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13 13:44:00 作者:李敏新
江蘇省連云港將軍崖巖畫,有很多不解之謎,被考古學界稱之為“東方天書”。40多年來,多位專家學者為譯解巖畫的內(nèi)涵不懈地努力探究。經(jīng)過對地下文化層發(fā)掘,知道了距今3萬年前就有古人類在這里生活;經(jīng)過對巖畫刻制時期的科學斷代,知道了最早的凹穴巖畫刻掘于距今約一萬一千多年以前,最晚的一組人面巖畫,刻制于我國商朝前期。我們的祖先在太平洋西岸刻錄下來的這一組組生動畫面,展現(xiàn)出遠古時期中華民族的歷史進程。
1977年11月,我國文物工作者在連云港市錦屏山南麓的一座小山包上,發(fā)現(xiàn)了一處古代巖畫群。當?shù)鼐用駛髡f山上原有一座石棚,石棚內(nèi)刻有一幅騎馬將軍像,據(jù)此人們將小山包上的巖畫取名為將軍崖巖畫。將軍崖巖畫分布在一塊南北長22.1米、東西寬15米、面積約330平方米的花崗片麻巖構成的覆缽狀石壁上。
巖畫由大量的陰刻線條和圓形槽臼所構成,其中有形似凹穴、星辰、太陽、人面和植物等圖案符號,線條寬而淺、粗率勁直,清晰可辨。在山包的高處,原來還有人工搭建的巨石祭壇。面對這一重要的考古發(fā)現(xiàn),國內(nèi)外有關歷史和考古學界的專家學者們,對巖畫群開始了長達四十多年的解讀破譯工作。大家一致認定,這是一項重大的考古發(fā)現(xiàn),也是我國唯一一處反映人類農(nóng)耕文化的石刻史跡。中國社科院考古專家蘇秉琦教授把這處巖畫群視為是與黃河文明、長江文明并齊的海洋文明,稱其是中國主流文明的三大板塊之一,并盛贊其堪稱是“東方天書”。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顧問、前任國際巖畫委員會主席阿納蒂、印度巖畫協(xié)會主席庫而馬、中國巖畫中心主任張亞莎教授等專家,曾先后親臨現(xiàn)場觀察研究,都認為將軍崖巖畫承載著厚重的人類歷史信息,阿納蒂稱該巖畫是“創(chuàng)世巖畫”。
“東方天書”將軍崖巖畫
1981年,國家文物局在北京召開了“將軍崖巖畫遺跡鑒定會”,高度肯定其所承載著的歷史價值,并等待著人們?nèi)ソ议_其難解之謎。從2004年開始,南京博物院和北京大學考古文博院會同當?shù)氐目脊殴ぷ髡撸?lián)手對“東方天書”周邊的舊石器時代地層,進行了為期3年的考古發(fā)掘工作,探明了距今3萬年以前就有人類活動的遺跡,認定這里是中華民族的搖籃之一。2014年,我國召開了“連云港將軍崖巖畫國際學術研討會”,專家學者們從歷史學、考古學、民族學、文化人類學、原始宗教學、古天文學、藝術學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有深度的探討。為讀懂“天書”,破解巖畫之謎,海內(nèi)外已經(jīng)有一千多位專家學者,親臨巖畫現(xiàn)場,深入考察調研,有的專家還發(fā)表了論文和專著,多家權威媒體也曾陸續(xù)進行過長篇報道。2018年以來,根據(jù)我國考古工作的一系列最新成果,可以認定,“東方天書”所展現(xiàn)出的正是中華民族的黃河文明和長江文明交融匯通于太平洋西岸的中華文明的一部分。今天,我們距離全面讀懂“東方天書”,只有半步之遙了。
東方天書——神秘的巖畫
連云港將軍崖巖畫,最晚的一組人面畫幅距今已經(jīng)有4000多年的歷史。中華民族的先民鐘愛連云港錦屏山南麓的這一片小山包,在一萬多年的漫長時間里,前前后后刻畫了許多神秘的圖案,一步一步地留下了一組組十分寶貴的人類社會發(fā)展的精神標識。下面就以巖畫刻制時期的歷史順序,在專家學者們研究探索的基礎上,結合五組主要畫面,一組一組地進行解讀。
我們的先民選擇了這樣一塊寶地:
