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4-25 15:42:40 來源:中國周刊 作者:夏華鎖
4月24日下午,由科技部(國家外專局)、深圳市人民政府主辦的第十九屆中國國際人才交流大會?深圳論壇在深圳會展中心5號館隆重舉行。科學技術部外國專家服務司司長王俊明,科學技術部中國國際人才交流中心副主任夏兵,深圳市光明區委副書記、區長、區政府黨組書記蔡穎,深圳市科創委副主任鄧曉俊,國藥集團總工程師、首席科學家,中國生物董事長楊曉明、中國政府友誼獎獲得者、德國工程院院士、青島國際院士港產業發展顧問?mer Sahin Ganiyusufoglu(葛興福),德國萊茵TüV集團大中華區高級副總裁 Dr. Thorsten Keiter(陶思騰)等領導嘉賓、國內外專家學者出席論壇,共同尋求新形勢下科技創新發展的“中國機遇”。
本屆深圳論壇以“人才匯聚十四五 共建科技共同體”為主題,邀集眾多嘉賓薈萃一堂,圍繞“國際科技創新與合作”“國際人才交流與合作”等內容,從中醫藥防疫應用、產學并舉驅動創新發展以及中德合作開啟智能制造升級等不同角度,探尋科技創新與人才交流的發展路徑和嶄新機遇。
科技創新助力健康中國
健康產業是健康中國建設的五大戰略任務之一。
來自國藥集團總工程師、首席科學家、中國生物董事長、國家聯合疫苗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楊曉明,以及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務院政府津貼獲得者、現任湖北中醫藥大學校長、兼任湖北中醫藥大學疫病研究所所長呂文亮,圍繞“科技·護航生命健康”主題,聚焦疫情防控,闡述行業發展現狀與前景。
楊曉明表示,“十四五”規劃指出,要堅持創新驅動發展,立足醫學科技自立自強,集中力量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加快解決一批藥品、醫療器械、醫用設備、疫苗等領域的“卡脖子”問題,推動我國健康科技創新整體實力大幅提升,助力健康中國建設。他說,我國疫苗的發展經歷了漫長的過程,完成了從“跟跑”到“并跑”再到“領跑”的飛躍。目前,中國疫苗制造產業化水準不亞于歐美,甚至在很多地方領先于他們,特別是規?;a方面。他表示,在疫苗創新中,企業要擔當重任。疫苗技術除了要突破之外,還需要產學研的協調發展。同時,技術和品種的創新必須互補,我國生物醫藥產業面臨挑戰的同時,也迎來發展機遇。
呂文亮是中醫溫?。ǜ腥静。╊I域的知名專家。他認為,在疫情防控中,中醫藥防治功不可沒。中醫在抗疫歷史中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也形成了完整的理論體系,同時,中西醫結合是中國疫情防控的一大特點,也是中醫藥傳承精華、守正創新的生動實踐,中醫藥抗疫深刻闡釋了我國的文化自信,我們要守住它、發展它。
創新驅動灣區未來
當前,粵港澳大灣區已經成為了中國經濟發展的橋頭堡,是中國行多體制融合創新的試驗田和新的經濟增長極。作為創新前沿的深圳,同時也是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城市之一,將不斷出臺創新政策,打造創新平臺,不斷集聚創新要素,加快發展創新企業。
在論壇議題二中,深圳市光明區委副書記、區長、區政府黨組書記蔡穎和深圳招商啟航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王金晶從深圳的創新要素入手,圍繞“創新·驅動大灣區”主題開展演講。
蔡穎以“打造一流科學城 產學并舉促創新”為題發表演講。她表示,光明科學城堅持科學與產業深度融合,加快打造以源頭創新為引領、成果轉化為特色、“科產創”深度融合的新型科研經濟增長極,打造未來產業核心競爭力。她強調,光明科學城著眼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加快建設世界級原始創新高地;堅持科學與產業深度融合,加快打造以源頭創新為引領、成果轉化為特色、“科產創”深度融合的新型科研經濟增長極,打造未來產業核心競爭力。
