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老少欢杂交另类_va天堂_天天狠天天透天干天天怕处_果冻文化传媒www一欢迎您 - 免费国产一区

當前位置:產業 > 

守正創新再出發 ——太倉高新區發展紀實

發布時間:2022-11-10 15:16:26|作者:李莉

守正創新再出發——太倉高新區發展紀實

天鏡湖

蘇州太倉自古素有“魚米之鄉”的美稱,現在被譽為“中德創新合作高地”。作為一座沿江臨滬、通江達海的開放之城、創新之城,太倉地處長三角C位,至上海虹橋樞紐最快17分鐘,蘇錫常城際鐵路、上海市域鐵路嘉閔線在太倉站對接,“5+1”軌道交通網絡正加速構建。太倉連續多年被評為長三角最具發展活力的地區之一,綜合實力位列全國百強縣(市)前十名。

太倉高新區連續四年被評為蘇州推進高質量發展先進地區,在蘇州率先探索在北上深等地布局,建設飛地創新中心。太倉高新區各項人才指標穩居蘇州前列,江蘇省29個省級高新區綜合評價位列第二名……以汽車關鍵零部件匯聚、產城創新融合、德企聚集為主要特色的高新區,先后被國家授予國家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國家先進制造技術國際創新園、中德智能制造合作示范園等。

2021年,太倉高新區完成地區生產總值635億元,一般公共預算收入90億元,工業總產值1137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25億,進出口總額近80億美元。

多年來,太倉高新區保持強勢發展勁頭,成績有目共睹。高新區以“時不我待”的緊迫感、“擔當作為”的責任感、“慢進即退”的危機感,推動對德合作與太倉同發展、共成長。不斷弘揚“精致和諧、務實創新”的太倉城市精神,拼出趕超跨越的“太倉速度”,以厚重務實的風范、科學辯證的態度和久久為功的力量,在這片土地上不斷書寫出幸福城市的絢麗篇章。

深耕三十年 打造中德務實合作的太倉典范

今年是中德建交50周年,也是太倉與德企合作的30年。在兩國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太倉已經成為中國德資企業集聚度最高、發展效益最好的城市之一。

自1993年第一家德國企業克恩-里伯斯落戶以來,太倉高新區對德合作以產業合作為基礎、以職業教育為亮點、以文體交流為媒介、以科技創新為動力,經過近30年的積累和沉淀,探索出具有鮮明太倉特色的對德合作之路,形成了全方位對德合作的獨特模式。

隨著工業企業的不斷集聚,德國服務業項目也隨之加速落戶,從各種貿易公司、互聯網IT企業、德國會計師事務所等生產性服務業,到德國食品企業、餐廳等生活性服務,德企投資門類和領域越發多元,德企在太倉發展的產業生態也越來越完善。同時,德企在太倉的布局定位也在發生變化——太倉已經由制造基地向研發中心、銷售中心和區域總部升級。如克恩-里伯斯公司、通快公司等一批德企已經被正式確認為總部企業。早期落戶的德資企業90%以上完成了增資擴產。德企的發展帶動了當地民營企業轉型升級,形成了中德企業共生共融、互利共贏的發展格局。

2008年商務部和德國經濟部共同授予太倉第一個也是唯一個“中德企業合作基地”稱號。2016年世界第六個、中國第三個德國中心正式在太倉高新區建立。2017年科技部與德國教研部中德科技合作聯委會24次會議在太倉舉辦。2019年太倉中德中小企業合作區寫進《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列入國家頂層設計。

開放包容 打造“太舒心”營商環境

城市發展的競爭很大程度上表現為營商環境的競爭,正從要素資源供給的較量轉變為規則制度創新的比拼。良好的營商環境是吸引力、競爭力,更是一個地方擁有核心競爭力的體現。

太倉始終把優化營商環境擺在突出位置,連續多年制定出臺優化營商環境政策,著重在先進性上再強化,發布優化營商環境4.0版本。太倉出臺個性化支持政策,先后制定實施《太倉市對德合作產業發展專項資金使用辦法》《對德合作三年行動計劃》《太倉市推動對德合作產業發展若干政策》《關于深化產教融合加快“雙元制”教育發展的實施意見》等政策文件,推動太倉市對德合作高質量發展,極大地吸引了德資企業落戶。

