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23 21:32:52 來源:人民網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民革中央副主席張伯軍
主持人:各位網友大家好!這里是人民網2020年全國兩會特別訪談節目“高談客論”,今天我們邀請到的嘉賓是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民革中央副主席張伯軍。張主席您好。
張伯軍:您好,主持人,各位網友大家好。
主持人:請您介紹下今年全國兩會民革中央提案的有關情況。
張伯軍:今年,民革中央向全國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提交30件提案、6篇大會發言。提案主要圍繞國家中心工作,聚焦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難點問題和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的熱點問題,涵蓋了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等方面。
今年的提案工作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是展現參政議政重點調研成果。民革全黨不斷強化參政議政作為“一把手工程”的實施力度,做深做精重點調研課題,積極推動調研成果轉化。這次提交的“打造法治化營商環境,保護民營企業家權益”“加強未成年人從事商業活動權益保障”等提案,都來自于我們大量扎實的調研。
二是凸顯民革界別特色。社會和法制、“三農”、促進祖國和平統一是民革參政議政工作的重點領域。今年,民革中央重點就“完善我國應急管理法律體系”等提交4件涉法提案;針對“深度推進三產融合,筑牢鄉村振興基礎”“提升耕地質量,呵護耕地健康”等提交5件涉農提案;圍繞“加快臺資企業和生產性服務業融合發展”“推進海峽兩岸產業合作區建設”等提交4件涉臺提案。
三是關注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面對疫情帶來的新挑戰,民革中央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提出了“推動疫后經濟快速恢復發展”“倡導文明生活方式,培養健康公共衛生習慣”等6件提案。同時,圍繞中共十九大提出的重大戰略部署,提交“推進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建立‘后2020’時期穩定脫貧長效機制”等提案。
主持人:請您介紹下民革中央在參政議政工作方面的特點和亮點。
張伯軍:民革中央全面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中共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全會精神,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多黨合作的一系列重要論述為指導,堅定不移踐行新型政黨制度,認真落實“四新”“三好”要求,堅持“舉全黨之力抓參政議政”,認真謀劃,努力創新,真抓實干,參政議政工作形成了自己的特點:
一是堅持以發展作為參政議政的第一要務,堅持圍繞中心、服務大局,注重選擇中共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的重大問題、關乎經濟社會發展的難點問題、人民群眾反映突出的熱點問題,作為我們參政議政的工作方向。
二是堅持“舉全黨之力抓參政議政”方針。將參政議政作為“一把手工程”,堅持領導同志會商研定重大課題,率隊開展調研,充分調動各級組織和廣大黨員的積極性,已經成為民革中央調研工作的常態。
三是堅持將調查研究作為參政議政的必備環節,做到“先調研、后建言”,調研中重視深入性和廣泛性相結合,努力掌握全面情況、發現關鍵問題、提出可行建議。
四是堅持立足實際、發揮優勢,集中力量在民革優勢和特色領域深入開展調查研究,精心打造民革參政議政品牌,樹立民革更加鮮明、更有特色的參政黨形象。
五是堅持不斷加強參政議政工作機制建設,在認真研究參政議政工作規律的基礎上,不斷創新和改進工作模式和工作方法,創立民革中央經濟研究中心、中山議政會等,進一步加強上下聯動、橫向聯合、內外合作,為進一步做好參政議政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2019年,民革中央圍繞中共中央決策部署,聚焦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性、戰略性、前瞻性問題,選定26個課題開展調研考察55次,通過高層協商、書面建議、政協會議發言和集體提案、社情民意信息等多種形式提出建議。參政議政工作不斷拓寬新領域、呈現新亮點。一年來,我們向中共中央、國務院報送書面建議20篇,取得了較好的成果,下面我從中簡要介紹幾個:
