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徐州和平大橋
徐州與淮北地緣相近、人緣相親、文緣相通、業緣相融,特別是淮北市的“飛地”杜集區段園鎮,距離徐州云龍湖景區僅6公里,距離徐州地鐵1號線路窩站僅4公里,是對接徐州發展的“橋頭堡”。
既謀劃長遠,又干在當下。今年以來,兩市結對同行,攜手發展,共同推動政策對接、區塊鏈接、產業承接,深化淮徐戰略合作。
結對合作 加快共建
徐州、淮北兩市以全域視野,主動作為、乘勢而上,在充分溝通、協商一致的前提下,分期、分批開展兩市縣區和開發園區結對合作共建,開展兩市交流互訪,落實結對合作幫扶工作方案和年度工作計劃,落實結對合作幫扶的重點任務,通過產業、技術、人才、資本、市場等方面對接,進一步激發兩市內生動力,加快發展步伐、提高整體競爭力,實現合作共贏、共同富裕。
2022年9月16日,徐州、淮北兩市印發結對合作幫扶工作方案和2022年工作計劃,優化結對合作機制,深化產業融合互補,暢通人流物流通道,提升民生共享水平,持續拓展合作領域,全力打造市域合作的示范樣板。
徐州、淮北精準對接國家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淮海經濟區等區域發展戰略,共同編制了《淮海經濟區高質量協同發展規劃》,將徐淮結對合作單獨設篇。
圍繞高質量協同發展的切實需要,兩市充分考慮資源稟賦、基礎條件等因素,兩市發揮各自比較優勢,各揚所長、相互賦能,拓展合作領域、深化合作內容,實現雙城聯動、協同發展。
結對合作幫扶以來,淮北市領導及縣區、部門、園區等赴徐州市相關單位溝通對接80余次,簽署協議10余項,由此可見兩市交流合作的深入的程度。
建設基礎設施網 加快共聯
徐州淮北兩市加快構建互聯互通的基礎設施網絡體系。淮-宿-蚌城際鐵路(淮北段)正加快施工;杜集區境內的淮北北特大橋、相山隧道開始建設;相山區境內的跨新濉河特大橋已啟動基礎施工;濉溪縣境內淮宿特大橋全面建設;淮-宿-阜城際鐵路(淮北段)施工圖已通過國家鐵路集團審查,先行用地已獲自然資源部批復,項目全線用地組卷報批工作全面啟動;S101徐淮快速通道項目南段已建成通車,北段加快建設,2022年底將全面建成通車。
此外,淮北市還布局實施了一批重大交通基礎設施項目:徐淮阜高速公路淮北段項目預制標工程2022年9月初已開工建設;永城—淮北—徐州觀音機場高速公路已與徐州市交通部門對接,開展路線方案研究;淮宿市域(郊)鐵路工程(徐州輕軌S4號線)和徐淮城際公交運營方案正在積極推進;青龍山鐵路“無水港”,開通淮北至連云港港口等海鐵聯運班線,“淮徐歐”“中亞”班列,打通了國際鐵路運輸大通道;淮海國際陸港淮北物流基地(青龍山國際陸港)建設也已經達成共識。
園區合作 加快共推
淮北杜集區與徐州銅山區、淮北烈山區與徐州經濟開發區、淮北杜集經濟開發區與徐州賈汪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濉蕪現代產業園與江蘇新沂經濟開發區、淮北相山經濟開發區與江蘇賈汪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分別簽訂合作共建戰略框架協議。兩市充分借鑒滬蘇浙城市結對合作幫扶皖北城市園區共建合作經驗,加強溝通對接,并以淮北杜集經濟開發區(段園省際毗鄰地區新型功能區)為合作載體,積極推進徐淮產業合作園區共建事項。2021年,兩市編制完成徐淮產業合作園區(省際毗鄰地區新型功能區)重點項目庫,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十四五”國家重大項目庫,共計34個項目,總投約110.5億元。其中,互聯互通類項目12個,總投資約23.1億元;綠色發展類項目8個,總投資約8.4億元;創新產業類項目4個,總投資約34億元;公共服務類項目10個,總投資約45億元。
科技協同 實現共贏
兩市共同推動先進制造業深度融合,持續深化重點企業合作,合作布局戰略性新興產業,引導重大產業合作項目落地。2021年淮北與徐州等城市共同成立了20億元規模的淮海經濟區投資基金。