在太倉市行政服務中心開設“德企專窗”,專門出臺《做精“德企專窗”服務優化外商投資環境的十項舉措》,將綠色通道、集中審批、容缺受理等機制一優到底,設立實行“一個環節、一套資料、一口辦理”,一站式服務外資發展。對德企開辟辦理不動產登記綠色通道,施工許可必要資料齊全后當天發證,實施“7×24小時預約通關”“提前報關”“上門驗放”,建立德資企業專家預約服務、推行“容缺辦理”,推出德資企業“樂居工程”和“人才特貼”,建立高層次人才“一站式”服務中心等舉措,使德企在太倉投資發展無后顧之憂。

守正創新再出發——太倉高新區發展紀實

大學科技園

守正創新再出發——太倉高新區發展紀實

西交利物浦大學太倉校區

太倉高新區深入實施營商環境創新行動,建成投運蘇南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一體化創新服務平臺一站式服務中心,建立健全企業全生命周期服務機制。秉持“用戶思維、客戶體驗”,堅持“無事不擾、有求必應”的服務理念,營造了開放包容的營商環境。以一流服務、一流營商環境讓項目與城市共同成就,堅定不移為企業發展、群眾幸福、社會滿意創造最優生態。太倉高新區在全國率先推出了土地出讓“雙信三即”模式,企業開辦只需0.5天,重點項目平均審批時限7.5天。全面推行“馬上辦、網上辦、就近辦、一次辦”,讓數據多跑路,讓企業群眾少跑路,實現“一窗通辦”“一次辦好”“一網通辦”。

高新區還將持續開展“政在賦能?硬核倉企”營商環境專項活動,以硬核政策、硬核保障、硬核服務賦能企業提升核心競爭力,當好助企惠企“貼心人”,筑牢服務保障“強支撐”,做實產業發展“硬基礎”、優化德式場景“軟環境”,創建產業集群,千方百計給政策、出實招、解難題,幫助德企恢復正常生產經營秩序,助力德企盡快達到滿產條件、增強擴產信心,全力支持在太倉德企發展壯大。

2021年7月,在太倉市第十四次黨代會上,太倉吹響了拼出“太倉速度”、勇擔使命跨越發展、激情譜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太倉精彩篇章的沖鋒號角。“太倉速度”體現的是只爭朝夕、雷厲風行的高效作風。

打造高水平特色產業集群

產業是經濟發展的引擎和動力,也是一個地方高質量發展的基石。

高新區依托“臨滬、對德”雙重優勢,秉持“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初心使命,在建設創新驅動發展示范區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打造一流高科技園區的奮進之路上邁出堅實步伐。通過建設新能源汽車、航空航天、生物醫藥三大產業創新集群,進一步打造自主可控的高新產業高地。

太倉高新區重點打造了以高端數控機床、智能裝備、汽車核心零部件為主要構成的千億級高端裝備制造產業集群。高新區目前擁有德企超過400家,制造業德企數量占全國比例超10%,“隱形冠軍”德企達50家,德企實際利用外資超50億美元,德企工業產值近600億元,規模以上德企畝均產值、利潤、稅收分別達1400萬元、150萬元和110萬元。80%的德企主要來自德國經濟發達的北威州、巴符州和巴伐利亞州,形成了汽車核心零部件為主的特色產業創新集群。

目前,一輛整車近七成零部件都能在太倉找到供應商,多個核心零部件市場占有率達30%以上。太倉高新區涵蓋車身結構件、外觀件、內飾件、動力總成部件、轉向系統、車載電子等六個大類,包括發動機可變正時凸輪系統、渦輪增壓器、雙離合變速器、軸承、齒輪、燃油噴射系統、防抱死系統、汽車減震器、后視鏡、手動制動器、車門鎖、鉸鏈、安全帶等關鍵零部件。

