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28 15:46:32 作者:沈海濱 郝一蓓
椰雕球
海南省是中國的第二大島嶼,這里氣候炎熱,盛產椰子。椰子渾身是寶,新鮮的椰肉、椰水鮮甜可口、營養豐富;椰棕耐磨不怕潮,做成的椰墊、棕毯、掃帚、棕繩、棕刷等持久耐用;椰殼耐酸耐堿,經過精心加工可以制作成實用的或觀賞的椰雕手工藝品,風格古樸,造型自然優美,地方特色濃厚。古代,海南的官員常以椰雕進貢朝廷,所以,它又有“天南貢品”的雅號。自古以來,椰雕擁有較高的藝術觀賞價值,它凝聚著獨特的民間技藝,有美輪美奐的美術構圖,有刻畫手法的運用,給人以藝術美感,是一種極具特色的裝飾性藝術品。
這些集紀念性、民族性、地域性、藝術性和實用性于一身的椰雕手工藝品,成為海南省特有的旅游紀念品。前不久,筆者來到海南省采風,拜訪這里的椰雕文化也是筆者這次行程中的主要內容之一。椰雕藝人王昌興向筆者介紹了海南椰雕發展的歷史。
椰雕筆筒
椰雕工藝品
椰雕酒具
海南椰雕歷史悠久,早在的唐代時期就有人開始用椰子殼制作酒杯。海南椰雕的雛形可追溯到唐朝中期唐宣宗元年也就是公元847年,古籍《粵東筆記》中說到,一個叫李得裕的人被貶官后,居住在崖州也就是現在的海南省,他將椰殼鋸開制成瓢、勺、碗、杯,當作吃喝用具。唐代詩人陸龜蒙也有“酒滿椰杯消毒霧”的詩句,可見椰殼具有消毒避瘴的作用。這說的,用椰殼制成日用品大約已有1100年的歷史了。到了宋朝,工藝精致的椰碗、椰杯、椰壺已經流行在士大夫的宴席上。據《正德瓊臺志》中記載,宋朝詩人蘇東坡被貶官到儋耳也就是今天的海南省儋州市中和鎮,他曾拿椰子殼請當地藝人雕成帽子的形狀,取名“椰子冠”。大文豪蘇東坡是將海南椰雕推向上流社會的最大功臣,海南椰雕后來在明、清兩代之所以成為“天南貢品”,與蘇東坡的喜愛和推介有很大關系。
1955年,海南第一家椰雕工藝廠——海口市椰雕工藝廠成立。隨著市場需求的加大,椰雕產品開始進入了批量生產。同時,一些有椰雕手藝的藝人也開始創辦個體椰雕廠,生產的椰雕產品同樣供應市場。逐漸形成了以海口市椰雕工藝廠、文昌市工藝廠為主的一批生產椰雕工藝品的企業群體,椰雕工藝產業在海南地區蓬蓬勃勃地發展起來。
筆者來到海口市椰雕工藝廠的椰雕展廳,立刻被眼前琳瑯滿目的椰雕展品吸引住。各種造型的椰雕工藝品栩栩如生,有用椰子殼做成的茶具、酒具,上面雕有龍的形狀。特別是用帶有椰棕細絲的椰殼雕刻成的農家妹子頭像、椰林中猴子的形象,生動、活潑、可愛。還有用椰子殼制成的花瓶、茶葉罐、椰棕花籃等,由于嵌有貝殼、檀木、石膏、陶瓷和金屬錫、銀,使得這些工藝品光彩奪目,熠熠生輝。在椰雕展廳筆者見到了兩個大花瓶模型。王昌興說:“這兩個大花瓶模型是澳門回歸時的紀念品,叫‘椰雕嵌貝巨型花瓶’。”這對巨型椰雕嵌貝花瓶最大直徑為0.8米,每只重80公斤,瓶體與鏤空荷花底座高1.999米;數條“回”字形花邊橫向圍繞瓶身,瓶身畫面上每株椰樹結有9個椰果,襯以9片樹葉,寓意1999年澳門回歸祖國。 花瓶由精心挑選的5200個色澤相同的椰子殼,加工成弧度一致、一寸見方的12400片椰子殼小片,采用椰雕工藝拼接而成,再把用280公斤夜光螺加工而成的人物、椰樹等圖案嵌在瓶體表面,圖案上有32000朵桂花、6萬粒沙子的襯托,顯得清秀艷麗,椰樹雄偉挺拔,人物栩栩如生。
海南椰雕
龜型椰雕寶盒
高級工藝美術師康家瑛回憶起當時制作這對巨型椰雕嵌貝花瓶的情景時說:“我們當時創作的時候,加班加點,天氣很熱,用膠水貼椰殼容易裂開,就用水降溫。搞了一年,分了幾個工序,首先把花瓶的模型搞出來,再把一片一片的椰殼貼上去,刨光、打磨后,再把海南的夜光螺填進里面。”這對巨型椰雕嵌貝花瓶從1998年夏季開始制作,1999年完成,歷時一年,是海南椰雕創作史上的里程碑。
