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建黨100周年,也是“十四五”開局之年,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由此開啟。保障和改善民生沒有終點,只有連續不斷的新起點。在新時代、新起點、新征程,讓我們再出發……
“城鎮新增就業1100萬人以上,進一步明顯降低患者醫藥負擔、提高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
今年兩會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到了一系列惠民利民的真招實舉,讓國人心潮澎湃,倍感振奮。
在“十四五”開局之年,“民生清單”既強調紓困兜底,又強調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諸多百姓生活的熱點、焦點、難點,都在“民生清單”里得到正面回應。
節用為民顯擔當
“足國之道,節用裕民,而善臧(藏)其余”。
——《荀子?富國》
無論富國還是富民,都要做到節約用度。通俗來講,就是政府過“緊日子”,讓人民真正富起來。
2019 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就曾提出:各級政府要過“緊日子”,“想方設法”籌集資金,為的就是減稅降費,給企業減負。而到了2020年,經歷了疫情,《政府工作報告》在強調過“緊日子”的同時,更是提出,中央本級支出要安排負增長。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再次提出,“各級政府都要節用為民、堅持過緊日子,確保基本民生支出只增不減,助力市場主體青山常在、生機盎然。”
據財政部公布的數據顯示:2020年,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同比下降3.9%,好于預期;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同比增長2.8%。政府“勒緊褲腰”的背后,是人民生活水平的顯著提高。2020年,政府為市場主體減負超過2.6萬億,其中減免社保費1.7萬億。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建立常態化財政資金直達機制并擴大范圍,將2.8萬億元人民幣中央財政資金納入直達機制、規模明顯大于去年。因財政收入恢復性增長,財政支出總規模比去年增加,重點仍是加大對保就業、保民生、保市場主體的支持力度。中央本級支出繼續安排負增長,進一步大幅壓減非急需、非剛性支出,對地方一般性轉移支付增長7.8%、增幅明顯高于去年,其中均衡性轉移支付、縣級基本財力保障機制獎補資金等增幅均超過10%。”
國務院研究室黨組成員孫國君說,這意味著財力更快到達基層,這是對基層落實保就業、保民生、保市場主體力度的進一步加大。
黨和政府帶頭過緊日子,把擠出的資金用在社保、醫療、教育、減稅降費等“刀刃上”,在減輕老百姓負擔的同時,也讓人民群眾有了更多的獲得感和幸福感。“節用為民”彰顯了黨和政府的責任和擔當,從根本上說是執政為民、永葆初心的具體體現。
廣開門路穩就業
就業是民生之本。
去年,面對新冠肺炎疫情、世界經濟深度衰退等多重嚴重沖擊,我國拿到了殊為不易的就業“成績單”:2020年全年,城鎮新增就業1186萬人,年末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降到5.2%。對因疫情遇困群眾及時給予救助,新納入低保、特困供養近600萬人,實施臨時救助超過800萬人次。
這背后付出了艱辛的努力。我國“千方百計穩定和擴大就業”,“堅決把減稅降費政策落實到企業,留得青山,贏得未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一重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劉明忠對于國家投入“真金白銀”的就業補貼有切身體會:“在政策鼓勵下,我們吸納應屆畢業大學生和技校畢業生較往年有明顯提高,去年實現營收增長45.8%,穩住企業就是保住了就業。”
面對今年提出“2021年城鎮新增就業1100萬人以上”的任務單,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廣開就業門路,為有意愿、有能力的人創造更多公平就業機會”。我國如何廣開門路,一手穩就業數量、一手提就業質量?