太倉高新區汽車核心零部件產業正在從傳統汽車向新能源方向快速轉型。去年,汽車零部件相關企業超200家,產值近600億元。總投資30億元的全球汽車零部件和系統行業領袖博格華納集團的新能源傳動系統項目落戶太倉高新區,主要產品為新能源相關傳動設備、油電混合動力車傳動設備、雙離合濕式離合器等;舍弗勒二合一電驅動橋正式投產,博澤汽車微電機竣工、聯合電子一期投運。今年舍弗勒總投資3億美元的新能源汽車核心零部件項目落戶;聯合電子二期投運等,這些將提升太倉高新區在新能源汽車產業中的引領示范作用,助推太倉高新區打造國家級新能源汽車動力基地。

太倉高新區構建了德企與民企融合發展格局,95%以上的“規上”德企進行了本土化研發及創新成果的本地化應用,累計600多家本土企業、科研院所與德資企業開展了產業配套、創新協同、人才共育、資本聯合等多種形式的合作,大力暢通產業循環,增強上下游協同,推動太倉成為全球高端汽車零部件生產基地和國際高端智能機床產業集聚區,呈現出“雙循環”相互促進的發展格局。

太倉高新區依托對德合作三十年形成的精密制造產業基礎,大力培育發展航空產業,重點引育了中科院金屬所航空葉片、舍弗勒航空軸承、北航天航長鷹總部基地等一批優質航空產業項目,航空產業正成為區域發展的新增長極。“做航空,到太倉”,將成為蘇州制造業又一張閃亮的新名片。

生物醫藥是當今世界最具爆發力的新興產業之一,也是太倉全力打造的“3+3”產業集群的重點產業。今后,它也將成為太倉對德合作的新增長極。目前,太倉已出臺了《太倉市推進生物醫藥產業創新集群發展2025行動計劃》等政策文件,鼓勵和加強中德兩國生物醫藥企業在研發技術創新和產品合作等領域開展探索,鼓勵中國企業走出去,吸引德國企業走進來。

打造臨滬科創發展高地

依托科創載體培育創新型企業,是太倉高新區推動科技創新、促進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引擎。

高新區是科技創新要素高密度集聚地。今年,太倉高新區內中德(太倉)創新長廊成為太倉市首個入選江蘇省科技型創業企業孵育計劃項目名單的眾創社區,還是全國首個中德知識產權保護基地聯系單位,形成了比較完備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太倉高新區已完成“智巢倫敦——太倉雙向孵化器、中德硬科技亞琛——太倉雙向孵化器”簽約,“浙創邦”、“中關村E谷孵化器”即將完成裝修開業。

守正創新再出發——太倉高新區發展紀實

西北工業大學太倉校區

守正創新再出發——太倉高新區發展紀實

舍弗勒汽車發動機零部件生產基地(大中華區第一個生產基地)

近年來,高新區構建一區三核的創新核心區,以科創載體建設為重要抓手,規劃建設南部天鏡湖創新創業區、北部開放創新區、東部大學科技成果轉化區三位一體的高新區創新核心區。目前,高新區擁有各類科創載體超30家,其中省級以上雙創載體18家,國家級雙創載體5家,帶動一批民營企業家和資本轉型運營各類科創載體,總面積達100萬平方米,在孵企業超600家。獲批江蘇省創新孵化鏈條體系、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示范基地、江蘇省天鏡湖智能互聯眾創社區。

太倉高新區立足打造上海五大新城“姐妹城”,加速推進婁江新城建設。婁江新城匯聚了西北工業大學太倉校區、西交利物浦大學太倉校區、蘇州健雄職業技術學院,以及中科院計算所、硅酸鹽所、技物所、西工大長三角研究院、瑞金醫院太倉分院等一批大學大院大所。建設了大科園、科創園、中德創新園等一批創新孵化載體,建成“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產業園”創新孵化全鏈條。同時,太倉高新區在北京、深圳、上海布局飛地創新中心,在德國柏林、亞琛,英國倫敦建設離岸創新中心,形成“本地+飛地+離岸”的全球協同創新體系。

