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23 9:51:19 來源:人民網
人民網哈爾濱5月22日電(楊雪楠)“綏化市耕地面積占黑龍江省的12%,糧食產量占全省的15%,作為農業(yè)大市,維護國家糧食安全是首要的政治責任。”全國人大代表、綏化市市長張子林在接受人民網黑龍江頻道采訪時表示,“年初以來,我們始終堅持疫情防控和農業(yè)生產‘兩手抓’,突出抓糧食生產。現在分析,今年的糧食產量將會有一個較大幅度的增長。主要采取了‘五靠’措施保糧增糧。”
一是靠政策激勵增加糧食產量。張子林表示,“中央連續(xù)17年出臺一號文件,都是含金量極高的支農惠農的政策措施,種糧補貼標準連年提高,農民種糧的積極性在政策的刺激下也隨之不斷提高。”張子林介紹,2020年綏化市落實糧食種植面積2741萬畝,比去年增加了48萬畝。其中高產玉米種植面積由去年的1392萬畝增加到今年的1562萬畝,凈增170萬畝;大豆由去年的719萬畝調整到今年的569萬畝,凈減150萬畝。“一增一減”可增加糧食產量12億斤,糧食總產將比去年增長5%以上。
二是靠科技應用增加糧食產量。近年來,綏化市不斷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成效比較顯著。在玉米生產上,重點推廣玉米大壟雙行栽培技術,可增加糧食產量1億斤。在水稻生產上,綏化市水田秋整地面積突破了85%,智能催芽和大棚毯式育秧覆蓋面積達95%以上,多項技術措施配套組合,畝增產100斤左右。在大豆生產上,突出抓良種育、繁、推這三個重點,大豆良種率達到100%。引進的民營科技企業(yè)北方大豆研究所審定的兩個品種,畝產都在500斤左右。
三是靠加大投入增加糧食產量。張子林表示,“農業(yè)生產的基本規(guī)律是投入與產出成正比。遵循這一規(guī)律,近年來我們重點加大了高標準農田建設、農機化建設和金融這三個方面的投入力度。目前,高標準農田建設面積已達1300萬畝,農機化水平達到了97.2%。2020年備春耕生產,綏化市總體投入資金109億元,比去年增加了近8億元。資金投入轉化為物化投入和科技投入,農業(yè)生產標準越來越高。”
四是靠深化改革增加糧食產量。小農戶分散經營,無法有效應用大科技、大農機,也無法與大加工、大市場對接。這是制約現代農業(yè)發(fā)展的一個瓶頸性問題。為了打破這一瓶頸,綏化市從深化農村改革入手,重點推進了土地托管經營服務、推行農事一體化服務兩項配套改革措施。隨著改革措施的深入推進,土地產出水平將會有一個更大幅度的提高。
五是靠市場牽動增加糧食產量。“我理解當好糧食安全的‘壓艙石’,還是應重點圍繞市場需求,抓好口糧、飼料糧和工業(yè)原料糧這‘三糧’生產。”張子林表示,“口糧主要是抓水稻生產。就綏化而言,重點是在提高產量的前提下,抓品種、品質、品牌建設。飼料糧方面,以生豬生產為例,今年省里給我們的出欄任務是570萬頭。這么多生豬需要消耗玉米近15億斤、大豆近6億斤。因此,從穩(wěn)產保供的政治責任出發(fā),我們也要突出抓玉米和大豆這兩大主糧生產。工業(yè)原料糧方面,玉米精深加工業(yè)已成為綏化市的主導產業(yè),隨著一大批玉米精深加工項目建成投產,綏化市玉米精深加工能力達到1000萬噸。玉米已經成為綏化工業(yè)的主要原料,這就需要我們既要研究提高單產,又要發(fā)展專用品種。”張子林介紹,2020年,綏化市高淀粉、高蛋白、高油等專用品種種植率已突破70%。
要穩(wěn)住農業(yè)這個基本盤,特別是要當好國家糧食安全的“壓艙石”,張子林認為,加強黨對農村工作的領導是根本法寶,落實好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的系列指示要求是根本遵循。
編輯:張馨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