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老少欢杂交另类_va天堂_天天狠天天透天干天天怕处_果冻文化传媒www一欢迎您 - 免费国产一区

中國周刊

宣州石硯墨色光

2017-08-05 2:58:39

文/佘林穎
攝影/《中國周刊》 記者 楊劍坤
支持機構/安徽郎川宣州石硯公司
責編/侯沁言

歷史上,宣州所產硯臺久負盛名,最早相關記載可見于唐代詩人李白的《草書歌行》:“少年上人號懷素,草書天下稱獨步。墨池飛出北溟魚,筆鋒殺盡中山兔。箋麻素絹排數廂,宣州石硯墨色光。”在當時宣州石硯已名聲大噪,被上流文人士大夫所喜愛。其后有明代吳去塵的《墨光歌》:“宣州石硯雪灑殘,翰走煙云兒鹵起。”清乾隆皇帝也在《御制詩文集》提及宣州石硯:“江毫宣硯左右隨,偶然弄墨有所思。”

但在明清之后宣州石硯竟逐漸淹沒,不知所蹤,更鮮有前人對其全面清晰的著述。斷采成謎,面對謎題,有人說因戰亂,或因天災,又有人說是因開采技術受限??所有想法都沒有確切考證,唯留前人筆墨,讓后人浮想聯翩。

為讓宣州石硯重見天日,從1964年到2009年,安徽省先后幾次組織地礦專家,對宣城境內可能存在的硯石礦產,開展了多次勘探調研。民間也有人不斷探索嘗試發現宣州石硯的蹤跡,蔚友云就是其中之一。

經過蔚友云的不懈努力,終于發現了郎溪鴉山中唐代宣州石硯板巖開采遺址。

2008年8月,在京滬等地創業多年的蔚友云重拾兒時搜羅奇石的愛好,加入宣城境內尋找硯石的行列。他在宣城境內每條河流邊徘徊,翻越宣城的每道山嶺,山澗溪流間都留著他的足跡,終于功夫不負有心人,2011年,他在郎溪縣姚村鴉山河中段,在一片郁郁蔥蔥中發現滿溪或大或小墨黑色的石頭。蔚友云熟練地挑出一塊,用隨身帶著的刮刀刮磨,石塊沒有被刮下塊狀,而是如尋常硯石一般有些許細痕現于石上。他一路沿河而上,在溪岸巖石上找到疑似古人雕鑿留下的痕跡。這可謂是“石破天驚逗秋雨”,傳說中為唐代大詩人李白盛贊的“宣州石硯”終再現人間?帶著喜悅與疑問,蔚友云到北京、到省城,多地邀請地質專家與硯界學者、藏家,反復考察論證。據地質專家和文物專家現場勘察考證,鑿痕確為古人采石所為。專家們從古坑硯石表面的鑿痕包漿分析,初步斷定開采時代可追溯至唐朝。從事安徽省硯石礦藏項目考察的地質專家支利賡介紹,產于郎溪鴉山的宣州石硯板巖,石質細膩,絹云母含量高,金暈、玉帶、眉紋等石品豐富,其莫氏硬度為3.1?3.6度之間,硬度理想。

宣州石硯一經面世,即以硯石材質優異、制作精美轟動硯林。中國文房四寶協會會長溫寒石在試用過宣州石硯之后,盛贊其發墨下墨理想,研墨儲墨功能兼具端、歙的優點和長處。他指出,目前公認的四大名硯,其中石質較好的是端硯、歙硯,前者平均莫氏硬度為2.9后者為4。端硯發墨好,歙硯下墨快;下墨講求快慢,發墨講求粗細;下墨快的硯臺發墨往往比較粗,而發墨好的硯臺下墨比較慢,這是研墨實踐中摸索出來的經驗;能夠把發墨與下墨的優勢結合得最好,就一定是品質最佳的硯臺。為什么宣州石硯在唐代能成為名貴的硯品?或許古人已早知其發墨與下墨的好處所在。

在尋找宣州硯石的過程中,蔚友云需要不斷在山間尋找硯石的蹤跡。

目前,端、歙名坑硯石因資源枯竭,雖享有盛名卻接近無石可采的地步。隨著硯石資源的此消彼長,石質優良,儲量豐富的宣州石硯,前景愈發被看好。這也是安徽從政府到民間,堅持不懈、多方尋找歷史上有文字記載的上乘珍品宣州石硯的原因之一。

“歲月不語,惟石能言。”目前,李白詩中的“宣州石硯”具體出自宣城的哪方“息壤”?結論有待進一步考證。但企業家不會坐而論道,以致錯失良機。對企業家來說,找到宣州石硯的古坑,已擁有發掘和傳承宣州石硯大業的堅實基礎。蔚友云表示,宣州石硯的明天在于癡絕的大國工匠精神,制硯人要能與石對話,愛惜每一塊石頭,純手工制作好每一方硯臺。

2014年10月,宣州石硯參加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一舉奪得硯臺銷售標王,選送的“漁樵問答”作品榮膺金獎。2016年2月,臺灣硯臺收藏家主動請求將宣州石硯放置在臺灣的文化展廳里展銷。5月,第十一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上,宣州石硯甫一亮相,就收到了北京、上海等地多家商家的定單;參評的一方作品“相約敬亭”,榮膺“中國工藝美術創新獎”。

安徽郎川宣州石硯公司藝術總監、山花獎得主,工美行業國大師禮輝大師正執刀雕刻作品。

為了制硯,蔚友云放下他投資較大的幾個項目,讓職業經理人去打理,而他自己卻興趣盎然地鉆進制硯工作室,美其名曰:“小伙伴們加班加點趕制中,忍不住也練練手。”他認為,高投入、高起點、高質量地進行古老宣州石硯的繼承和開發、弘揚和推廣,應該是幾代人的事。他經常帶孩子去古坑口附近的溝溪撿石和辨認硯石。他說,就要從小培養他們對宣州石硯的愛好與熱情,并將咱們泱泱大國的工匠精神灌注給他們。蔚友云不僅對自家兒女從小培養,其安徽郎川宣州石硯公司更通過向宣城市實驗小學梅溪校區、郎溪縣青少年活動中心捐贈上百套“文房四寶”學生用文盒,來鼓勵更多青少年關注中國傳統文化。

蔚友云介紹,公司立足本地文化,博采眾家之長,發掘創新宣州石硯特有的藝術風格,在廣羅制硯人才的同時,已與歙硯、端硯、松花硯、賀蘭硯、紅絲硯等建立長期的技藝合作交流模式。宣州石硯是勞動人民的天才杰作,是歷史上璀璨輝煌的硯雕文化的生動見證,是彌足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宣城市進一步拓展文化旅游業的載體。為了挽留住鄉愁,又能順應時代變遷,創新生產方式,滿足人們尤其是郎川鄉親的物質和精神需求,公司計劃在郎溪縣姚村鄉,結合宣州石硯古坑口和觀天下景區,建立宣州石硯文化產業園。規模為30畝,投資1億元。集生產、研發、宣州石硯博物館等項目為一體,將硯文化與旅游文化相融合,帶動地方經濟發展,方便人們學習交流,旅游休閑。

編輯:楊文博

已經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