高新區早已在北京、上海、深圳等中心城市布局創新中心。做投融資系列推介、開展項目路演、進行行業主題沙龍、舉行科創比賽……高新區深圳創新中心活動風生水起。一些初創型科技項目在創新中心孵化,將來到高新區落戶。太倉未來將在德國柏林、法蘭克福、斯圖加特等重要節點城市建設離岸孵化中心,在區內建立德國留學歸國人員和德國初創企業創新中心,建成投用中德智能制造聯合創新中心,抓緊建設中德石墨烯新材料創新中心。

現在的高新區科創載體逐步更新迭代,從空間賦能、政策賦能、資本賦能,再到產業賦能,從房東模式向產城融合模式不斷優化。同時高新區對一批老的科創載體建設進行了功能提升,科創載體的“高新區概念”開始化繭成蝶,讓更多創新種子長成產業大樹。

高新區將全面推進中部中央商務區、南部文旅創意區、東部大學科技成果轉化區、北部中德創新產業園與智能制造區等四個片區建設,實現產城人的深度融合發展。50平方公里婁江新城將打造成為全國知名的“中德創新城”和臨滬綜合性價比最高地。

高新區將繼續支持科創載體整合、集成、優化科技資源,著力打造科創空間布局鏈條,在支持載體做好創新創業企業集群孵育工作的同時,充分發揮科創載體在戰略產業培育壯大中的科技賦能優勢。優化“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產業園”創新孵化全鏈條,進一步創新科創載體孵化模式,強化本地+飛地+離岸創新協同體系,助推提升區域創新創業濃度,持續營造良好的創新創業生態環境,不斷激發全社會創新創業活力,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新動能。

推進智能化改造和數字化轉型

當前,“德國工業4.0”戰略都把制造業作為立國之本、強國之基,都將基于互聯網的智能制造放在首位,這為具有深厚對德合作基礎的太倉帶來重要的發展機遇。推進智能化改造和數字化轉型是提升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打造未來競爭新優勢的迫切需要。因此,近年來,高新區依托制造業堅實基礎,持續發揮中德合作優勢,不斷優化數字經濟產業布局,堅持將智能化改造和數字化轉型作為發展的關鍵增量,多措并舉推動制造業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經過這些年的培育發展,高新區在智改數轉方面已經形成“產業鏈”。

智造解決方案代表——蜂巢智造云科技(江蘇)有限公司。作為一家業內領先的工業互聯網平臺運營商和普惠智造解決方案提供商,蜂巢智造依托蜂巢汽車零部件工業互聯網應用中心,圍繞診斷和咨詢服務、生產管理改善服務、工業APP應用服務、智能制造人才培養服務等方面,打造5G+工業互聯網+汽車零部件產業融合發展模式,構建人、機、物智慧互聯的企業“內鏈”,打通產業鏈網絡化共享、智慧化協作的“外鏈”,已經為太倉諸多企業發展賦能增效。

綜合信息化服務代表——江蘇蘭之天軟件技術有限公司。公司同樣深耕制造業信息化領域多年,利用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等技術為企業提供完整的數據采集、挖掘、分析等綜合信息化服務。美名格——艾羅項目是中德技術互補的創新管理模式,為實現全流程精益化管理,蘭之天軟件及時調研分析,為其量身定制了集ERP、SPC、SRM等為一體的系統,進一步提升企業信息化水平和經營管控能力。

孵化載體代表——中德智造眾創空間。中德智造眾創空間于2018年4月開始運營,是以定位智能機器人、工業自動化控制為領域方向的孵化載體,培育孵化了一批符合標準的智能制造、工業自動化生產研發人才企業和高新技術企業。最近該載體還被評為國家級眾創空間。截至目前,這里累計孵化企業41家,畢業企業12家,認定獲得國家高新技術企業12家、認定科技型中小企業13家,認定人才項目3項,獲得發明專利授權166項、軟著312件、實用新型專利236件。

