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老少欢杂交另类_va天堂_天天狠天天透天干天天怕处_果冻文化传媒www一欢迎您 - 免费国产一区

中國周刊

全國政協委員孫太利:研發國產治癌藥 開發綠色不干膠

2020-05-27 6:42:21

  記者/梅淑娥

  孫太利委員說:我國雖然是制造業大國,但不是制造強國。在原創新藥方面與國際發達國家相比,無論是研發投入能力還是產出方面,均有一定差距。中國女藥學家屠呦呦發明青蒿素,獲得了諾貝爾獎,挽救了全世界數百萬人的生命。發達國家發明了并上市的不少新藥中,源頭也是中藥內單一活性物質。如立普妥,銷售額曾達全球第一,每年100多億美元,研發原理即以中藥穿心蓮內酯為起點,經過多代結構優化而來。

 

  當前癌癥已經成為危害人們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不少中晚期癌癥患者由于缺乏有效的治療手段,存活期較短。例如由天津尚德藥緣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陳悅教授自主研發的ACT001,是從中藥山玉蘭根皮內提取小白菊內酯并優化而成的創新藥。該藥物能夠進入人體腦部,治療顱內惡性腫瘤和炎癥疾病。如世界醫學難題腦膠質瘤,該病患者經過該藥單藥治療,從僅有3個月生存期延長至今已超3年,且瘤體完全消失。

 

  該藥專利在中國及歐、美、澳國家獲得多方政策扶持。ACT001治療腦膠質瘤臨床二期試驗,在美國德州大學MD安德森癌癥中心開展,并獲得歐美罕見疾病特效藥的資格扶持。每年均可獲得臨床試驗資金補助,及上市后的7年市場獨享期。同時,該藥治療顱內炎癥用途,一并獲得中美聯合項目立項支持。該原創性新藥在美國等全球20多個國家獲得了專利授權。

 

  為讓該類有中國特色的原創新藥盡快走向世界,提高我國原創新藥的品牌和聲譽,加快研發與應用步伐,孫太利委員提出以下五點建議:

 

  1、強化頂層設計,將加快我國原創新藥產業發展列入十四五規劃。推動集中政府、產業界、醫療服務機構等各方面智慧和資源,推進醫藥創新結出理想果實。

 

  2、建議政府加大對原創新藥研發初期的資助力度,設立產業直投基金。我國醫藥產業的核心競爭力在于原創新藥的研發。新藥研發具有投入大、周期長、風險高等特點,被國際公認為是極具挑戰性的領域。直投基金主要用于新藥的前期研究、中期研究、臨床前研究、I、II、III期臨床試驗等階段。利于幫助企業早期臨床開發,解決研發資金不足的困難,促進企業降低投入,提高效率,規避風險。

 

  3、建議政府相關部門為原創新藥企業開辟科創板上市特殊審批通道,審核標準側重新藥專利水平、國內外科技領先水平、獲批上市后投入生產能力、廣大患者普惠度等,而非單純看銷售額度、估值是否達到科創板標準,及仿制藥、微創藥的臨床試驗等。

 

  4、建議引入藥檢、企業、專家等多方協助政府與時俱進完善原創新藥標準體系建設。原創新藥的根本是科技水平。盡快提升標準化生產流程,標準化質量監管等。

 

  5、建議政府輔助原創新藥企業構建新藥產業化平臺。組織引導研發企業與國家和省級創新平臺及知名高校和科研機構合作,推動產業鏈、創新鏈、人才鏈、資金鏈、政策鏈深度融合。鼓勵原創新藥企業積極爭取國家級重點實驗室等創新項目及更多專業化服務。

 

  孫太利委員說:隨著我國零售行業、食品包裝行業和物流行業快速發展,不干膠紙質標簽使用量逐年遞增,但其消耗能源大、廢棄物處理方式不環保等,不利于節能減排及資源的循環利用,開發綠色不干膠材料至關重要。

 

  全國政協委員孫太利認為,小標簽耗費大資源。經過認真的調研孫太利委員了解到,傳統標簽面材和底紙的使用量為1:1,無底紙不干膠標簽沒有底紙,能夠實現格拉辛底紙零費用、降低標簽面材費用約30%、約降低運輸倉儲成本40%、免除傳統標簽處理廢棄底紙費用、降低環境污染、節約大量資源等。

 

  為進一步擴大高標準無底紙標簽高效應用,加速實現不干膠標簽行業資源減量化,孫太利委員提出如下3點建議:

 

  1、強化頂層設計,將“節約一張紙,保護一片林”不干膠標簽行業資源減量化、環保無害化列入“十四五”規劃。建議政府對傳統不干膠標簽及上下游行業給予正確引導,對創新轉型能力不足企業設置入圍標準清單,清單內企業可設過渡期,三至五年內逐步取締不環保標簽使用。

 

  2、建議財政部門加大對不干膠標簽行業綠色發展專項資金支持力度,給予環保型創新產品研發與生產企業等更大力度的減稅降費優惠及設備更新補貼,如強化完善獨立的無底紙標簽系統、無底紙標簽技術創新、涂覆設備更新、撕裂線工藝提升等,促進更多優質創新成果盡快投入到實際應用中。

 

  3、建議加強對行業標準、企業標準的指導和監管。一是政府主要責任部門強化推廣執行無底紙不干膠標簽等環保型創新產品的質量要求和檢測規則,引導相關行業協會發揮作用,組織專業技術人員幫助指導企業按照標準不斷提高產品質量。二是以政府為主導,運用大數據、區塊鏈等高科技手段建立不干膠標簽行業監督管理平臺,對全產業鏈加強標準執行與監督的科技支撐,引領各相關企業加強技術標準和產品標準的提升,實現整體行業高質量創新發展。

 

  聲明:

  1、中國周刊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編輯:張馨潔

已經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