2022年4月淮北市獲批安徽自貿區聯動創新區;8月淮北舉辦2022年徐淮資本市場對接交流論壇暨淮北市企業上市培訓會,共同推進徐淮兩市資本市場做大做強;9月初,淮北市科技局與中國礦業大學科技園達成合作意向,共同組建運營市科創中心孵化器眾創空間。為深化與徐工集團等重點企業合作,淮北市交控集團與徐工集團就新能源重卡專用車廠建設達成意向,目前已完成生產基地選址,確定出資比例和合作模式,完成合資公司成立前準備工作。
淮北市以全域視野,加強與徐州市產業協作。2022年以來,淮北共簽約投資50億元的金派克、投資12億元的昇潤等徐州籍招商引資項目34個,協議投資127.85億元;新開工投資20億元的5GW光伏組件、投資3.5億元的江海源精細化工等項目20個,協議投資49.8億元。下一步,兩市將重點強化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合作。
社會事業融合 加快共享
徐州市擁有三甲醫院數量(12家)和蘇州并列全國地級市之首;擁有中國礦業大學等14所高校,其教育資源也是淮海地區最為豐富的。
淮北市加強與徐州教育、醫療機構的合作,相山區與江蘇師范大學合辦江蘇師范大學相山實驗學校2022年9月份開始招生;江蘇徐州技師學院和淮北技師學院結成友好幫扶學校;淮北市人民醫院與徐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建立了緊密型醫聯體;淮北市人民醫院、淮北礦工總醫院分別與徐州醫科大學共建徐州醫科大學淮北臨床學院、徐州醫科大學皖北臨床學院;兩市還相互舉辦文旅推介會,聯合對外宣傳推介,2022年,淮北市在徐州舉辦“生態美城 傳奇淮北”文旅宣傳推介會,舉辦“安徽美食 百城千味”美食評選、“春游江淮請您來”及風情淮河、傳奇皖北等活動。兩市還互相推介段園葡萄等旅游產品和精品線路,著力打造“徐淮周末游”。
兩市積極發揮政府在結對合作幫扶中的引導推動作用,加強統籌謀劃,強化組織協調,促進人員交流。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主導作用,堅持市場化運作,促進資本、人才、技術等要素合理流動。目前,徐淮政務服務“跨省通辦”在淮海經濟區跨省通辦專區率先開通上線,實現181個事項“一網通辦”,實現公積金互貸互認,警務區塊鏈數據實時共享。接來下,兩市還將構建統一的政務大數據共享交換服務平臺,推動更多政務服務事項“跨省通辦”。
在促進創新創業合作方面,雙方加強對接交流,協商推進淮北市科創中心與徐州淮海科技城合作設立江蘇淮海技術產權交易中心淮北分中心;推進兩市相互借鑒“雙創”企業、“雙創”平臺和創客的經驗做法,鼓勵雙方優秀的創業投資企業和創業投資管理團隊相互參與創業投資發展,共建“雙創”示范基地、建設在徐“科創飛地”,攜手營造創新創業氛圍。兩市還將聯合建設滬蘇浙城市科技創新“反向飛地”,探索建立研發孵化在滬蘇浙、生產轉化在徐淮的互惠互利合作模式。
生態環保 加快共治
徐州淮北兩市強化跨區域生態系統和重要生態空間保護合作機制,合力破解環境突出問題。兩市共同簽訂了《淮海經濟區協同發展生態環境聯防聯控工作機制》《淮海經濟區協同發展生態環境交叉互查工作方案》《淮海經濟區水生態環境聯防聯控共治共享協議》等協議,建立了污染聯防聯控機制、跨界污染糾紛協調處理機制、環境監測設備及應急資源共享機制等。加強區域跨界河流、大氣污染綜合整治,建立了跨界河流互查制度、跨界河流聯合河長制工作機制,跨省、市界河流聯合河長制工作完成全覆蓋。
一體化合作 務實推進
徐州淮北兩市的合作,突出重點、務實推進。結合兩市發展實際,在重點領域推動合作,加強雙方在市場觀念、管理理念、政策環境等方面的交流借鑒。兩市正努力發揮合作示范作用,充分利用合作機制,搭建兩市重點領域合作平臺,進一步拓展合作廣度和深度,努力探索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成熟經驗,打造長三角城市合作典范。
在促進創新創業合作方面,雙方加強對接交流,協商推進淮北市科創中心與徐州淮海科技城合作設立江蘇淮海技術產權交易中心淮北分中心;推進兩市相互借鑒“雙創”企業、“雙創”平臺和創客的經驗做法,鼓勵雙方優秀的創業投資企業和創業投資管理團隊相互參與創業投資發展,攜手營造創新創業氛圍。