標準制定代表——舍弗勒(中國)有限公司。日前,由舍弗勒(中國)有限公司作為工作組組長單位牽頭起草的國家標準《數字化車間可靠性通用要求》發布。該標準的發布,進一步健全了我國智能制造數字化車間標準體系,為離散制造領域數字化車間規范化建設提供了新的依據與參考。在智能制造領域,舍弗勒依托企業的“數字化議程”推動智能工廠建設成功經驗,主動參與智能制造環境下的數字化車間、智能裝備預測性維護等系列國家標準制定工作,先后參與制修訂我國國家、行業、地方及團體標準20余項,為智能制造標準化探索積極貢獻的企方案。

應用及輸出企業代表——蘇州托克斯沖壓設備有限公司。托克斯在生產氣液增力缸和電子壓力驅動器等產品的基礎上,為其他企業提供專用設備和自動化生產線的研發、設計、制造以及裝配調試等全套服務。依托這一優勢,托克斯得到了一大批汽車制造商、驅動系統以及板件連接供應商的青睞,成為現代制造企業的創新型合作伙伴。目前,托克斯的SPR連接技術由于兼顧車身輕量化和連接強度高的需求,在新能源汽車行業應用廣泛。

守正創新再出發——太倉高新區發展紀實

舍弗勒助力行業客戶推動生產系統的數字化

守正創新再出發——太倉高新區發展紀實

太倉德國中心

近年來,高新區在智改數轉方面取得不俗成績。目前,高新區“四上”企業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26.42億元,占太倉市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達59.6%,總量位于全市第一。今年,太倉市同維電子有限公司的“新一代通信系統設備工業互聯網標桿工廠建設項目”成功入選工業互聯網標桿工廠建設項目。太倉市省級互聯網標桿工廠3家(同維、慕貝爾、博澤)均在高新區;省級“星級上云”企業56家,太倉市占比為26%,其中五星級上云企業2家(全市3家);江蘇省級智能示范車間23個,太倉市占比65%;蘇州市級示范智能車間32個,太倉市占比42%;高新區共有169家企業完成了“智改數轉”項目,其中規模以上企業覆蓋率已超50%,預計今年年底將達成規模以上企業全覆蓋。

今年3月,太倉高新區承擔的高端裝備制造業(智能制造)標準化試點以99分加3分的高分順利通過驗收。這不僅是蘇州地區首個成功入選的全國高端裝備制造類標準化試點,也成為蘇州市第一家順利完成驗收的項目。

近年來,太倉高新區逐步發力半導體與集成電路產業,相繼落戶了陛通半導體、樂琻半導體和杰慕林等半導體產業項目。高新區將依托堅實制造業基礎,結合本地的優勢傳統產業,利用互聯網新技術新應用,對傳統產業進行全方位、全角度、全鏈條的智改數轉,提高全要素生產力,釋放數字對經濟發展的放大疊加倍增作用,以降本增效為核心,加速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支持同維電子等骨干企業做大做強,拓展汽車零部件、裝備制造,大力培育5G、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著力打造智能網聯汽車區域優勢地位。