建言優化民營企業營商環境。近年來,中共中央高度重視營商環境的改善和優化,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指出要營造穩定公平透明、可預期的營商環境,并強調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民革中央充分發揮在社會和法制領域的人才優勢,從法制視角切入,研究確定了“完善法治建設,優化營商環境”的調研主題和優化民營企業營商環境的調研重點。通過在多個地市的深入調研,民革中央從健全法律法規體系、加快法治政府建設、發揮司法職能作用等三個方面提出了相應的建議。這份調研報告在提交給中共中央、國務院后,得到中共中央主要領導同志的高度重視,一些建議已經在相關政策文件中得到體現。
助推中醫藥事業發展。中醫藥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瑰寶,在凝聚文化自信和傳播中華優秀文化的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民革中央聚焦“中醫藥保護、傳承與發展”問題,重點選擇中醫文化底蘊深厚、中醫藥基礎較好的13個省區開展系列調研,聽取近百位中醫藥一線從業者的意見建議,圍繞深入推進中醫藥事業傳承發展、深化中醫藥管理體制改革等問題,向中共中央、國務院領導同志相繼報送了一系列建議。其中大部分建議與中央深改委稍后通過的《關于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意見》中的有關內容高度契合。
助力“一帶一路”北向通道建設。“一帶一路”建設和區域經濟合作發展,一直是民革中央高度關注的重要課題。繼建言“一帶一路”西北發展戰略、“一帶一路”南向通道之后,2019年民革中央將視線移向東北地區。民革中央率吉林、黑龍江、遼寧、山西、內蒙古及大連市的民革組織開展聯合調研,在對“一帶一路”、東北振興、長吉圖沿邊開發開放三大戰略進行深入研究的基礎上,向中共中央提交相關建議,得到主要領導同志高度重視,推動了有關工作開展,為支持東北地區深化改革創新推動高質量發展貢獻了民革力量。
主持人: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打贏脫貧攻堅戰尤為重要。脫貧攻堅也是今年全國兩會的重要議題,請您介紹下民革中央助力脫貧攻堅的有關情況。
張伯軍:民革全黨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扶貧工作的重要論述,按照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策部署,不斷提高政治認識,增強使命擔當和行動自覺,有序開展脫貧攻堅民主監督和定點扶貧工作。
深入調研,聚焦重點,開展脫貧攻堅民主監督。民革中央堅持“寓監督于幫扶之中,寓幫扶于監督之中”的工作原則,搭建了“領導小組+工作小組+2個聯絡組+6個調研組”的“1126”工作架構,形成了每半年召開一次工作推進會,開展一輪專題調研,形成一份工作報告,進行一次交流反饋的“四個一”工作機制。我們把幫助貴州省解決當前脫貧攻堅面臨的重難點問題作為工作重點,圍繞堅持目標標準、提高脫貧質量、增強脫貧實效開展監督調研,聚焦“兩不愁三保障”中的突出問題和薄弱環節進行監督。民革中央全年共開展各類調研50次,實地走訪貴州省8個州市38個縣111個村,召開各類工作座談會67次,走訪農戶735戶,提出相關建議80余條。根據調研成果,我們從進一步加強東西部扶貧協作制度建設、有效破解“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建立健全穩定脫貧長效機制、扎實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工作等方面建言獻策,向中共中央統戰部和國務院扶貧辦提交兩份監督報告,并向中共貴州省委、省政府反饋。民革中央在監督報告中提出的問題已成為國務院扶貧辦年度脫貧攻堅督查巡查的重要依據之一。各省級組織認真做好本省脫貧攻堅民主監督工作,在28個對口地區,開展監督調研98次,提交監督調研報告63件。
強化責任擔當,全力以赴做好定點扶貧。民革中央不斷完善“全黨參與、重點結對貧困鄉鎮”的幫扶聯系機制,重點圍繞“扶志、扶智、扶產業”精準施策、精準發力。民革中央主要領導多次赴納雍開展調研,部署工作。北京、天津、上海、江蘇、浙江、山東、廣東等7個東部民革省級組織結對幫扶納雍縣7個貧困鄉,圍繞農村教育、醫療衛生、產業扶貧、鄉村規劃、干部人才培訓等重點,發揮智力優勢,加大工作投入,形成了全黨一盤棋,上下齊發力的幫扶工作格局。據統計,民革全黨2019年對納雍縣直接投入幫扶資金2142萬元,協助引進資金8959萬元,開展消費扶貧累計購買納雍農特產品122萬元,開展各類培訓活動48次、累計培訓2926人次,組織119名貧困家庭留守兒童分批到北京、上海、杭州等地參觀學習,助力納雍縣4.9萬人脫貧,55個貧困村出列,全縣貧困發生率下降至0.15%。此外,各省級組織在全國32個定點扶貧地區,共派出掛職干部26人,實施各類幫扶項目213個,助力10760人脫貧。
主持人:自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各民主黨派也第一時間行動起來,投身疫情防控,貢獻智慧和力量。請您介紹下疫情防控阻擊戰中,民革做了哪些工作?
