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老少欢杂交另类_va天堂_天天狠天天透天干天天怕处_果冻文化传媒www一欢迎您 - 免费国产一区

當前位置:記錄中國 > 

沖在戰“疫”一線的中國作家 與百姓共“呼吸”

發布時間:2020-05-24 7:42:54|來源:人民網

武漢戰疫報告文學作家小分隊(左起:曾散、李朝全、李春雷、紀紅建)在武漢駐地合影。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全國人民齊心抗疫,四面八方,千里馳援。

醫務工作者義無反顧、日夜奮戰;人民解放軍指戰員聞令而動、敢打硬仗;人民群眾眾志成城、守望相助;公安民警、疾控工作人員、社區工作人員堅守崗位、日夜值守;新聞工作者不畏艱險、深入一線;志愿者真誠奉獻、不辭辛勞……

這中間,有太多的瞬間值得銘記,有太多的感動值得珍藏,有太多的故事需要書寫。為此,人民日報社文藝部與中國作家協會創研部合作,從3月2日開始,在《人民日報》大地副刊開設“抗疫一線的故事”報告文學專欄,組織約請知名作家傾情采寫創作,記錄中國人民同舟共濟、共克時艱的動人事跡和頑強精神。

——3月2日,《人民日報》大地副刊刊登報告文學《千里馳援》,并發表上述“開欄的話”

《一位叫“大連”的志愿者》《鐵人張定宇》《生命之艙》《甘心》……疫情發生以來,一篇篇優秀報告文學作品在《人民日報》《人民日報海外版》《光明日報》《文藝報》等主流媒體陸續刊發。

報告文學是文學的“輕騎兵”,報告文學作品不僅真實再現抗疫史實,更提煉出支撐人們奮力前行的寶貴精神力量。下面,《人民周刊》就帶您跟隨武漢戰疫報告文學作家小分隊,領略這些優秀報告文學作品背后不為人知的創作故事。

李朝全和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院長王偉合影。

李朝全:把“落難”武漢的志愿者寫成了“網紅”

李朝全,50歲,中國作家協會創研部副主任,中國報告文學學會副會長。

“2020年2月26日,星期三,北京晴暖,武漢多云”,出發當天,李朝全在日記中寫道。

在邯鄲東站接上隊友李春雷一路往南,抵達武漢已近晚上9點。到達住處“水神客舍”與另兩名隊友(紀紅建、曾散)會合,洗漱完畢,已是子夜時分。

作為領隊,除了單純的采訪、寫作,李朝全還要操另一份心?!拔业米龊煤笄诒U瞎ぷ?。”

中國作協主席鐵凝專門打來電話,詢問作家們在武漢期間的身體和采訪進展狀況,讓轉達問候和提醒。

曾散和志愿者群體聯系上了,打算去做一回志愿者,體驗生活,同時采訪他們。“我提醒他,我們要抓住自己的主業,抓緊寫作,并叮囑他如果當志愿者,一定做好個人防護?!崩畛f。

事無巨細,領隊李朝全都得盯著。為了不讓福建老家年邁的父母擔心,他謊稱自己在北京,“形勢越來越安全”。

就是在這樣難得安靜的情況下,李朝全照樣寫出了精品力作。報告文學《一位叫“大連”的志愿者》在《光明日報》發表,《“同濟”戰疫記》在《人民日報》發表。

“我接觸了一些普通人,包括一位誤入武漢城又不愿淪落街頭的大連小伙子蔣文強,他選擇了自愿去醫院紅區當清潔工的工作?!崩畛珜⑦@位在紅區自稱“大連”的小伙子寫進了報告文學《一位叫“大連”的志愿者》。

評論區,許多人訝異于這位小伙子的生存能力——不僅為自己在武漢封城的特殊時期賺得一日三餐,食宿無憂,更為抗疫斗爭作出了一個普通志愿者的貢獻。

與此同時,“大連”也成為大連的一張城市名片,受到大連市民的廣泛贊譽。

“這是一個年輕人的武漢漂流記,也是一個普通人人在囧途的經歷,但是結局卻令人驚喜?!崩畛f,“這是一出悲喜劇,我非常希望這樣的題材能夠被改編成影視和影像作品,讓更多的人認識90后以及他們的內心世界?!?/p>

李朝全還寫下一些武漢的普通老百姓,一些新聞界出版界朋友和各地媒體赴漢采訪的記者等的故事?!案杏X在武漢的每個人彼時都已沒有了畏懼和恐懼,都很勇敢,敢于沖在一線深入一線,希望為盡快打贏這場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作出自己的一份貢獻?!蹦欠N同仇敵愾眾志成城的情景令李朝全終生難忘。

先行幾天離漢,李朝全還不忘叮囑隊員:“希望大家真實客觀地記錄和書寫這場災難,尤其應當濃墨重彩地書寫醫護人員和普通人,濃墨重彩地書寫武漢的醫護人員和普通人,他們是這場艱苦卓絕戰疫的中流砥柱!”