引領長三角一體化綠色協同發展

實施綠色發展戰略是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和必然選擇。

長期以來,太倉高新區以對德開放引領全面開放,以對德合作促創新、促轉型、促投資、促環境優化、促城市功能提升,成為以外資引領長三角一體化綠色協同發展的“橋頭堡”。太倉高新區德企數量占比95%以上。去年德企完成工業總產值509.69億元,同比增長18.34%;營業收入521.51億元,同比增長18.11%;利潤總額52.6億元,同比增長22.07%,高于太倉市外企3.7個百分點;實現利稅61.24億元,同比增長18.73%,高于太倉市外企5.34個百分點。高新區規上德企單位產值能耗僅為太倉市平均值的1/14。區內德企以太倉市0.24%的用地,創造了太倉市8%的GDP、17%的規上工業產值、20%的公共財政預算稅收收入,吸納就業超3萬人。近年來,高新區大力推進工業節能降耗,開展綠色制造示范企業創建,不斷推進節能和綠色化改造項目,持續壯大“綠色GDP”規模。整個高新區的產業呈現出企業生產資源消耗低、土地集約程度高、清潔生產水平先進,體現在土地規模和集約化發展水平居省內前列,在節能降耗、資源綜合利用等主要指標上,處于國內同行業先進水平。新大洲本田摩托(蘇州)有限公司裝有一排排光伏發電板,把太陽能源源不絕地轉化成電流,供工廠自用。除了先進的光伏發電系統,該企業還通過涂裝無磷工藝、工業污水三效蒸發工藝、導入RTO設備等措施,實現VOC排放削減97%、氮、磷0排放,并于去年成功獲評江蘇省“綠色工廠”。舍弗勒是蘇州乃至江蘇最大的德國智能制造企業,太倉基地以能源管理體系為平臺依托,實施一系列的節能減碳活動,包括節能改造項目的實施、太陽能發電系統的安裝、綠電采購、綠色能源代替非綠色能源規劃等。項目實施完成后可實現節能量293萬kWh,降低二氧化碳排放2204噸/年。高新區還有海瑞恩、優尼昂等一大批節能低碳示范企業,截至目前,高新區已累計建成國家級綠色工廠(特靈空調系統)1家,省級綠色工廠(同維電子、通快、新大洲本田)3家。下一步,高新區將持續推進綠色制造體系建設,借鑒先進地區經驗,優化創新工作方式,到2025年,將太倉高新區建設成為綠色產業特色突出、產業集聚效應明顯、綠色產品技術創新活躍、中德合作成效顯著、管理服務高效、生態環境優美、具有較高國際知名度的中德碳中和創新合作產業示范園區。

打造雙元制教育的“太倉樣板”

雙元制教育項目入選國家試點示范,今年全國第一個AHK學院設立,以促進AHK成熟的培訓及認證體系與太倉制造業、雙元制職業教育資源的融合創新,為長三角地區乃至全國的職業培訓提供智力支持與體系保障。太倉雙元制與地方產業發展相生相伴,地方產業推動了雙元制人才培養體系的完善,而完善的本土化人才也反哺地方產業發展。德資企業的集聚,促進了德國“雙元制”教育模式在太倉的實踐與創新。中國人苦學、勤學的“工匠”精神與德國人精益求精、嚴謹務實的作風相得益彰,為德資企業在太倉的發展提供了源源不竭的動力,也讓德國技術在太倉這片土地上煥發出奪目的光彩。太倉市順應區域發展對技術技能人才的旺盛需求,依托豐厚的德企土壤,探索雙元制本土化的“太倉路徑”,形成了“政府引導、行業指導、企業主體、職校主動”為特色的雙元制教育太倉經驗,創設了“政府主導、主體雙元、合同執行、成本分擔”的“太倉樣本”。目前,太倉已經建立了十余個雙元制培訓基地,為當地企業累計培養了1萬多名管理人才和專業技術人才。2001年以來,先后成立“太倉德資企業專業工人培訓中心(DAWT)”、“舍弗勒(中國)培訓中心”、“歐托凱勃太倉培訓中心”“雙元制”培訓中心,參與企業由德企拓展到民營企業,構建對接區域產業鏈的雙元制人才培養標準體系,制定并發布蘇州地方標準《雙元制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指南》。職業院校與企業聯合招生,共同開發課程體系,學生在企業實訓課時占總學時60%以上,引進德國工商行會(AHK)和德國手工業行會(HWK),建立了以AHK和HWK為主的第三方評價機制。通過校企雙元培養,學生業精、技強、素質好,被企業提前“預定”,實現“招生即招工、進校即進企、畢業即就業”。為統籌推進“雙元制”教育發展,成立市主要領導任組長的“雙元制”教育發展領導小組,出臺《關于深化產教融合加快“雙元制”教育發展的實施意見》《太倉市“雙元制”人才培養專項扶持資金使用辦法》,設立每年2000萬元專項扶持資金,對13類職業教育重點項目進行精準扶持,政策實施三年來,新建產教融合培訓中心11個,累計下撥扶持資金3009.75萬元,組織舍弗勒(中國)有限公司、海瑞恩精密技術(太倉)有限公司、克恩-里伯斯(太倉)有限公司先后申報獲評省產教融合型試點企業。