在加強資本與項目平臺對接方面,雙方加強政府投資平臺互訪交流,探索兩市聯合出資設立政府產業投資基金;兩市加強產業協同配套,圍繞工程機械與智能裝備、新能源、新材料、建筑材料、綠色食品、電子信息、生物科技、現代物流等產業,推動項目和資本精準匹配、高效對接;推進淮北礦業集團與中國礦大煤炭安全高效清潔開采技術聯合攻關;積極鼓勵引導兩市間金融機構相互考察和交流,探索建立跨區域聯合(銀團)貸款協作等機制。
在加強農業全產業鏈供應鏈協同方面,兩市聯合開展種子核心技術攻關,推進建設小麥、大豆等大宗農作物和特色品種繁育基地;支持徐州農業生產流通企業在淮北設立農副產品生產加工基地;支持淮北建設優質綠色農產品生產加工供應基地;支持互辦各類農產品展示展銷會,拓展優質農產品供應渠道。
在加強文化旅游合作方面,兩市舉辦“徐州·淮北”文化旅游交流周系列活動,開展藝術交流、巡回展演、藝術人才培訓、漢文化學術論壇、大運河出土文物巡回展等活動;研究開通城際旅游公交專線,依托雙方特色文化旅游資源,互相推介旅游產品和精品線路,鼓勵兩市旅游企業共同開發區域特色旅游精品線路,著力打造“徐淮周末游”;日前,兩市還舉行了2022“徐淮杯”足球賽暨徐州淮北體育合作共建協議簽約儀式。
在提升民生共享水平方面,兩市教育部門簽署合作框架協議,推進雙方各級各類學校在學校管理、教育教科研、師資培訓、學生合作培養等方面結對幫扶;淮北市人民醫院與徐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加快建設緊密型醫聯體,合作建設徐州醫科大學淮北臨床學院;淮北礦工總醫院與徐州醫科大學合作建設徐州醫科大學皖北臨床學院;推進兩市簽訂跨省異地就醫基金監管協同聯查合作協議,建立聯審互查合作機制;推進徐淮政務服務“跨省通辦”。
在加強人力資源共享和專業人才培養方面,淮北市學習徐州淮海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先進經驗,推動與徐州開展更加緊密的勞務對接合作;建立兩市人才信息共享交流平臺和高校畢業生就業信息互通聯動機制;推動兩市職業院校交流合作,支持徐州企業與淮北職業技術學院、淮北技師學院等進行校企合作,開展訂單式、定向定崗等形式的職業技能培訓。
兩市還合作開展干部互派掛職交流,根據上級統一部署,開展干部學習交流和掛職鍛煉。依托徐州市黨員干部培訓機構,為淮北市干部人才培訓提供資源,通過邀請徐州市專家赴淮北授課、訪問交流、傳幫帶等多種形式,提升淮北干部人才能力素質水平。
融入開放大格局
為深度推進兩市經濟一體化,對標“青吳嘉”示范區,雙方重點就產業發展進行合作,加快建設段園省際毗鄰地區新型功能區,著力打造產城融合新片區、新興產業集聚區、生態創新示范區、共同富裕先行區。
段園省際毗鄰地區新型功能區是徐州、淮北合作的重點區域。為加快段園省際毗鄰地區新型功能區建設,兩市將淮北市杜集區段園鎮作為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先行區,作為徐淮結對合作幫扶的重要載體,構建統一的政務大數據共享交換服務平臺,推動更多政務服務事項“跨省通辦”,持續深化徐淮結對合作幫扶工作。
為提升段園片區的吸引力和承載力,徐淮快速通道全面開工,淮北等高對接徐州城市基礎設施。淮北市發改委積極與安徽省發改委溝通,將徐州—宿州—淮北共同打造“3+N”省際毗鄰地區新型功能區列入省“十四五”規劃。委托中國城市規劃設計院完成段園全域統籌規劃研究,同步開展相關專項規劃編制,著力構筑一體化城市空間格局。
徐州夜景
按徐州和淮北兩市的目標,到2025年,兩市在共建合作園區、資本與項目對接、農業全產業鏈供應鏈協同、文化旅游產業合作、提升民生共享水平、人力資源合作等領域要取得重要突破,將實施一批標志性跨區域合作項目,形成一套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的結對合作幫扶工作體系和保障措施。到2030年,兩市在區域經濟中的聯動作用將得到充分發揮,帶動作用明顯增強,與長三角區域內經濟社會發展差距不斷縮小,加快實現共同富裕目標。
責任編輯:游洋 校對:海洋
中國周刊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