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夜景
隨著國家城市群政策不斷完善,淮海經濟區各市之間也進行更加深入的合作發展,城市與城市之間的互聯互通越來越密切。其中,徐州、淮北、宿州三市之間相鄰,經濟互補性強,人員往來密切,是淮海經濟區徐州都市圈的核心區域。特別是最近幾年,徐州作為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的輻射帶動能力越來越強,三座城市同城化趨勢也日益明顯。
以徐州為中心的多個地級市,地處蘇魯豫皖四省交界處,遠離各自省份的行政中心,且都位于長三角、京津冀、鄭州都市圈的邊緣地帶。宿州和淮北與徐州相連,到徐州主城區的直線距離甚至比徐州下轄的縣市還要近。
近年來,徐州市、宿州市、淮北市之間規劃相互銜接、交通互聯互通、園區合作共建、社會事業互融互促,三市戰略合作不斷深化,徐宿淮省際毗鄰地區新型功能區建設取得實質性進展。
徐宿淮三地戰略協同
宿州和淮北同處安徽最北部,地緣相親,兩市主城區之間的直線距離僅約20公里。兩地行政區劃犬牙交錯:宿州市從東、南、北三個方向環繞淮北市區,而淮北市杜集區也有一塊“飛地”嵌入宿州市域范圍,可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淮北、宿州與徐州同根同源。古時,如今的淮北市域全境曾長期屬于徐州;宿州的蕭縣和碭山縣也曾是徐州下轄縣,直到1955年4月,為治理洪澤湖需要,蕭縣和碭山縣才劃給安徽省。
徐淮宿地圖
淮北、宿州是距離徐州最近的城市,三座城市市區相互之間距離都不足50公里。徐宿淮之間的社會、經濟、文化交往歷來密切,近年來,隨著徐州作為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的輻射帶動能力越來越強,三座城市同城化趨勢也日益明顯。
2021年11月7日,安徽北部的宿州市和淮北市,不約而同地在市政府官方微信平臺發文稱,支持宿州、淮北深度融入徐州都市圈。安徽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劉惠表示,皖北地區人口多、底子薄,基本公共服務歷史欠賬多,發展相對滯后。因此,安徽在區域聯動方面將支持宿州、淮北深度融入徐州都市圈,推動省際毗鄰地區探索一體化協同發展新機制,共同打造產城融合新城區。
安徽明確支持宿州、淮北深度融入徐州都市圈發展后,徐州市第十三次黨代會提出:只有做強城市實力、提升發展能級、增創競爭優勢,才能真正把中心城市的規劃“定位”變成實際“地位”。徐州將進一步完善區域協同發展機制,主動服務周邊、帶動周邊,更好發揮區域龍頭作用,引領淮海經濟區加速崛起。
徐宿淮三市主要經濟指標(截至2022年上半年)
在長三角城市群非中心區和淮海經濟區成員城市中,在市級層面加強戰略協作協同,共同打造毗鄰地區新型功能區,徐宿淮是首次探索。省際毗鄰地區新型功能區,是淮海經濟區協同發展和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重要功能平臺,也是區域合作突破省際、市際行政壁壘,實現從行政區向功能區轉變的最新探索。
徐宿淮之間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和淮海經濟區協同發展戰略平臺上,合作領域不斷拓展,各方面聯系越來越緊密。
2021年11月,國家發改委發文,支持徐州建設省域副中心城市;12月,國家發改委印發《滬蘇浙城市結對合作幫扶皖北城市實施方案》,此次國家發改委點名江浙滬幫扶皖北的重點任務,有相同之處,即共建省際產業合作園區。淮北市的“省際毗鄰地區新型功能區”,就在與徐州接壤處、淮北的“飛地”——段園鎮。
