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老少欢杂交另类_va天堂_天天狠天天透天干天天怕处_果冻文化传媒www一欢迎您 - 免费国产一区

中國周刊

古老的氣韻格調 年輕的數字畫筆

2021-01-26 17:02:03 來源:中國青年網

   【青年聚焦·國風系列之國畫篇】

   光明日報記者 陳雪

   藝術史終將記錄下這樣一個事件——

   2010年,上海世博會中國館展出了一幅動態版《清明上河圖》,人頭攢動的場館里,多媒體技術讓一千年前的北宋都城“活了起來”:駝隊剛剛出城,舟船緩緩駛入汴河,數百個行人商販都動了起來。

   這次展覽堪稱中國傳統繪畫創意式傳播的鼻祖,就連著名藝術史學家巫鴻也感慨,現代的電腦技術給人們提供了動畫手段,使得原來“栩栩如生”的人物、動物真的活動起來。“一幅古代作品能夠獲得如此新生確實是一個可喜的現象”。

   2010年至今發生了什么?這是國內藝術熱、文博熱的十年,也是新媒體技術突飛猛進的十年。2010年至今人們的認識發生了什么改變?給中國畫賦予新技術,是創新、創造,還是噱頭和皮毛?原創動畫能否溝通傳統與大眾?

   十年中,許多80后、90后投身文化創意行業,在古典與現代的張力間,在經典與大眾的交互里,用自己的青春歲月,回答這些問題。

古老的氣韻格調 年輕的數字畫筆——讓國畫動起來的年輕人

圖為根據畫家吳冠中的畫作《周莊》改編的動畫作品截圖。

   活起來 新技術的“動”加傳統文化的“定”

   2021年初,杜鵑已經忙得不可開交。接受記者采訪,用的是她在加班縫隙里擠出的時間。敦煌研究院新媒體中心的成員從6人擴充了到了8人,可工作依然“非常飽和”。今年,他們計劃與互聯網公司合作,再推出一批敦煌動畫劇。

   2020年上半年,杜鵑比現在還要忙。

   “莫高窟暫停開放的108天,我們的工作量卻特別大”。當時,國內各大博物館都因疫情而閉館了,但是敦煌研究院卻在新媒體方面集中發力,杜鵑是新媒體中心負責人,她清晰地記得,2月20日“云游敦煌”小程序正式上線,“它就像一棟新的房子,那5期敦煌動畫劇就是最撐臉面的家具。”動畫劇上線一周,播放量近50萬。

   點開其中一集《仁醫救魚》,莫高窟第55窟壁畫《流水長者子》動了起來。青綠、土紅、土黃、褐黑,“敦煌四色”渲染下,講述的是古代醫生救死扶傷的故事。為了致敬醫務工作者,她們專門從敦煌壁畫中選出這個故事制作成一分鐘的動畫。

   動畫、平面設計、文創產品……這些年,在數字文化創意方面,敦煌研究院一直是國內“文博圈”的優等生。自2005年畢業后來到敦煌,15年里,杜鵑見證了敦煌文化通過新媒體技術走向大眾的全過程。

   敦煌文化與當代大眾的契合點是什么?問題的答案同時是敦煌數字文創成功的密碼。

古老的氣韻格調 年輕的數字畫筆——讓國畫動起來的年輕人

“畫活兒工作室”將畫家張大千的畫作《文會圖》制作成動畫作品。圖為動畫作品的截屏圖(《文會圖》局部)。受訪者供圖

   杜鵑認為,莫高窟因古代佛教的傳播而誕生,但古代的工匠把自己的生活和理想繪進了壁畫里,這是真實的人的痕跡。“敦煌文化原本就是大眾化的、源于生活的,文獻和壁畫的內容涉及飲食、舞蹈、音樂、服飾等許多方面,這些都是我們可以活化的‘寶藏’。”

   杜鵑的另一份“寶藏”,是敦煌研究院的一代代學者和豐厚的研究成果。推出“敦煌歲時節令”“敦煌動畫劇”等數字文創作品前,杜鵑有些擔心專家們會認為這些內容曲解了敦煌文化。杜鵑沒想到,得到的是滿滿的支持——院領導和同事們經常在朋友圈里轉發這些作品,退休多年的敦煌學專家馬德“有問必答”,趙曉星等一批青年學者認真地為新媒體內容把最后一道“學術關”。

   文物專家孫機認為,文物的社會功能“如同架設在時間隧道一端之大大小小的透鏡,從中可以窺測到活的古史。”那么讓傳統文化“活起來”,就是吸引更多當代人走進這條時間隧道。

   “用新技術的‘動’加上傳統文化的‘定’。”杜鵑說,有人覺得文化創意只是“抖機靈”,其實,只有做了大量“守正”的工作后才能談創新。

   引過來 把大眾吸引到美的面前

   回答記者的提問時,曹新昊從容有條理,在創業之前,他也是個媒體人。但在展示動態版《千里江山圖》的時候,曹新昊的神情中,明顯地多了一絲自豪。

   古琴聲響起,卷軸展開:綠樹搖曳,山溪傾瀉,有人在江上泛舟,有人在山間緩行……跟著動畫版《千里江山圖》走進青綠山水,正貼合中國畫“游觀”的審美趣味。

古老的氣韻格調 年輕的數字畫筆——讓國畫動起來的年輕人

“畫活兒工作室”將畫家張大千的畫作《文會圖》制作成動畫作品。圖為動畫作品中人物動作的呈現。受訪者供圖

   這是“畫活兒工作室”的代表作,2018年9月,“太和·世界古代文明保護論壇”上,時任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向各國文化遺產保護界同行展示了增強現實(AR)技術制作的《千里江山圖》。當年,這段6分鐘的視頻被網友稱為“航拍大宋”、中國風雅頌“新的打開方式”。