王金晶擁有超過十年分析師經驗,曾擔任招商局金融集團銀行業首席分析師。她在會上以“活力大灣區,提升資本聚集效應”為題作演講。她認為粵港澳大灣區具備完整的現代供應鏈,并遠遠高于全國水平。在大灣區投資市場中,深圳領先于其他城市占據60%。為什么灣區有這么多創新企業蓬勃發展?她表示這離不開灣區的產業生態,在發展“產業+資本”模式時,應該思考如何去做聰明的資本,而不是做只有錢的資本。大灣區的活力將充分提升資本聚集效應,企業要將投資和產業相結合。
智能制造,中德合作前景廣闊
德國制造,享譽全球。自2014年中德建立全方位戰略伙伴關系以來,中國與德國兩國關系保持高位運行,中德合作領域越來越廣闊和深入。本次論壇,來自德國的多位學者就“德國智造”和“中國制造”牽手合作,提出非常中肯的建議。
在論壇議題三中,中國政府友誼獎獲得者、德國工程院院士、青島國際院士港產業發展顧問?mer Sahin Ganiyusufoglu(葛興福),德國萊茵TüV集團大中華區高級副總裁 Dr. Thorsten Keiter(陶思騰),機械工業儀器儀表綜合技術經濟研究所所長歐陽勁松,德國北威州國際商務署北京代表處首席代表封興良等嘉賓,圍繞“合作·智造未來”主題作分享,結合中德兩國科技、智能制造的發展合作現狀與前景,闡述中德技術的優勢互補和合作空間。
葛興福參與制定青島國際院士港及相關產業在高端精密機床及工業自動化等領域的發展規劃,為該領域的發展、提升提供支持等。他以“中國與德國-科技合作的夢幻組合”為題做分享,認為中德兩國有非常悠久的歷史和雄厚的實力,雙方應該在優勢領域開展合作,未來可以成為“黃金搭檔”。他說,中國的數字化平臺非常強大,數字化基因流淌在中國人的血液中。傳統工業是德國的強項,如機械、汽車、電氣、化學等等。他認為,中德兩國的合作,將為全人類的福祉做出貢獻。
歐陽勁松長期從事先進制造、智能制造、傳感器和儀器儀表等領域技術研究及標準化工作。他在演講中以“中德科技合作助推智能制造技術創新”為題。他表示,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基于國際科學技術的發展,特別是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大家都把智能制造、信息化和先進制造技術的融合作為各個國家的發展戰略,都很好地把握住了“兩化”融合的契機。
陶思騰演講的標題是“中德科技合作和人才交流的新時代”。他說,疫情爆發之后,中國采取了很多措施,比如機器人、虛擬現實、遠程系統、數字工具等實現經濟的復蘇和復工復產。同時,疫情后人才短缺,IT、數據技術、運營技術方面的人才都很緊缺,因此,如何以實現技術合作,以及現數字孿生,通過跟供應商的合作,做更多測試、培訓和認證。行業需求的多元化,要求我們重復使用人才和資源,才能成為更加具有競爭力和更加具有服務意識的企業。
封興良曾負責中國企業迄今為止在歐洲最大的實業投資--三一重工在德國北威州建廠事宜,擁有中國企業在歐洲投資的實際經驗,并熟知中德企業的經營模式。他在演講中以“優勢互補,新時期中德合作空間廣闊”為題作分享。他表示,中歐的關系是休戚相關的,只有共同合作,才能更好的發展。2020年貿易數據顯示,中國首次成為歐盟的全球第一大貿易伙伴。德國作為歐洲經濟的“扛旗手”、“火車頭”,無疑也將從經濟外交政策和發展戰略上進一步加強與中國的緊密合作。
今年是中國國際人才交流大會創辦第20年,大會將繼續加強科技創新合作和國際人才交流,打造和諧、穩定、開放、公平、互利、共贏的國際創新環境,推動構建平等合作、互利共贏的創新共同體,攜手共享科技進步和創新發展的“中國機遇”。作為中國國際人才交流大會的核心板塊之一,十多年來,深圳論壇始終以高規格、權威性、精品化而備受矚目。如今,深圳論壇已逐步發展為立足深圳、聯結粵港澳、服務全國、輻射全球的國際科技創新合作以及國際人才交流領域的“演講臺”、“發聲筒”和高端峰會新范式。
編輯: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