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28 13:58:33 來源:中國青年網
松風東里社工團隊亮相
說起社區工作者,很多人還停留在過去“居委會大媽”的認識上,工作內容無非是些婆婆媽媽的事。如果你也持這種觀念,那就OUT了。如今,一大批具有高學歷的年輕人充實到社區干部隊伍中,他們擁有不同領域的專業知識,有的曾經是校學生會和社團組織的骨干,帶著他們特有的沖勁兒和干勁兒,給新時期的社區管理帶來了青春、熱情和活力。
東新街道松風東里社區就有這樣一個群體,這個9人的社區居委會管理團隊,平均年齡不足32歲,其中7人本科以上學歷,其中不乏985、211大學畢業生,大家充分發揮各自專長,用熱情、活力與毅力,贏得了居民的認可與肯定。
松風東里社區有居民6500多人,老年人多、殘疾人多、低保困難戶多、外來人口多,由此帶來的一系列問題成為這個年輕團隊必須要面對的。雖然新班子剛剛組建不到兩個月,但是大家心往一處想、勁兒往一處使,有問題共同面對。針對“創文”“創衛”過程中出現的拆遷問題,大家按照網格化管理,主動出擊,分工協作,密切配合。有的做居民思想工作、有的沖在一線、有的做好后勤管理。
“90后”的張平,畢業于山東大學,今年作為河東區年輕干部到社區任職鍛煉的一員,來到松風東里社區擔任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從共青團的工作崗位走到社區,如何當好社區“當家人”、居民“勤務員”成為他的一門必修課。面對復雜的社區環境,如何帶動社工隊伍、激發干事活力是擺在張平面前的一道難題。一方面,他從團隊內部管理入手,與社工一同研究確定內部規章制度,共同培養良好的工作習慣和工作作風,確保基層黨建引領社區建設各項工作有序推進;另一方面,通過制定每周主題學習、定期經驗分享、工作復盤思考等方式,構建學習型團隊,幫助每個成員在這個年輕團隊中收獲成長。
“我之前在團區委主要負責青年的工作,相對而言基層工作經驗較為匱乏,到社區任職是黨組織對我的考驗。”但是到社區任職鍛煉以來,張平很快感受到了落差。“到社區前,我想過社工的工作可能會有些細碎,但只有到了社區的工作崗位上才會意識到工作到底有多繁瑣。”張平說,無論是居民的家長里短、煤水電氣,還是社區里的污水跑冒、垃圾堆物,各種雞毛蒜皮的事兒居民都會找居委會來反映訴求。每次面對這種問題時,張平都會主動向老社工請教,學著如何心態平和地對待居民訴求。“我們的好多知識都來自教材,所以一旦發生鄰里糾紛,需要處理時,還需要老社工的傳幫帶。幸好,我們社區有經驗豐富的老社工及時傳授經驗做法。”經過幾個月的磨合,張平慢慢調整心態,“因為工作需要接觸形形色色、需求多樣的居民,但這幾個月來,我發現自己處理居民復雜需求的能力提高了不少,這份基層經驗對于個人成長發展是份寶貴的財富。”
對于社區“兩委換屆”后的變化,作為松風東里社區的“老人”,“85后”的李國萍相對更有發言權。南開大學畢業后,就來到松風東里社區,如今,在居委會已經工作了八年。“‘兩委換屆’后,給我最大的感觸就是我們的隊伍越來越年輕化、高學歷,整體的凝聚力、戰斗力顯著增強,面對居民越來越多樣化的訴求,大家處理事情的方式也更新、更實,組織活動也更有創意。像我們建立了各種微信群,居民有什么需求都可以第一時間與我們聯系,工作開展起來更加得心應手。”李國萍說道。
松風東里社區這個年輕隊伍里既有從事社區工作時間較長、經驗豐富的社工,也有充滿熱情、積極進取的社工。除了“75后”張楠以及“90后”段金鑫,團隊的陳媛、李純、李如虎、孫靜、米丹、高璐都是“85后”,大家畢業于師大、外院、理工等各院校,在社區分管負責不同的工作。雖然面對很多棘手的問題仍然感覺生疏,但是大家用耐心、熱心、愛心面對社區工作,在工作中不斷摸索進步。大到扶貧濟困、就業援助,小到鄰里糾紛、天雨屋漏等,大家發現,專業知識固然能派上用場,學習老社工的經驗卻更重要。剛歇完產假踏上工作崗位的孫靜告訴記者,身邊人對社工還是有很多誤解,然而,多年的社區工作并沒有磨滅她對社區的熱情,反而更加明確了自己的理念和定位。“可能我就是那種特別執著的人吧,我想堅持把社工做下去。”從她的言談中,不難聽出樂在其中。
社區居民對于這個年輕團隊贊譽有加,他們的到來為社區工作的開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想法,為社區工作問題的解決提供了新途徑,為社區的發展注入了新鮮的力量。“現在的社區不僅僅憑借著一副熱心腸就能夠管理好的,社區‘當家人’更需要有知識,高水平,相信在這個年輕團隊的帶領下,我們社區會越來越好。”社區居民說道。記者 彭娜
編輯: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