李春雷坐在食品箱上工作。

李春雷:坐在食品箱上忘我寫作

李春雷,52歲,河北省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國報告文學學會副會長。

2月26日,再過3天,就是他生日。當被問及愿不愿意去武漢采訪,年過半百的李春雷沒有半點猶豫:“去!”

這是“孤膽英雄”第三次“深入虎穴”——2008年汶川大地震發生當晚,李春雷主動請纓,成為第一批到達現場的作家之一;2010年青海玉樹地震,李春雷再次請戰,以最快速度趕赴海拔4000米以上的震中結古鎮。

在武漢的30多天里,李春雷完成《三月正青春》《鐵人張定宇》《哭笑天使》《男護士》等10多篇報告文學作品,這些作品陸續在全國各大報刊發表。

從“疫情上報第一人”張繼先到身患漸凍癥的“鐵人院長”張定宇,從河北90后醫護人員張明軒和肖思孟到武漢姑娘李蓓……李春雷用手中的筆把一個個人物寫活了。

“鐵人,并非僅僅形容他的意志剛強如鐵,還因為他的身體狀況。由于病情日益加重,他雙腿僵硬,猶如鐵具……”《鐵人張定宇》里,李春雷將金銀潭醫院院長張定宇的形象刻畫得入木三分。

“人物立住了,作品就立住了。換言之,人物立得住,作品才立得住。”4月1日清晨,李朝全微信轉發李春雷作品《鐵人張定宇》。當天,《鐵人張定宇》在《人民日報》整版刊發。

對于好作品,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敖谟嘘P抗擊疫情的文藝作品不少,作家李春雷的《鐵人張定宇》見人見事見細節,有溫度有緯度有深度,思想性、藝術性與可讀性俱佳,是新時代抗疫報告文學難得的‘高峰之作’?!弊x者有感而發。

之所以能將人物寫活,在李春雷看來,深入當事人內心是關鍵?!拔覐恼嬲\出發,跟他交朋友,直入他的內心深處,還單刀直入地跟他談到很多人不敢問甚至很忌諱的話題?!辈稍L張定宇時,李春雷將自己深深融入其中。

這種融入不僅體現在采訪環節,更體現在寫作中。從3月21日開始,經過前期充分醞釀,李春雷進入一種“忘我”的狀態,短短10天左右,一氣呵成寫就18篇文稿。其間,廢寢忘食是常態。

要知道,作家小分隊去武漢是在2月26日,當時全市絕大多數賓館酒店早已“名花有主”,他們下榻的小賓館條件十分簡陋?!胺块g里連桌子都沒有,只有一個小小的茶幾,沒有坐的地方?!崩畲豪赘嬖V記者,“我就把當地作家慰問我時發的面包啊牛奶啊摞在一起,坐在上面寫東西?!?/p>

兩個紙箱,一個矮茶幾,一間十來平方米的屋子,很難想象,眾多精品力作就是在如此艱苦的環境下誕生的。

紀紅建在武漢武昌方艙醫院采訪。

紀紅建:通過“小人物”、小細節再現中國精神

紀紅建,42歲,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報告文學學會理事、青年創作委員會副主任。

去武漢之前,雷厲風行的紀紅建已經創作了多篇抗疫題材報告文學作品。

1月27日,農歷正月初三,紀紅建從老家趕回長沙,馬不停蹄開始采訪創作。次日,《長沙行動》完稿。1月29日,《長沙行動》經新華社發布。

就在《長沙行動》寫成當晚,紀紅建給李朝全發了條信息:

“……武漢與長沙,歷來一衣帶水,也就一個半小時車程,湖南的醫務人員也去了不少,我特別想去采訪……如果在合適的時候,中國作協組織作家采寫報告文學,我報名!”

從信息發出,到真正啟程,將近一個月。這期間,紀紅建輾轉長沙多家醫院采訪,創作了《湖南行動》《寧靜與沸騰》《人民戰“疫”》《照進心靈的陽光》4篇報告文學作品。反映脫貧攻堅的長篇報告文學《中國足跡》也在出發前一天完成。

報告文學作家是時代的記錄者,紀紅建深知這個關鍵時刻自己決不能缺席。直到出發前夜,他才輕描淡寫地告訴愛人:“到武漢,只是坐在賓館里寫寫材料,不用出門,也沒有其他事?!?/p>

果真如他所說嗎?當然不!