最早的椰雕產品是在椰子殼上雕有各種圖案,一般都是碗、碟之類,品種比較稀少,從打磨、繪圖到雕刻都是手工制造。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現在的椰雕工藝品制作要經過選料、造模、雕刻、通花、嵌鑲、刨光、修飾等幾道工序。產種類分為鑲青殼、鑲錫、鑲銀,以及貝殼鑲嵌、石膏鑲嵌、檀木嵌鑲、陶瓷拼貼等。椰雕產品也從簡單的碗、碟之類,發展到了茶具、酒具、花瓶、臺燈、獎杯、茶葉罐、椰棕花籃和各種高檔掛屏、座屏等400百多種。近年來,海口市椰雕廠的工藝師們不斷改進技藝,椰雕精品成果累累。該廠利用全椰子創制的《椰妹》《獅子》《猴》《兔》等系列產品,曾在全國旅游工藝品交易會上獲一等獎。
椰雕的發展和創新造就出了一批像柯秋楓這樣年輕的工藝美術師。他們對椰雕藝術情有獨鐘,不斷鉆研。柯秋楓說:“我會的手藝很多,可是我對椰雕特別地愛好,對椰雕最感興趣,我要把海南的椰雕工藝一代一代傳下去,工藝要不斷創新。”由于年輕藝人的成長,使得椰雕作品不斷推陳出新。近年來,海口市椰雕工藝廠抓住海南省旅游業大跨步發展的契機,不斷開發新產品,提高工藝水平,產品由傳統的400多種,增加到5大類1200多種,遠銷美國、加拿大、日本、新加坡等國家和地區。新開發的椰棕工藝系列、椰古飾品系列、椰雕木畫系列大受市場歡迎。特別是開發出的椰雕畫,融國畫、油畫、浮雕技藝于一體,有鮮明的立體感和濃厚的民間色彩,為傳統的椰雕藝術又添春色。可以想象,椰雕這個極具地方特色的傳統工藝,在海南島這塊熱土上將放射出更加奪目的光彩。
海口市龍橋鎮文化站站長文家聲是富道村人,他說,富道村里懂得全套椰雕技術的藝人,只剩下78歲的文傳述了。椰雕大師文傳述先后授徒130多人。老人說,學得最好的弟子是鄰村保明村的吳名駒。吳名駒從小對雕刻有濃厚的興趣。在老家龍橋鎮讀初一時,吳名駒看到文傳述用椰殼雕刻藝術品,一下就入迷了,馬上懇請老人收他為徒。老人見他態度誠懇,很有天賦,便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他全部技藝。為了豐富自己的學養,吳名駒還自修了繪畫、音樂。他會使用泥土、樹木、椰殼、玻璃鋼等材料雕刻作品,但他最喜歡的是椰雕。他創作過一個1尺多高的椰雕花瓶,是用三角形的椰殼一片片拼起來的,花瓶上用貝殼鑲了跳舞人形。椰雕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眼下,吳名駒最想做三件事情。第一件事情,把從師父那里學到的東西整理成書,讓椰雕這門技藝世世代代流傳下去,了卻師父的心愿。第二件事情,是舉辦椰雕技藝培訓班,讓更多的人學習椰雕,讓這門手藝代代相傳。第三件事情,是創辦一家自己的椰雕公司,依靠精細的技術打造上乘的藝術品。
走進海口市中山路騎樓的椰雕大師張型富的椰雕展示廳,筆者同這位椰雕大師見了面,交談中獲知:張型富14歲進入海口市工藝廠當學徒,跟隨名師學習造模、雕刻和拼貼鑲嵌技藝。從1961年開始,他參與了工廠選送國內外展銷會博覽會的展品設計制作工作。尤其是在1971年被工廠選送參加為期一年的廣東省工藝美術培訓班,師從雕塑大家李炳榮、著名畫家關山月、黎雄才學習美術與雕刻,使他的椰雕技藝日臻完美。如今已過古稀之年的張型富,想的最多的就是如何將海南椰雕技藝傳授給更多的人。事實上,1984年至今,張型富先后在三亞、瓊海、文昌、定安、海口等地傳授椰雕技藝,其弟子已有50余人。遇到外國游客喜歡椰雕,他也認真地給予傳授。其海南椰雕作品多次獲得國內外大獎,產品銷往世界各地,在國際上享有盛譽。而這離不開椰雕大師張型富的努力,他熟練雕刻人物、動物、花鳥以及民間各種傳統吉祥圖案,具有豐富的精研創作經驗,擅長浮雕、沉雕、通花雕、貝殼鑲嵌雕、髹(xiū)飾工藝,還自行研創了玻璃鋼內膽椰雕鑲嵌技藝。
編輯: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