聚焦穩崗位。就業優先政策要繼續強化、聚力增效,著力穩定現有崗位, 對不裁員少裁員的企業,繼續給予必要的財稅、金融等政策支持。
拓渠道。今年要支持各類勞動力市場、人才市場、零工市場建設;促進脫貧人口穩定就業;拓寬農民就業渠道,拓寬市場化就業渠道。如今,網約配送員、網絡主播、全媒體運營人員、網絡文學寫手、電子競技員、新興互聯網科技從業人員、新型職業農民等各類新職業群體涌現。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市通州區人民法院副院長李迎新認為,需要配套相應的法律法規,健全靈活就業人員的社會保障機制,完善監管體制,保障新職業從業人員的合法權益,從而引導建立良性循環的市場競爭和社會服務關系。
提質量。實施提升就業服務質量工程;完成職業技能提升和高職擴招三年行動目標。
穩就業,要加大職業培訓。尤其對偏遠、經濟發展較為落后地區來說,專業人才培養不足或是就業困難的“致命點”。
此外,隨著零工市場不斷擴大,外賣騎手、貨車司機等勞動者的保障問題,屢屢成為新聞熱點;《政府工作報告》對相關問題予以關注,提出支持和規范發展新就業形態,加快推進職業傷害保障試點。
保障農產品市場供應和價格基本穩定
保障農產品市場供應和價格基本穩定,是《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2021年重點工作任務之一。
當前全球食品供給短缺形勢嚴峻,受新冠疫情蔓延、極端氣候下自然災害頻發以及供應鏈效率下降影響,世界糧農組織持續向國際社會發出糧食短缺危機的預警。
今年,全球經濟通脹預期接連推漲國際大宗農產品市場價格,同時疊加現階段美債收益率的居高不下,大宗市場還存在著由繁榮走向過熱的風險,這對于國內以進口為主的油料相關農產品市場而言,未來一年將面臨較大的價格波動風險。
自去年以來,糧食價格上漲的腳步就未曾停歇,在貨幣政策寬松、糧食通脹的整體預期下,全球糧食價格正在經歷新的上漲風潮。據聯合國糧農組織3月4日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月份全球食品價格已經連續9個月上漲,觸及2014年7月以來的最高水平,為2008年以來最長一輪漲勢。報告顯示,2月糧農組織食品價格指數為116點,環比上升2.4%,同比上升26.5%。
根據卓創數據顯示,3月國內玉米價格已較年初上漲了12%,豆油價格上漲了11.9%,豆粕價格上漲了11.7%。從國內角度出發,一方面要在宏觀政策上仍保持較為穩健靈活的貨幣政策,信用緊平衡穩定市場預期;同時還需通過政策性收購儲備等手段強化對市場價格波動的調控能力,進而穩定農產品市場價格,守好居民的“米袋子”“菜籃子”。
我國作為14億人口大國,糧食安全問題尤為重要,保障供應穩定,從嚴格防止土地“非農化”“非糧化”,到穩糧食、穩大豆、增玉米的“兩穩一增”,以及通過加強政策引導,提升市場化水平、種植積極性等方面采取相應措施,真正做到“手中有糧,心中不慌”。
加強基本民生保障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提高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推進養老保險全國統籌,規范發展第三支柱養老保險。促進醫養康養相結合,穩步推進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發展社區養老、托幼、用餐、保潔等多樣化服務,加強配套設施建設,實施更優惠政策,讓社區生活更加便利。完善傳統服務保障措施,為老年人等群體提供更周全更貼心地服務。推進智能化服務要適應老年人需求,并做到不讓智能工具給老年人日常生活造成障礙。
提高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從2005年到2020年,我國退休人員養老金已經實現連續16年上漲。“養老金待遇調整要遵循三個原則,即保障基本生活,適度分享發展成果,基金可負擔。”中央財經大學社會保障研究中心主任褚福靈表示,養老金調整機制的建立,需要兼顧人民群眾養老金上漲需求與財政承受能力的關系,一方面保證調整后的養老金能維持其基本生活,適當分享社會經濟發展成果;另一方面也要確保財政可承受、制度可持續,考慮到待遇增長的剛性和制度長期運行,要注意避免“寅吃卯糧”。
優撫對象撫恤和生活補助標準。記者從財政部獲悉,在連續15年按10%左右提高優撫對象等人員撫恤和生活補助標準的基礎上,今年再次按10%左右提高補助標準。2020年,財政部共撥付優撫對象補助經費493.68億元,同比增長4.02%,惠及全國844余萬名優撫對象。此外,中央財政還安排優撫對象醫療保障經費23.85億元,幫助地方解決優撫對象醫療難問題,惠及324余萬名優撫對象。
