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老少欢杂交另类_va天堂_天天狠天天透天干天天怕处_果冻文化传媒www一欢迎您 - 免费国产一区

中國周刊

匠心承韻 造物生活 ——廣西非遺傳承人群研培紀

2020-08-12 11:42:27 作者:鄭軍里

編者按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離不開中華文化的發展繁榮。為落實民族文化復興精神,推動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保護和創新,《中國周刊》以獨家視角,推出非遺系列報道,傳播中華文化瑰寶、講述非遺傳統技藝、美術、戲曲等背后的中國故事。


微信截圖_20200812113521.png

傳承人在老師的指導下制作銀飾作品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在幾千年歷史中創造的燦爛文化,是中國民族精神傳承、文脈延續的重要載體。如何讓非遺項目更好地傳承發揚光大,是廣西藝術學院的一個重要課題。作為中國非遺傳承人群研培高校之一,廣西藝術學院承辦了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中國非遺傳承人群研修研習計劃項目。該研培項目由廣西藝術學院建筑藝術學院、設計學院和職業技術學院和三個二級學院承辦,在過去的三年時間里,廣西藝術學院開展了五期普及班和研修班,舉辦了5場非遺研培結業展,非遺傳承人群通過研修、研習、培訓,他們的文化藝術素養、審美能力、創新能力得以提高,設計、制作及衍生品開發水平也快速提升。該研培項目在秉承傳統、不失其本的基礎上,推動了民族傳統技藝傳承與發展,帶動了非遺傳承人群的就業、創業。


提升:設計審美市場營銷能力


受限于文化修養及現代設計能力不足、市場營銷意識落后等問題,非遺傳承人面臨著很大的困擾,也影響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發展。廣西藝術學院的非遺研培項目以傳承和保護傳統工藝為出發點,通過開設現代藝術設計的相關課程,以開展交流研討與實踐的授課形式,為非遺的傳承與保護提供學術思想和教學資源。該研培項目還包括產品包裝設計、設計色彩配色原理及方法、互聯網營銷、文化創意產品設計、田野調查法等針對性較強的課程。據統計,每一期非遺普及班、研修班平均設置200課時,其中理論課程占40%,交流研討課程占30%,創作實踐課程占30%。


微信截圖_20200812113532.png

非遺進校園活動


學員通過參與研培項目,在提升了自身的專業素養的同時,也獲得了豐碩的創作成果。2019年9月,在湖北舉辦的“第二十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作品暨手工藝術精品博覽會”(國家級),該項目非遺普及班、研修班學員創作的作品獲得銅獎6件,優秀獎2件;在2018“廣西工藝美術作品展”(省級)中獲得包括金獎5件、銀獎2件、銅獎7件。多名研培學員經培訓后獲得區級、市級非物質文化傳承人稱號,一名學員獲批為市級工藝美術大師;一位研培項目授課專家獲“廣西匠人”稱號。


突破:教研助力鄉村振興


廣西藝術學院充分利用其豐富的教學資源和深厚的學術積淀開展研培教育,在保護、傳承、創新、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及相關傳統工藝的同時,深入挖掘廣西豐富的傳統文化資源,培訓一批傳統手工藝人員,培育一批傳統手工藝品牌,以研培教學成果助力鄉村振興,激發廣西傳統文化生態的活力,為社會、經濟、文化發展服務,從而實現“惠民富民”。

2019年12月,廣西藝術學院在廣西民族博物館舉辦“‘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紀念百色起義九十周年廣西傳統工藝工作站建設與發展研討會”。會上,來自全國各地的三十多位專家、學者共同分享和探討了非遺的跨界設計案例、品牌建設、文旅融合、電商結合、創新性轉化,以及如何更好地活態傳承等議題。同時,借助非遺研培計劃項目的成功經驗,與廣西民族博物館合作成立了自治區級“廣西藝術學院設計學學科研究生聯合培養示范基地”。同年,該校建筑藝術學院院長林海教授牽頭,成立了中國—東盟文化遺產應用設計研究院。這些機構都成為了廣西藝術學院非遺傳承人研培項目的重要實踐基地。


微信截圖_20200812113438.png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紀念百色起義九十周年廣西傳統工藝工作站建設與發展研討會



通過非遺傳承人研培項目創作實踐基地的建設,指導老師帶領非遺傳承人研發出符合市場需求的現代藝術設計產品,讓非遺保護,振興傳統工藝的理念深入人心,從而實現促進鄉村經濟振興、文化振興的目的。例如柳州市三江縣同樂鄉侗族刺繡非遺傳承人覃桂珍,2017年通過非遺普及班結業之后,返回家鄉,經過一年多的發展,先后在三江縣同樂鄉成立了“清花繡坊”,并獲得“三江縣就業扶貧車間”“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侗族刺繡生產性保護示范戶”。覃桂珍帶領鄉親們生產特色旅游產品,創收脫貧。她還參與到非遺的教學指導工作中,參加了“非遺走進三江中學”“非遺學堂”“柳州非遺學堂——侗族刺繡”等一系列活動的授課,在家鄉推廣非遺技藝,讓更多人感受到非遺的傳承和保護。


嬗變:日常生活中振興非遺


廣西藝術學院非遺研培項目所堅持的教學理念就是讓非遺在日常生活中振興,讓非遺在帶動就業、提高收入、促進消費、改善生活等方面發揮作用。為了使非遺更加適應時代發展的語境,進而促使非遺回歸人們的日常生活,廣西藝術學院非遺研培教學跨界融合被迅速推出,互聯網+非遺、非遺+文創、非遺+文旅等版塊也很快取得成效。例如2018年10月舉辦“源遠流長—西南造物暨非遺研培項目作品展”,該次展覽遴選了三十多位學員的100余件作品,涉及蠟畫、刺繡、竹編、銀飾等傳統工藝領域,其中既有多種技藝的融合,也有不同材料的跨界,展現了傳統工藝在現代生活中“見人見物見生活”的傳承與發展理念。又如2019年10月,舉辦“2019 年度中國非遺傳承人群研培計劃廣西‘傳統工藝+巖畫’文創設計研修班成果展”“‘匠心承韻’廣西藝術學院文化遺產應用設計成果展”等展覽,充分展示了非遺傳承人經過研培計劃項目的系統學習后,在設計創意方面所取得的明顯提升與成效,學員們在傳統技藝與工藝轉化為現代文創產品方面有了更深的理解。


微信截圖_20200811104941.png

結業展上展示的學員作品


通過三年的研培實踐,越來越多的項目參與者獲得了實惠,從意識轉化到技藝革新,從基礎知識學習到傳播銷售平臺對接,上升到了一個新的臺階。在促進傳統工藝走進現代生活,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現代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的同時,廣西藝術學院也通過該項目加強了學校學科和專業建設,增強了該校非遺研培計劃項目上的作用和影響力,讓非遺傳承后繼乏人、面臨瀕危的境況得以改變,讓傳統文化在保持核心技藝和自身特色的前提下,完整、有序地傳承下去,解決了我國非遺保護中的一些實際問題和難題,可謂一舉多得。


編輯:張馨潔

已經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