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外貿訂單驟減,國內做貼牌代工的企業一度陷入被動;2020年,疫情沖擊全球經濟,一些中國品牌卻逆勢銷量增長,贏得主動。
品牌興企、品牌為民、品牌強國。這些年,在中國品牌身上發生了什么,處變不驚的“免疫力”從何而來?
過去幾年,中國品牌從數量到質量都發生了改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推動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正成為培育和建設中國品牌的前進方向。
5月10日,第四個“中國品牌日”如約而至。圍繞“中國品牌,世界共享;全面小康,品質生活;全球戰‘疫’,品牌力量”的主題,一個個緊扣時代脈搏,記錄中國發展、全球共享的鮮活的故事也正呈現我們面前。
有底氣——
中國品牌 “揚帆出海”
受疫情影響,“2月份催單、3月份退單”是外貿行業的寫照。但家電品牌格蘭仕卻在全球實現銷量增長,特別是在北美地區,全品類增長了8.75%,冰箱等部分品類增長100%。
奧秘在哪里?格蘭仕董事長梁昭賢認為,主要在自身技術過關,產品質量得到市場認可。“自己的研發團隊,自己的全產業鏈,整體核心技術都在自己手上。”
近年來,從貼牌到創牌,從追趕到比拼,從洋品牌唱主角到自主品牌走出國門,越來越多中國企業在全球閃亮登場,越來越多中國品牌在國際上占有一席之地,成為彰顯國家實力和形象的“名片”。
“要在國際市場中占有一席之地,練好內功至關重要。”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黃群慧看來,制造業作為立國之本、興國之器、強國之基,其質量關系到一國經濟發展質量和經濟競爭力的水平。我國在激烈的國際市場競爭中取得優勢,提高中國制造的質量和品質極為關鍵。
內核過硬,外觀也得搶眼。好的質量配上好的“包裝”,“中國制造”不僅暢銷,還能吸粉。
近年來,青島啤酒用“亮眼”的營銷,在五大全球主流社交媒體(Facebook,Twitter,LinkedIn,Instagram,YouTube)吸引了來自64個國家的100多萬粉絲關注。青花瓷、中國結元素被融入在產品包裝上,美猴王、八仙過海也被運用于商品營銷中……“中國故事”贏得了海外消費者的青睞和點贊。
大品牌經過常年孕育和巨大投入撬開了國際市場的大門,中小企業怎么辦?
為讓更多中國產品嶄露頭角,中國企業在拓展渠道上動起腦筋。京東搭建起“國貨出海,直通全球”的跨境電商平臺,在人工智能、物聯網、無人機等領域加緊布局,在全球構建“雙48小時”物流,幫助中國品牌通向全球。
抓機遇——
消費升級引領品牌革新
“前些年,一下訂單就是幾百萬雙鞋,統一是黑色就可以;現在越研究消費者,越了解消費者,就發現消費者對產品的需求變化太快了。”足力健老人鞋創始人張京康接受人民網采訪時表示,圍繞用戶做創新、研究市場做轉型的產品和服務,才能在競爭中不斷發展。
張京康認為,產品不是賣給所有人的,要對消費者進行精準畫像、進行消費分層,對產品價格、信息傳播渠道、營銷方式等精準聚焦。“目前老人鞋在全球范圍內缺少標準,大多參考旅游鞋、兒童鞋等的標準,我們正在對老人鞋標準進行探尋,引領標準也是對品牌價值的賦能。”
近年來,華為、小米、創維、格力等企業深挖消費升級需求,紛紛采取新策略,發力新動向,布局智能家居市場。以前,許多中國消費者扎堆去日本買馬桶蓋,殊不知有很多是中國制造;現在,許多消費者在裝修時首選國貨,過上“智慧”生活。
實際上,近年來國有品牌展現出廣闊的消費市場。“我家使用的手機、家電都是國貨”“國貨各種響當當的品牌,質量服務都是一流的,靠譜!”“現在的中國品牌不僅有媲美國際品牌的設計和質量,更有親民的價格和對中國人使用習慣的熟知。”網友們在人民網近日推出的《中國品牌好感度調查問卷》踴躍留言。問卷顯示,65%的網友最近一年對國有品牌消費有所增加。
消費升級了,產業邏輯也有所轉變,從以往的大宗訂單中,分流出小眾定制。
在寧夏鹽池縣的一家有機牧場里,羊群沿著“跑道”在音樂中散步,吃的是配有益生菌的高檔“食譜”,喝的是獨立設備里干凈衛生的水,住的是單層保溫板結構,南北通透,冬暖夏涼的羊舍……除標準化養殖,加工環節也需要層層把關,保證鹽池灘羊的口感和品質。