推進養老保險全國統籌,規范發展第三支柱養老保險。當前我國養老保險體系發展不夠平衡,與一、二支柱相比,第三支柱比例偏低,個人儲蓄型養老保險和商業養老保險需要更充分發展。“我個人對于第三支柱養老的發展謹慎樂觀,因為其發展需要各方面條件的支持,涉及不同部委之間的協調,包括財政部、稅務部、人社部、銀保監會等,而各種政策之間的協調也非常重要,比如稅收優惠政策目前還有很多可以改進的空間,監管對險企投資范圍可進一步拓寬,讓其能夠跨經濟周期來獲取比較高和穩定的收益等。如果這些條件不完全具備,那么養老金市場就難以撬動,個人養老金發展也會沒有我們想象中那么快發展。”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中國保險與養老金研究中心研究總監朱俊生指出,“可以讓多種市場主體參與第三支柱養老發展,不光是保險業,也包括基金、銀行等多主體,讓其在同一個規則之下競爭,以此來推動整個市場發展。”
“解決養老難題,關鍵是要創新養老體制機制,優化養老供給,提供多元化養老產品和服務。同時,提高農村地區養老金發放標準。”全國人大代表、監利市新溝鎮向陽社區黨支部書記顧想平建議,鼓勵社會力量參與新型養老機構建設,加大對新型養老服務模式的支持力度,從而構建多層次養老供給體系。進一步完善養老設施,解決農村地區養老場地、床位短缺問題。在社區、農村等基層單位,加快配置養老院、活動中心、集體食堂等場所,配置簡單的衛生醫療設備,滿足老年人日常生活和看病所需,讓老年人不脫離熟悉的環境,就近入住。
此外,《政府工作報告》還提出,完善全國統一的社會保險公共服務平臺;繼續實施失業保險保障擴圍政策;促進醫養康養相結合,穩步推進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等。
推進衛生健康體系建設
去年在醫療衛生領域,我國加大公共衛生體系建設力度,提升大規模核酸檢測能力,嚴格食品藥品疫苗監管以及新冠肺炎患者治療費用全部國家承擔等,最大限度保障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持續推進健康中國行動,深入開展愛國衛生運動,深化疾病預防控制體系改革,創新醫防協同機制,健全公共衛生應急處置和物資保障體系,建立穩定的公共衛生事業投入機制。”
中山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衛生管理學系主任黃存瑞注意到,無論是去年還是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均明確要深化疾病預防控制體系改革。疫情初期暴露的信息上報渠道不暢、防控系統繼續改進和完善等問題,如今已有所緩解,地方政府及醫院對傳染病數據的重視程度和意識也都有所加強。他強調,這條改革線需要頂層設計和指導,尤其要從以疾病為中心到以健康為目標的轉變去思考。
全國政協委員、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主任朱同玉表示,以前的問題在于“錢”跟著“病”走,而建立穩定的公共衛生事業投入機制,則是真正的資金跟著預防走。通過加大投入,防病在先,可以在關鍵時刻實現以最小的負擔解決公共衛生問題。
今年重點工作更聚焦于提高人民群眾健康服務的可及性和有效性密切相關的實際問題。如居民醫保和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人均財政補助標準分別再增加30元和5元。醫保籌資水平的穩步提升,進而推動實現居民醫保待遇水平穩定可持續,對老百姓看病貴能夠起到進一步的緩解作用。
推動基本醫保省級統籌、門診費用跨省直接結算。據悉,2月1日起,27個普通門診費用跨省直接結算試點省份實現互聯互通,啟動試運行。國家醫保局同步推出國家醫保服務平臺APP異地就醫專區,國家醫保服務平臺網站跨省異地就醫查詢專區,方便參保人查詢、辦理門診費用跨省直接結算相關業務。
建立健全門診共濟保障機制,逐步將門診費用納入統籌基金報銷,完善短缺藥品保供穩價機制,采取把更多慢性病、常見病藥品和高值醫用耗材納入集中帶量采購等辦法,進一步明顯降低患者醫藥負擔。
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院長、衛生政策與管理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劉遠立認為,2021年《政府工作報告》中關于健康民生的相關重點內容,更加突出了持續增進民生福祉中全民健康的重要性,也更加強調主動健康的作用。
同時,李克強總理鼓勵,要依托“互聯網+”等新技術,擴大優質醫療資源延伸服務范圍,緩解人民群眾看病難問題,同時積極探索與此相適應的監管模式。
民生所指,國運所系;民心所向,政之所行。保障和改善民生既要盡力而為,又要量力而行;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須堅持實事求是、求真務實謀發展、惠民生,用發展的辦法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
在“為民生”上出實招,在“惠民生”上下硬功,人民群眾的獲得感一定會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續、安全感更有保障,也一定能夠凝聚起風雨無阻、團結奮進的磅礴偉力。
責任編輯:張馨潔 校對:張馨潔
中國周刊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