 1:46:19
新中國成立70年來,農村變化天翻地覆,農業、農村、農民面貌發生了歷史性巨變。黨中央從土改到實行農業合作化,從建立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到推進農村承包地“三權”分置,從打好脫貧攻堅戰到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一系列“三農”改革建設的創舉,推動了農村體制機制不斷創新,促進了農業和農村二三產業生產力解放發展,譜寫了農村改革發展的壯麗篇章。
1949年我國糧食產量2264億斤,人均糧食產量僅有209公斤,人們的溫飽需求難以滿足。改革開放后,農業生產要素大幅提升,糧食產量快速增長,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不斷提升,糧食安全底線扎實鞏固。
我國農業也實現了由單一以種植業為主的傳統農業向農林牧漁業全面發展的現代農業轉變。質量興農、綠色興農戰略深入推進,農業綠色化、優質化、特色化、品牌化水平不斷提高。農業新模式快速發展,跨界配置農業和現代產業要素,設施農業、觀光休閑農業、農產品電商等新模式快速發展。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移動互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向農業農村領域快速延伸,農產品電商方興未艾,2018年農產品網絡銷售額高達3000億元。
農業生產不斷邁上新臺階,農業生產結構不斷優化,生產效率明顯提高的同時,鄉村基礎設施、生產生活環境條件也在顯著改善。“靠天吃飯”的局面正在逐步改變;農業機械化程度明顯提高;水電路網建設提速;農村人居環境明顯改善。另外,鄉村公共服務也在全面提升。鄉村教育快速發展;醫療服務體系不斷完善,農村居民健康水平大幅提高;養老服務體系加快形成,農村“養老難”問題逐步緩解;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加強,鄉村文化繁榮興旺。農村居民收入也在保持了較快增長,生活水平質量不斷提高。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把扶貧開發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精準扶貧、精準脫貧、鄉村振興作為基本方略,開創了農村發展的新局面。
但是,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在鄉村較為突出,做好“三農”工作直接關系到經濟社會發展的全局,直接關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直接關系到“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實現,意義十分重大。
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打贏脫貧攻堅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線任務,黨中央聚力精準施策,決戰決勝脫貧攻堅,主攻深度貧困地區,著力解決突出問題,鞏固擴大脫貧攻堅成果;扎實推進鄉村建設,加快補齊農村人居環境和公共服務短板;發展壯大鄉村產業,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完善鄉村治理機制,保持農村社會和諧穩定,不斷提高廣大農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手中有糧,心中不慌。對于一個有著近14億人口的大國來說,糧食安全是大事。隨著消費升級,人們的需求已從吃得飽轉向吃得好、吃得健康。黨中央圍繞“鞏固、增強、提升、暢通”把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往深里做、往細里做,以土地制度改革為牽引推進農村改革,通過改革釋放發展活力,為鄉村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增添了動力。
沒有農業農村的現代化,就沒有國家的現代化。沒有鄉村的振興,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新中國成立70周年,黨中央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持續加大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力度,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全面深化農村改革,穩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精準扶貧成效舉世矚目,億萬農民有更多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農業農村發展取得了歷史性成就、發生了歷史性變革,為黨和國家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提供了重要支撐,譜寫了新時代鄉村全面振興的新篇章。
來源:中國周刊網
聲明:
1、中國周刊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編輯:楊文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