這里的羊肉,只能通過電話預約、實地認養、微信領養三種方式購買,屬于個性化定制生產,近年來銷路逐年遞增。
消費升級推動著產業升級。從放養、散養,逐步變為現在的全產業鏈模式,鹽池灘羊已成當地脫貧致富的主導產業,也成為全國知名農產品牌。
吃得好,住得好,追求品質的人們,注重健康的生活方式。近年來,全民健身蔚然成風,馬拉松不再是專業運動員的競技場,也是大眾愛好者的訓練營。
處在改革困惑中的特步,認識到這一趨勢和機遇,從“時尚運動”的泛泛定位,轉而主攻“跑者品牌”,先后啟動跑步科學實驗室和跑鞋研發創新中心,為跑者提供適合產品和服務。
一雙運動鞋,不再僅為選手“快起來”,而是鼓勵更多人“跑起來”。特步成立跑步俱樂部,提供裝備、服務、社交、平臺等服務,產品線也根據跑者的“段位”進行了專業和入門的細分。
“經濟社會的發展,居民生活的變化,都會影響到消費方式。”特步相關負責人表示,跟上居民消費升級的節奏,敏銳捕捉市場需求的動向,是品牌建設的不竭動力。
挖潛力——
借力新動能積蓄品牌力量
口紅、衣服、箱包……網紅帶貨雖已屢見不鮮,然而前不久,直播間里賣起了房子。
5月5日,碧桂園在短視頻平臺上開通直播,向網友推薦精品房源,發放優惠券。“像房子這樣總價高的產品,難想象通過直播的方式來成交。”有網友感慨,“會玩、高級,企業在應對危機同時也是在把握機遇,不斷拓展品牌在消費者心中的形象和定位。”
針對疫情期間的購車、用車需求,長城汽車打通線上、線下渠道,為用戶提供智能展廳VR看車,視頻直播看車等服務,成功將營銷主戰場從門店轉到了線上。
疫情期間,中國平安在醫療科技、金融服務、智慧城市方面助力戰役,挖掘新業態、新場景、新實踐;并發布了溫暖品牌片《平安 是等你回家的那盞燈》,將追求美好生活的祝愿、勇氣與決心傳遞給每個人。
科技部高新技術司司長秦勇介紹說,抗擊疫情過程中,一些新業態、新模式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基于互聯網的一些新業態發揮線上優勢,為社會和大眾提供了大量服務,展現出巨大發展潛力。
阿里、華為、華大基因等科技企業迅速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基因檢測等黑科技手段助力抗擊疫情,保障復工復產,在履行社會責任的同時,提升自身品牌價值。
新動能逆勢成長的背后是科技創新的持續積累。而技術創新,是對品牌賦能的基礎支撐。“我的第一部手機是華為手機,還是安裝寬帶贈送的,這幾年眼看著它一步步成長起來,越來越‘硬核’。”
近年來,華為在技術研發應用上下功夫,推出了雙攝、相機矩陣、智慧屏等產品,并在2019年發布5G產品。華為榮耀總裁趙明接受人民網采訪時表示,哪家手機廠商率先做好了準備,誰就最有可能成為5G時代的領導品牌。
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中國品牌好感度調查問卷》顯示,對“近年來國有品牌在哪方面提升最明顯”這一問題,55%的網友認為是“科技含量提高快,創新意識增加”,占比遠超其它選項。
世界知識產權組織有關報告及數據顯示,中國在2019年全球創新指數中的排名提升至第14位,較2018年上升3位,穩居中等收入經濟體首位;2019年,中國通過《專利合作條約》(PCT)途徑提交專利申請5.9萬件,躍居世界第一;通過馬德里體系提交國際商標注冊申請6339件,位列全球第三。
持續優化的創新環境讓孕育新動能的土壤更加肥沃。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院長劉俏在《人民日報》發表署名文章表示:在人均GDP突破1萬美元,消費成為我國經濟增長的第一拉動力,5G、人工智能、數字化轉型等正在重塑中國經濟增長邏輯的當下,中國企業吹響高質量發展的號角。
“以品牌發展為抓手,在正確的價值引領下,通過對發展中出現問題的診斷和破解,中國必將涌現出一批走向世界的品牌企業,為中國經濟長期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他說。
責任編輯:張馨潔 校對:張馨潔
中國周刊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