目前,徐州市區至淮北市區、段園省際毗鄰地區新型功能區,以及徐州至宿州市區、蕭縣縣城 ,已經基本連成一片,徐宿淮跨省城市群聯系越來越緊密。一方面,徐州的部分產業轉移到淮北、宿州,徐州軌道交通、快速路將延長到宿州蕭縣、淮北,帶動淮北、宿州的發展。另一方面,徐州都市圈交通、醫保、公積金等一體化,也吸引淮北以及其他周邊地區人口到徐州工作生活,從而進一步提升徐州的城市量級和活力。
新型功能區路徑明晰
去年以來,徐宿淮三市以徐州高新區、泉山開發區、宿徐現代產業園、段園工業集中區(淮北)、蕭泉工業園(宿州)等為依托,在規劃、產業、交通、社會事業等多方面深化戰略協作,加強區域協同,共同打造新型功能區,為徐州都市圈建設提供了全新的空間形式,為淮海經濟區新一輪協同發展提供了重要平臺支撐。
依據徐淮、徐宿戰略合作協議精神,徐州市銅山區、泉山區、睢寧、徐州經開區與宿州市埇橋區、蕭縣、靈璧縣、碭山縣分別簽署了四個合作協議,推進徐宿現代產業園區、泉山蕭縣合作園區等共建園區提檔升級,搭建多層次產業、經貿對接平臺。
徐宿淮三市其他經濟指標(截至2021年底)
淮北市杜集區與徐州市銅山區簽署了《杜集—銅山省際毗鄰區新型功能區共建框架協議》。淮北充分發揮在機械加工、精密智造良好產業基礎優勢,大力開展以商招商、產業鏈招商,積極承接徐州工程機械與智能裝備等外溢性較強產業轉移。
圍繞共同打造省際毗鄰地區新型功能區戰略定位,徐宿淮三市各毗鄰縣區、開發區實現“發展規劃一體化、基礎設施一體化、產業協作一體化、園區合作一體化、生態環保一體化、社會事業一體化”,同時明確了聯席會議制度、專題工作協調會、功能區合作機制等相關工作推進機制。
淮北市依托段園鎮,研究制定段園產業規劃,同時加強段園土地后備資源和閑置資源梳理,編制完成近3000畝先行啟動區連片開發方案,為徐淮兩市共同編制新型功能區國土空間布局方案奠定基礎。
無獨有偶,宿州市依托埇橋開發區,委托徐州規劃設計院編制《宿徐一體化發展概念研究性規劃暨區域統籌協調發展規劃》,框定園區2035年約30平方公里的發展空間,全方位銜接徐州市銅山區和徐州高新區發展規劃。
在三市協作的基礎上,淮北市發改委積極與安徽省發改委溝通,將徐州、宿州、淮北共同打造“3+N”省際毗鄰地區新型功能區列入省“十四五”規劃。
目前,由徐州宿州兩市合作共建的宿州徐州現代產業園已正式掛牌,并入選首批18家安徽省際產業合作園區。園區積極對接徐州世界級工程機械產業集群建設,入駐企業130多家,其中與徐工集團配套企業55家,已成為配套徐州世界級裝備制造中心建設和推進蘇皖省際毗鄰地區合作的重要載體平臺。
徐宿淮深化戰略合作
從產業合作到交通互聯、社會事業互融,徐宿淮三市聯系越發緊密。三市在市場主體準入、共守安全底線、知識產權保護、人才交流、執法協作、行政服務等方面開展深度合作,在公積金互認互貸、醫療資源共享、推進教育互助、科技交流合作等方面實現了全方位合作。
徐宿淮努力打破省際行政壁壘,努力實現基礎設施、公交通勤同城化,基本公共服務、安全環保應急聯動一體化,城市功能銜接、要素市場流通便利化。
徐宿淮共同打造毗鄰地區新型功能區,推動了宿州淮北融入徐州的步伐,拓展了徐州發展的戰略縱深,增強了徐州作為區域中心城市的輻射力、帶動力、影響力,鞏固提升了徐州在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的地位,是“建設產業強市、打造區域中心”的重要路徑,為實現“徐州之于淮海經濟區如同上海之于長江三角洲”目標邁出了堅實一步。
責任編輯:游洋 校對:海洋
中國周刊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