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11 15:16:34
全國人大代表、牧原實業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總裁秦英林
本網訊(梅淑娥)全國兩會在北京隆重召開。全國人大代表、牧原實業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總裁秦英林3月10日接受了《中國周刊》的采訪,談了依靠創新驅動,提豬技術水平,推進養豬行業高質量發展的話題。
全國人大代表秦英林說,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明確提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今年參加全國兩會,認真聆聽《政府工作報告》,感受到我國高質量發展扎實推進,經濟總量穩步攀升,我深受鼓舞,倍感振奮。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生豬生產國和豬肉消費國,生豬產業發展對保障老百姓豬肉供應,端好“肉盤子”,保障糧食安全意義重大。然而,對標國際先進水平,我國養豬還存在一定的差距。隨著消費水平提升,老百姓不僅滿足有肉吃,還要豬肉更好吃。無論從消費者需求,行業持續發展,都需要養豬行業高質量發展。
養豬高質量發展,要堅持長期主義,向下扎根,從技術元點發力,尋求突破,依靠科技創新,市場端提供物美價廉的豬肉食品;供給端提升生產效率,提高資源轉化效率,堅持綠色發展,助推養豬行業高質量發展。
——生豬產業需要高質量發展,滿足人民更高品質豬肉的需要。
2023年全國出欄生豬7.27億頭,當前豬肉供應已經基本有保障。伴隨著中國經濟的不斷發展,人民群眾的消費水平也在不斷提升,老百姓不僅滿足有肉吃,還要更好吃。面對消費的升級,保障豬肉供應是養豬產業發展的基礎, “提供物美價廉的豬肉”,才是行業存在的價值。養豬產業需要高質量發展,全力以赴做更物美價廉的產品,用更多的科技手段,把豬養得更好,讓行業成本降下來,豬肉價格就降下來了;同時不斷提升品質標準,以滿足千家萬戶的消費需求。
——養豬從數量→質量階段,需要堅持高質量發展,實現養豬持續發展。
中國的養豬行業發展經歷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數量增長階段,養豬有高利潤,資本驅動集約化快速增長。第二階段:質量提升階段,養豬數量已經充足,養豬低利潤。要靠技術創新引領企業發展。第三階段:價值創造階段,行業成熟,技術水平趨同,養豬微利,要靠產業鏈精細管理。
當前養豬已經進入了質量提升階段。2019年,非洲豬瘟帶來生豬產能短缺,生豬價格突破歷史高位,養豬出現超額利潤,吸引了大量資本涌入。在資本巨大推力下生豬產能快速恢復。2021年末,全國生豬行業能繁母豬和生豬存欄已恢復至非洲豬瘟發生前的水平,生豬價格持續走低,行業整體進入“豬周期”低谷,豬價持續低迷。要想實現持續發展,必須向質進發,從原來的數量要效益變成向質量要效益,從原來的投資拉動變為靠創新驅動。
深挖每頭豬的生長潛力,我們發現每頭豬還有600元空間,行業有4000億空間,這是所有養豬人的機會,是我們努力的目標。牧原通過創新2023年挖潛了139元。牧原實踐感悟是:豬周期誰也回避不了,只有堅定不移做創新,把養豬效率提上去,成本降下來,就不怕豬周期,養豬才能持續發展。
——對標國際先進仍有差距,需要生豬產業高質量發展,實現養豬強國。
對標全球養豬水平最先進的國家丹麥,我國養豬水平,在產仔數、日增重、料比、成活率、產肉量、養殖成本等方面仍有一定差距。比如料比,當前國內生豬平均育肥料比3.0,如果實現丹麥2.52的料比(按照每年7億頭豬的產能計算),每年能節省4000萬噸飼料。按照畝產500公斤糧食計算,相當于節省8000萬畝土地。
秦英林代表說,差距就是機會,是養豬產業高質量發展發展的目標。他認為高質量發展需要長期主義,以創新為基。他以實踐為例子講了牧原養豬30年發展體會:養豬雖然很傳統,但技術很前沿,邁入新時代,創新無極限。養豬進入高質量發展,必須走新路,不能走老路,要變投資拉動為創新驅動,創新工藝,創新技術,創新裝備,創新產品,才能開啟更大的發展空間。
種豬育種方面:堅持自主育種,價值育種,創新了育種二元輪回雜交體系,做到肉豬價供應種豬,供種能力全球第一。擺脫對進口種豬的依賴,18年以來為行業提供150萬頭種豬,為國家生豬產能恢復,豬肉穩定供應貢獻了一份力量。
飼料營養方面:研發出低豆日糧。2023年,牧原飼料中豆粕用量降至5.7%。2021年開始向行業公開了低豆日糧配方技術,帶動全行業減豆。近年來在農業農村部的推動下,養豬豆粕用量逐步下降至13%。此外,牧原聯合西湖大學研究合成生物替代豆粕技術有重大突破,目前已產業化落地。這一創新未來將能帶動上百萬噸其他氨基酸的應用;最少能減少2000萬噸大豆消耗,節省1.5億畝大豆種植土地,能夠擺脫養豬對大豆的依賴,解放土地,對國家糧食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疾病凈化方面:牧原成立獸醫研究院致力于疫病凈化,10000余人獸醫團隊,近五年累計投入48億元,豬病檢測投入11億元,建立覆蓋與豬相關疾病的“天網工程”,支撐養豬效率提升。目前牧原平均日增重接近美國水平;標桿成績1137g,超過丹麥水平。
此外,牧原始終堅持綠色發展,實現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同步提升,養豬可持續。
節水:運用智能飼喂、智能噴淋等系統,實現用水精準控制。污水凈化回用技術,用水量較行業減少1/3;
節氣:創新智能環控系統,精準管理空氣供應量。每頭豬空氣用量是行業水平的1/3。
除臭:創新空氣過濾豬舍,臭氣處理達99.9%,滅菌率99%以上,養豬不擾民,和諧發展。
碳減排:無供熱豬舍,無燃煤燃氣,生產一公斤豬肉排放碳0.715公斤,是全球的1/3;是全國的1/4。
種養循環:一個養殖場就是一個生態循環經濟體。推行糞肥資源化利用,覆蓋農田452萬畝,減少化肥14.68萬噸,2023年助農增收352.27元/畝,合計增收14.82億元。相當于牧原每出欄一頭豬貢獻2元錢。
當前養豬主要面臨的挑戰疫病多,風險大,技術難度大,技術研發投入高,見效時間長,需要長期主義,投入精力、財力、人力持續不斷做創新。
為此,全國人大代表、牧原實業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總裁秦英林建議:
1、堅定不移加大技術創新。堅持長期主義,向下扎根,從技術元點出發,尋求突破,依靠創新驅動,提升養豬技術水平,助推養豬行業高質量發展。
2、堅定不移推進疫病凈化,加強生物安全體系建設,共建無疫區,打造高健康豬群,提高養豬生產效率,節約資源,生產高品質豬肉。
3、支持、推進合成生物技術研發和產業發展,推進豆粕減量替代,增強糧食安全保障。
4、堅持綠色發展。養殖場糞肥資源利用和高標準農田充分結合,打造高標準農田建設新模式。
5、建立產學研用一體化創新機制,推動科研機構和企業加強合作,以產業問題、企業需求為導向,將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為實際生產力,形成合力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
編輯: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