   但曹新昊最難忘的,卻是著名畫家陳佩秋的一句話——“嗯,這是《千里江山圖》。”這是陳佩秋在看過動態版的《千里江山圖》后說的第一句話。

   曹新昊認為,讓國畫動起來并不需要特別復雜的技術,在對中國畫進行創意傳播時,不違背原畫的氣韻是最重要的,要了解一幅畫的藝術史地位、背景故事、藝術特色。“畫活兒工作室”每接觸一幅國畫都要對其進行學術解讀,曹新昊舉例說,制作《元人秋獵圖》動畫版前,請沈陽故宮博物院副院長李理仔細分析了鈐印,配樂是在淘汰了數十種方案后,找到內蒙古一位馬頭琴樂師專門錄制的。

   “我在展示這些作品的時候,會有一些自豪的神情,是因為這些動畫就像我的孩子一樣。”曹新昊說,“畫活兒”就是“活畫”,讓國畫活起來不是一種藝術領域的探索,而是通過新技術抓住大眾的眼球,把更多的年輕人帶到美的面前。“要產生美的感悟、美的追求,首先要對這些藝術作品感興趣,這是一個美育的過程。”

古老的氣韻格調 年輕的數字畫筆——讓國畫動起來的年輕人

“畫活兒工作室”將畫家張大千的畫作《文會圖》制作成動畫作品。圖為動畫作品中人物動作的呈現。受訪者供圖

   美育也滲透進了曹新昊的生活里,看展覽和探討藝術是他重要的家庭活動,他喜歡林風眠,妻子喜歡傅抱石,兩歲的女兒則喜歡齊白石。

   曹新昊說,“畫活兒工作室”的初心是“致敬中國經典水墨動畫”,20世紀60年代興起的水墨動畫將中國畫的精髓與動畫的敘事方式有機地結合起來,很好地繼承了中國古典美學精神,曾經的“高光時刻”為團隊樹立了努力的標桿。

   慢慢來 不流于形式,而是更深邃地挖掘內涵

   2013年,在東京工藝大學的教室里,王星晨親眼看到了“中國水墨動畫的高光時刻”。

   老師播放了日本廣播協會拍攝的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制作水墨動畫的紀錄片,王星晨仍清晰記得當年的震撼,“影片拍攝了當時特偉、錢家駿等人制作《牧笛》時的場景,為了能在塑料質感的賽璐璐片上體現出水墨的暈染效果,每一幀都是用畫了不同灰度的好幾層賽璐璐片疊加拍攝的。工作量雖然增加了好幾倍,但的確達到了非常完美的效果,真的很了不起!”

   王星晨的碩士畢業作品《阿長與〈山海經〉》在網上流傳很廣,一些網友在其中看到了水墨動畫的影子,但王星晨覺得自己的作品并不是嚴格意義上的水墨動畫,她也無意于模仿上海美影廠的風格。“創作的初衷其實是因為我喜歡魯迅。”

古老的氣韻格調 年輕的數字畫筆——讓國畫動起來的年輕人

圖為根據畫家吳冠中的畫作《周莊》改編的動畫作品截圖。

   “魯迅不是課本里冷峻的樣子,他是幽默又溫柔的人。”大學時,王星晨讀了許多魯迅作品,在重讀《阿長與〈山海經〉》時,她產生了強烈共鳴。為了將其改編成動畫,王星晨細讀了《朝花夕拾》和魯迅回憶童年的其他文章。她去了幾次紹興的魯迅故居,還找來幾個會說紹興話的小朋友給動畫做配音。為了表現好“江南水鄉”,她參考了國畫的勾線和暈染,這才出現了網友所說的“水墨風格”。

   動畫制作完成后,有老師建議故事結尾再煽情一點,以便烘托少年魯迅與阿長的感情。王星晨很猶豫,在她的理解中,魯迅原文的情感表達是收斂的、克制的。直到有一天,客座教授、日漫《火影忍者》分鏡師奧田對她說,“你想要什么樣的就去做什么樣的,因為這是為你自己做的作品。”王星晨堅持了自己對原文的理解。

   “重要的是你要表達什么,我們不應該由形式推導內容,而是用形式表現內容。”王星晨認為,現在許多“中國風”流于形式,創作的出發點是內容,最重要的還是怎樣講好故事,怎樣消化吸收前人的、傳統的東西,產生共鳴,然后表現出來。

   2014年畢業回國后,王星晨沒有從事動畫工作,但她仍然喜歡魯迅。她的作品引起了一些魯迅研究者的注意,王星晨還將創作筆談發表在了《魯迅研究月刊》上。最近,她又選擇了幾個魯迅童年故事,準備創作繪本,計劃在今年紹興舉辦的魯迅誕辰140周年紀念會上推出。

   繼承傳統,重回中國水墨動畫的“高光時刻”,王星晨覺得,“我們還是要慢慢來。”

   (本期選題支持:陳雪、田呢、宋喜群、榮池、張玉梅、郭冠東 本刊采編團隊:龔亮、安勝藍、李睿宸、楊桐彤)

   《光明日報》( 2021年01月26日 12版)


編輯:孫遠進

已經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