這個地方,山體不高,巖石較為平整結實,形如上凸半球狀;南望有恰似巨大人類母體仰臥的大伊山,周圍山體上有自然形成的白虎、蜘蛛、烏龜、兔子、猿人、觀音、仙人船等奇特的巖石造型;東南邊約18公里處就是孕育名著《西游記》里孫悟空的花果山;山前當年是一望無際的浩瀚大海。古人鐘愛這座小山包,把這座石頭山看作是上天恩施給人間的一座“神山”。
將軍崖祭臺巨石
祭臺:
這是將軍崖巖畫中較早形成的三維立體畫面。古人崇拜靈石,用以敬天、敬地、敬山、敬水、敬祖,匯集起來就是要敬神。敬神要有一個場地,這個場地還要顯示偉大,于是在原有的一塊巨石旁,又搬運來幾塊大石頭,這些石頭中大的長4.2米、寬2.6米,小的也長2米多、寬近2米,將其架在山包較高的地方,作為祭祀臺,用來焚香祈福。
這些數(shù)萬斤重的巨石是怎么從低處搬運上來的?當時是沒有機械工具的,這個問題,只要聯(lián)想一下古埃及人是怎樣墊土拉石建造金字塔的,就明白了。是信仰的力量,給了古人以智慧。如今,祭臺巨石已經(jīng)被后人移動了位置。
凹穴巖畫:
在巨石祭壇的一塊石頭上,布滿了深邃的杯狀穴,山包旁邊也有一個類似的杯狀穴。專家學者們論證,這是古代先民為祭祀儀式刻下的圖案,距今已有一萬年多的歷史了,這一類圖案,在我國多地都有遺存。1985年2月,連云港市博物館和灌云縣博物館聯(lián)合發(fā)掘大伊山石棺墓葬遺址,發(fā)現(xiàn)了65座屬于原始社會的墓葬群,石棺中出土有陶器、石器、骨器、玉器等170余件珍貴歷史文物。經(jīng)南京博物院考古專家鑒定,墓葬中遺骨均為女性,說明了在距今6500多年以前,女性在社會生產(chǎn)、生活中的地位。
圖:凹穴巖畫
圖:將軍崖巖畫,共有三組內(nèi)容,即星象群落、人與植物群落、圖騰群落,而有關星象的內(nèi)容可以說是將軍崖畫中的主體。專家們認為,將軍崖也是上古時觀察星象的一個天文臺。這條從南向北像個淺淺水溝圖案早先沒有引起人們的注意,經(jīng)江蘇省地質隊的科學測量,人們驚呆了,它和今天子午線的角度僅差了3度55分88秒,天文學家認為這條白帶繪制的應該是銀河系。
圖:這是一幅太陽運行圖,仔細看這里有三個太陽,這是一個太陽,有12根光芒,而這個太陽是雙圈,由24根光芒組成,很密集。而這個太陽又成單圈,有20根光芒。
星空圖:
巖畫中有一條6米多長,磨得發(fā)白的“銀河”,“銀河”中有許多人工琢磨的圓窩,好似天上點點的繁星。古人不知道日夜交替、四季循環(huán)、刮風下雨、電閃雷鳴、日食月食、斗轉星移等天體現(xiàn)象是怎么一回事,以為天上有神靈,要將“天頂圖”都搬到人間來,用一幅銀河天象圖,護佑眾生,免災除害。這一現(xiàn)象并不鮮見,全國很多新石器時期的考古發(fā)現(xiàn)都有這類天象石刻。
天人合一,人和自然和諧相處是史前先人們的哲學思想。古人云:知天者,圣人也。在星空圖的右側,就刻有一位圣人頭像。圖中的太陽還是甲骨文“日”字的源頭。遠古時代,人們對于客觀世界的認識缺乏科學知識,人們要祭祀,要面對天象物候、播谷摘果、抗署防寒、傳宗接代。由此而產(chǎn)生的一系列宇宙天文觀和圖騰崇拜,都展現(xiàn)在星空圖里了。
圖:將軍崖巖畫
太陽,大小三個太陽:
有的學者認為這是表現(xiàn)了在一天中,早、中、晚的太陽影像;有的專家認為這是代表了當時的太昊、少昊與羲和三大部落聯(lián)盟集團的三個頭領。古代,領頭人對于社會發(fā)展的作用是巨大的。人們對于英雄、頭領、酋長一向是崇敬的,認為是領袖人物給了人們以溫暖和光明。在人類歷史上,多有以人物比擬太陽之說。在中國,神農(nóng)炎帝就是位遠古傳說中的太陽神。在西方,古埃及法老們多自稱是太陽神之子;在南美,瑪雅第一王被稱為太陽王……
人面圖形和線條構圖:
東夷族的首領少昊名字叫“摯”,就是鷙鳥,是一只雄健的鷹。專家們在崖壁上發(fā)現(xiàn)了“陽鳥載日”的巖刻:一只鳥兒馱著一個太陽。如果這片地區(qū)真的曾是少昊的國度,那這應該是少昊部落的圖騰,這和古書上的記載是一樣的:太昊氏以鳳鳥為圖騰。巖畫中九個大小不一的人面像形成一組嚴整而又有序的畫面,額上皆有不等的山峰排列,或三峰,或連山如日。專家們認為,這應該就是古史傳說的“九夷”,是少昊氏的九個胞族,他們和少昊部落一起,合稱“十鳥氏”。將軍崖應該是少昊的祭壇,山頂上最高、最中心的巨石象征祭祀用的“社主”,支撐這“社主”的三塊大石應該是“社足”,是先民們以石為社的祭祀遺跡。
圖:人面線條圖
南京師范大學湯惠生教授經(jīng)過科學測定,認為這組巖畫是距今時間最近的了,大約有四千多年的歷史。這一組巖畫里的人面石刻,和我國陜西石峁遺址上的石雕群處于同一個歷史年代。這一組巖畫,很多學者把人面圖形和下面的線條構圖分為兩個部分來認識,認為是與農(nóng)業(yè)作物和農(nóng)業(yè)崇拜有關,有的專家認為那是神話“后羿射日”的記錄,還有的專家認為與鳥類造型有關。筆者認為,人面和下方的構圖是在同一個時間段里刻畫形成的,具有同時性,應該把它們聯(lián)系在一起進行論證。四千多年前,是在我國商朝的前夕,這個歷史時期,我們的先民們已經(jīng)進入到農(nóng)耕文明社會,生產(chǎn)力水平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農(nóng)業(yè)和手工業(yè)的初步分工。這個時代,也正是我國社會從遠古的公有制過渡到私有制的時代,當私有制基本形成并一步步固化的時候,人們就會以某種不可動搖的、木板訂釘?shù)姆绞剑褜儆趥€人的、家族的、地域宗姓集團的財產(chǎn)固定下來。怎么固定?把私有財產(chǎn)刻錄在石頭上。在人面圖形的下方構圖中,用農(nóng)作物秸稈枝條來代表財富,正是我國農(nóng)耕文化的體現(xiàn)。
將軍崖巖畫
將軍崖巖畫“東方天書”景區(qū)
將軍崖巖畫中的人面和下方線條畫幅,可以說是我們的先祖?zhèn)儯载S富的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用甲骨文音符演奏出的一支美妙變奏曲,也可以說是我們的先人們應用古漢語詞義加上象形精煉編匯出的一部“東方天書”。
杰出的史前繪畫藝術
文物上的銘文是解讀歷史信息的可靠依據(jù),金石證史。史前古巖畫是最原始“銘文”。畫,繪事也。用線條來造型,開創(chuàng)了中國畫寫意傳神的先河。這里的人面巖畫構圖,是寫實和抽象并用,圖文(甲骨文)結合,現(xiàn)實和虛擬融匯,構圖完美,表達明確。無疑,這幾幅人面和下面的線條巖畫,在我們中華民族的繪畫造型藝術史上,其思想性和藝術性是可以媲美于同一歷史時期的仰韶文化中的彩陶圖案、疆北呼斯塔古墓中的玉石上火箭圖案、江漢地區(qū)石家河遺址中的玉鳳凰和新疆阿敦喬魯遺址上的狼咬羊巖畫、青海柳灣彩陶和宗日遺址中舞蹈圖案、內(nèi)蒙古科爾沁哈民麻陶圖案、山西陶寺遺址的盤中龍形圖案以及安徽凌家灘出土的玉龜造型、河南二里頭綠松石龍形器造型等文化類型。在世界文化史上,也屬于史前最杰出的繪畫造型藝術。
我們的先人,一代又一代,在這塊大地上繁衍生息,他們把人生觀、宇宙觀、天下觀、社會觀、價值觀,以一幅又一幅的象形圖標,刻錄定格在將軍崖巖畫里了。
將軍崖的巖畫都是未解之謎,因此被史學界稱之為“東方天書”。當?shù)卣褜④娧聨r畫拓本,矗立在市街,出資期待有識之士能破解它的秘密。
1988年,國務院公布將軍崖巖畫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李敏新,江蘇連云港人,研究將軍崖巖畫數(shù)十年。本篇文章節(jié)選自李敏新著《刻錄在石頭上的中華文明史》。
編輯: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