張伯軍: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民革全黨迅速行動起來,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中共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把疫情防控工作作為當前最重要的工作來抓,主動擔當、積極作為,與全社會一道合力共筑防疫的鋼鐵長城。
民革中央多次印發通知,號召各級組織和廣大黨員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中共中央的決策部署上,自覺服從疫情防控大局,主動投身疫情防控斗爭。廣大黨員或義無反顧赴鄂支援,或堅守一線救死扶傷,或多方籌措防疫物資,或響應號召復工復產,以實際行動踐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參政黨的使命擔當。
民革緊緊圍繞科學防控疫情、應對疫情對經濟社會的影響等重大問題深入調研,積極建言獻策,為黨和政府決策提供參考。我們提出的發揮中醫藥獨特優勢、協同推進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促進疫后經濟社會發展等建議得到中共中央、國務院領導同志高度重視。疫情發生以來,民革收到黨員報送涉疫信息1500多篇,精心遴選,優中選優,截至4月30日,向全國政協報送175篇,向中共中央統戰部報送94篇。
民革中央發起成立的中山博愛基金會和民革中央企業家聯誼會第一時間組織捐款捐物,馳援湖北。截止目前,中山博愛基金會已接收疫情防控捐款2806萬元和總價值740萬元的口罩、防護服、藥品等防疫物資35萬件。民革中央通過中山博愛基金會開展了一系列的重大疫情防控捐贈活動,現已撥付捐款1915萬元、各類防疫物資(含采購)65萬件。據不完全統計,各地民革黨員企業家通過各種渠道累計捐款,捐贈各類物資、減免費用折合人民幣達5.6 億元。
主持人:近年來,為了適應兩岸合作交流的新形勢,民革在對臺工作思路方面有哪些新的探索?
張伯軍:民革是以推動祖國統一大業,促進兩岸關系和平發展作為重點工作的參政黨。近年來,民革在對臺工作方面不斷進行新探索,積極推動兩岸交流合作,促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
不斷拓展參政議政渠道。民革根據兩岸關系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在工作中貫徹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參政議政與對臺工作緊密配合的思路,致力推出高水平的參政議政成果。一是充分依托民革中央祖國和平統一促進委員會及下設的兩個中心——臺灣問題研究中心、涉臺國際問題研究中心以及專家學者人才智庫,不斷加強各項課題的研究。二是通過與有關科研院所合作,加大對涉臺基礎性課題的研究力度,從而深入了解臺灣社會各階層想法,準確研判臺灣民情。三是吸納臺灣同胞參與民革參政議政調研及政協提案起草工作,使他們能夠全方位、全過程參與和體驗大陸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運行,增強他們的政治榮譽感和主人翁意識,也能幫助我們了解基層一線的社情民意,提升調查研究的針對性和準確性。
不斷創新對臺交流方式。一是加強兩岸青年間的“體驗式交流”,將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貫穿交流活動始終,拓寬交流領域,深化兩岸同胞之間的認同。比如,我們舉辦的“臺灣高校杰出青年赴大陸參訪團”“臺灣青年暑期大陸實習活動”“兩岸共修抗戰史、兩岸青年同走抗戰路”等活動,讓臺灣同胞親身參與、實地體驗,從而客觀、公正、全面地認識大陸的發展建設。二是了解臺灣同胞的真實訴求,幫助臺灣同胞融入大陸社會。充分發揮民革對臺交流工作品牌多,覆蓋廣的優勢,努力為臺灣同胞排憂解難辦實事。同時,我們還通過“臺青之友沙龍”與在大陸創業、就業的臺灣青年開展聯誼、研討、考察等活動,搭建在陸臺青互幫互助、聯絡感情的平臺,深入細致做好幫扶工作。三是切實提升交流活動的工作實效。民革不斷探索由交流到融合再到認同的有效途徑。我們已舉辦6屆“兩岸新銳設計競賽·華燦獎”活動,重項目落地、重人才孵化和作品的市場轉化。由“華燦獎”活動孕育而生的孵化器——華燦工場2019年共為50余家臺灣企業提供孵化服務。“臺灣青年暑期大陸實習活動”迄今共組織428名優秀的臺灣青年學生到大陸企事業單位實習,部分學生實現了在大陸就業。民革中央牽頭成立“兩岸青年創新大聯盟”,通過網絡平臺及時向臺灣高校和青創團隊提供大陸市場各種資訊以及各地臺灣青創園區優惠政策等,為臺灣青年提供工作崗位信息。
編輯:張馨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