“武漢是我常來的一個大城市,對于她,我滿腦子都是繁華熱鬧景象。然而這個春天,當我再次走進這座城市時,寂靜而冷清的街道,令我思緒萬千?!比缭敢詢攣淼轿錆h,紀紅建既有感動,也有傷感。

不過,當他漸漸走進武漢的心靈深處,他發現,武漢并沒有沉寂,更沒有休眠?!斑@里并不寧靜啊,甚至有了一種從未有過的喧嘩,不,應該是沸騰?!?/p>

這里有千里馳援的奔跑聲,白衣戰士來回奔跑的腳步聲,白衣天使輕柔溫暖地安慰和鼓勵病人的說話聲,一個個治愈出院的患者走出醫院時含著淚花的歡笑聲,失去親人、戰友、朋友時那種撕心裂肺的哭喊聲……

30多天里,紀紅建深入武漢的醫院、街道、社區、隔離點,采訪干部、黨員、患者、社工、工人、居民、教師、學生、司機、志愿者各方人士130余人,寫下采訪筆記30余萬字。短篇報告文學《生命之艙》《春天的聲音》《武漢“轉運兵”》《一個武漢民警的春天》《湖南援鄂第一人》《戰地芙蓉》等陸續發表。

在這場抗疫斗爭中,紀紅建發現許多細節不為人關注卻令人感動,于是他將更多的筆墨放在細節處:“我覺得,通過‘小人物’、小細節,能更加具體而有力地再現溫暖,反映中國面貌,凝聚中國精神、中國力量?!?/p>

扎實的采訪也為他即將構建的長篇打下堅實基礎?!罢趧撟饕徊筷P于抗疫的長篇報告文學,想從更加細致、深刻與寬闊的角度來寫這部作品?!奔o紅建說。

結束隔離點采訪,曾散正在接受細致的全身消殺。

曾散:用青春之筆寫當代青年

曾散,34歲,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湖南省報告文學學會副秘書長。

他是此次武漢之行年紀最輕的作家,不過對于報告文學,他有著獨到的見解。

他認為,在此次抗擊疫情過程中,報告文學創作起到了文學“輕騎兵”的作用,作家深入現場、見證歷史,不僅記錄了抗疫前線的偉岸風景,還挖掘出前線戰士個體背后的動人故事,讓他們身上映射出的希望之光照耀更多人的內心。在曾散看來,報告文學的最終價值是溫暖人心。

圍繞“溫暖人心”,曾散進行了一系列暖色調的創作。發表在《光明日報》和《人民日報》的《甘心》《愛的溫暖與力量》《溫暖的光》,僅標題就給人以暖意融融之感。

除了“暖”,曾散作品的另一個關鍵詞是“青春”?!陡市摹分校簧硪蝗蓑T單車4天3晚,逆行300多公里從老家返回武漢抗疫一線的青年女醫生甘如意是95后;《愛的溫暖與力量》中,大年初一,從長沙開車逆行武漢做志愿者的鄭能量出生于1992年;《溫暖的光》中,心懷感恩,從汶川來到武漢支援的女醫護人員佘沙、張琴都是95后……

“90后多數是獨生子女,這一代人在戰疫中的主動擔當、積極作為確實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應該好好描畫他們,他們代表著這個國家的未來?!钡轿錆h第9天,領隊李朝全在日記中寫道。

李朝全日記中的90后正是這次武漢之行曾散采訪的重點?!耙驗樗幍某砷L環境較為接近,青年視角寫青年,無論是采訪交流,還是創作本身,同齡人的那種感同身受更容易產生共鳴?!痹⒄f。

在武漢期間,曾散常常被許多普通人的善良大愛所感動。4.26萬馳援湖北的醫護人員中,女性醫護人員占比超65%,而她們中大部分又是90后?!八齻兡昙o輕輕,她們的事跡或許普普通通,平平淡淡,但她們巾幗不讓須眉的赤誠之心卻灼灼其華,閃閃發光。”還有志愿者,還有更多平凡普通的勞動者。在曾散眼里,他們個個都是“小太陽”,個個都是這個時代的英雄。

置身這樣的環境,曾散時常和被采訪者打成一片。有天晚上采訪,曾散和志愿者先是去給人送盒飯,接著又為某醫院搬運物資,然后還去另一家醫院送出院患者回家。那天后半夜一直下雨,曾散回到駐地已是凌晨兩點多。

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身為一名青年報告文學作家,曾散覺得自己更應該肩負起責任與擔當,做好時代的書寫者和記錄員。

根據采訪收集的素材,目前曾散正在創作一部反映青年抗疫的長篇報告文學,這是他《青春三部曲》的第二部,暫定名《青春脊梁》。“因為這些青年就是我們國家的未來,也將是我們國家的脊梁?!痹⒄f。

(來源:《人民周刊》2020年第8期)


責任編輯:張馨潔 校對:張馨潔

中國周刊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公眾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