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8-25 15:26:26 作者:孫連忠
孫連忠《石塘采風詩》
那是個周六下午,陰天。妹妹打來電話說父親離開了。雖然父親近幾年身體不佳,但走得也太突然了。一路流淚奔向老家,往事歷歷在目,倍增切切傷感和絲絲愧疚。
教我寫“口”字
父親孫文財,漁民出身,只有小學文化,但能寫一手漂亮的鋼筆字,對我影響很大。我讀初中時,喜歡上寫毛筆字,自己到石塘新華書店買了一本顏體的《中學生字帖》及紙筆墨汁等,每個周末自行臨帖學習,父親經常在邊上默默地看我寫字。那時的漁村非常貧窮,家長很少叫小孩學毛筆字,我想父親沒有反對,內心肯定是支持我練毛筆字的。就這樣,我一直堅持周末寫毛筆字,到現在是每天必練了。
有一次父親又站在桌子旁邊看我練字,我正寫了一個方方正正的“口”字,這次父親說話了:這“口”字不是這樣寫的,你看字帖里不是方正的,應該是上寬下窄,左右兩個豎要向里面慢慢傾斜。從此,我對臨帖更加認真了,臨帖前必先讀帖,把筆法、結構看清楚,盡量在細節上靠近字帖。后來有學顏楷的書友與我交流時,我必先看其“口”字,然后仿照父親的樣子,叫他們把“口”字寫得上寬下窄,仔細讀帖。
那時有一位同學在學國畫,喜歡畫毛竹,周末在他家玩時,他畫了一張墨竹送給我,父親看了非常喜歡,張貼了起來。農村沒有裝裱店,以前也不知道有裝裱的事,都是直接把書畫張貼在墻壁上。父親對我說:“你的字還不夠好,等你練好點了也把你的字張貼起來。”
終于有一天,父親把我的字也張貼在墻壁上了,家門口的對聯也由我書寫,有些鄰居和親戚也叫我寫對聯了。不過,父親奔波于生計,沒寫過毛筆字。前年,我用毛筆手抄了一本自作詩聯,叫父親用水筆給我題字,父親平時寫字自然、漂亮,給我題寫封面時卻緊張起來,顯得不是很自如,倒是透出點質樸之感。
送我一本《西游記》
由于家境貧寒,父親年少時就出海做漁民了。只讀過小學的父親內心可能對讀書很憧憬,很喜歡購書,出?;貋頃r經常到新華書店買些書回來。買得最多的是連環畫,那時叫“小人書”,童年的我很喜歡連環畫,每本必看。連環畫積累多了,我曾和鄰居小孩一起擺過地攤出租過,記得有幾本特別喜歡的還舍不得拿出來出租。父親從來沒過問過我的學科成績,只是經常買書給我,也曾對我說要多買書。
對我影響比較大的還是在小學四年級時,父親買了一本原著版的《西游記》,我愛不釋手,居然一知半解地全文閱讀下來,看懂了書里的故事梗概。就這樣,我的童年喜歡上了閱讀,喜歡與書為伴,甚至去親戚家做客也一樣,與小伙伴玩耍的時間很少,常獨自一人躲到樓上去看書。我喜歡看書,也喜歡“講書”,農村所謂的“講書”,即廣播電視里的“評書”,看了一些故事書,有時候我會模仿大人“講書”的模樣講給小伙伴們聽。閱讀多了,寫作水平也提升了,作文經常被老師稱贊。初中時,語文老師經常叫我把作文抄在方格稿紙上張貼在教室里讓同學閱讀。高中語文老師把我的作文交由學校播音員錄音,她常常拿著錄音機到別的教室播放給她所任教的各班同學聽。
那本文言文版的《西游記》讓我逐漸喜歡上文學,其中的“取經”故事也讓我懂得了很多人生道理。
會扎彩亭和敲鑼鼓的父親
我眼中的父親是多才多藝的,有一雙靈巧的手。農歷七月初七是傳統“七夕節”,而漁村箬山在“七夕節”則是要過“小人節”的,這一節日現在還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一天,家家戶戶要用彩亭、彩轎作為祭品,祈求小孩吉祥平安。彩亭和彩轎是用竹條、五彩紙為主要原料扎制而成的。彩亭制作得十分精致,它呈半邊狀立體造型,正面凸出,背面平直。彩亭的上下兩層還插有各種各樣的小紙人,都是古裝人物造型,一個彩亭就是一個舞臺,同一個彩亭的小紙人都來自同一個劇本。于是,在箬山民間就有了一批扎制彩亭的匠人。父親也曾扎制過紙亭,并參加過臺閣的制作。扎紙亭時,父親先把毛竹劈成細條,搭好亭架,然后用彩紙糊,看上去流光溢彩,很是好看,我也幫過父親一起扎制紙亭,任務是用印模印好各種人物的頭像。
父親還會敲鑼鼓,是東興村“七星鑼鼓隊”的成員。箬山七星鑼鼓是東興村、興建村、原東湖村獅子鑼鼓的統稱,被列入第八批溫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父親是敲大鑼的,這幾年因身體原因沒有參加了,聽說在不久前獨自興高采烈地在打爿岙禹王廟里邊敲了一回大鑼。關于敲鑼鼓,或許也有父親的影子吧。我讀初中時,同學拉我去學習了一下午的小鏜鑼,當夜就參加了村里扛臺閣的鑼鼓隊,巡游敲打至深夜,第二天竟在課堂上睡著了,被語文老師當場叫醒。
在整理父親遺物時,我在他的房間找到了一本當地市級一個書法展的作品集。這本作品集是我特意放在老家書房,想著回老家時還可以欣賞學習他人的書法作品。也不知道父親何時拿去放在他的房間,不知道是因為喜歡書法要翻看這本書,還是因為知道這本書里有他兒子的作品?我決定珍藏這本作品集,權當是他留給我的又一精神財富吧。
孫連忠,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中國楹聯學會會員、中華詩詞學會會員、中國散文學會會員、中國微型小說學會會員、浙江省青年書法家協會第三至六屆理事,入選“當代百名楹聯書法家”。
編輯:楊文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