守正創新再出發——太倉高新區發展紀實

博澤新工廠

守正創新再出發——太倉高新區發展紀實

新大洲

為了構建“雙元制”本土化育人體系,新建江蘇省太倉中專港城校區,支持省太中專加快發展五年制高職教育;鼓勵健雄學院和省太中專實施一體化辦學,2020年9月,兩校簽訂開展區域教育合作辦學協議;2005年、2017年健雄學院、東南大學成賢學院聯合有關德資企業和德國高校相繼在機械制造、機械設計及其自動化專業開始了專科、本科層次的“雙元制”本土化實踐;探索與西交利物浦大學和西北工業大學太倉校區開展“雙元制”模式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2020年,首屆“雙元制”大專培養項目的12名學員(全部)和“雙元制”本科項目的20位學員順利與十余家優秀德企簽訂了就業合同。目前,太倉市開展“雙元制”本土化培養的專業13個,項目19個,初步構建了中——高——本——碩多層次人才培養體系。十四五期間,將依托太倉3+3集群,通過實施太倉市中等職業教育質量提升三年行動計劃、開展系列“雙元制”本土化20周年主題活動、建設中德智慧制造“雙元制”教育產業園、實體化運行太倉市“雙元制”教育研究院、開展“嘉昆太”職教聯盟論壇等措施,教學工廠、培訓中心從德企向國企、民企延展,推進“雙元制”本土化進一步創新實踐,形成適應產教深度融合、“雙元制”特色更加彰顯、中高本碩充分銜接的國內示范水平的現代職業教育。

構建雙向合作和融合發展格局

從企業合作向外延展,太倉全方位、多領域、深層次的對德雙向合作和融合發展格局逐漸形成。中德雙方合作領域逐漸由經貿拓展至科教、文體、環保、公益、城市建設和社會管理等各個方面,人文相親讓深化合作有了更強粘合度。8月27日,由太倉市人民政府主辦,太倉市商務局、太倉市文體廣電和旅游局及太倉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管委會共同承辦的太倉市第四屆“中德友誼杯”足球邀請賽在新區足球公園正式開幕。自2016年開始,太倉市創辦“中德友誼杯”等一系列品牌賽事,高新區組織開展“走進德國”系列講座等。9月8日,2022第17屆太倉啤酒節開幕式在天鏡湖畔舉行。太倉市部分德企負責人、德籍員工代表,人才、企業代表和來自周邊地區的德國友人濟濟一堂,共享啤酒美食、共話深情厚誼。常年在太倉生活的德籍人士超1000人。太倉連續10多年舉辦德國太倉日、太倉啤酒節、足球賽、乒乓球賽、馬拉松友誼賽、中德藝術家沙龍等經貿文體交流活動,營造了“他鄉即故鄉”的濃厚氛圍。

中德合作層次向縱深拓展。推動對德合作從產業合作到科教、文旅、公益、環保、城市建設和社會管理等多領域、全方位交流合作。如打造了一批具有德國風情的商業街區和生活配套設施,引入德式酒吧、餐廳等生活性服務企業,與德國途易集團共建高端酒店;與萊茵內卡、于利希等友好城市展開全面合作,創辦全國首家智力障礙人士公益性工廠中德善美公司。持續擦亮“中德創新城”品牌。開設德國面包房、中德友好幼兒園等一批生活配套設施,特別是羅騰堡德國風情街即將開業,配備了瑪麗蒂姆酒店、德式餐飲、德國產品展示交易中心等特色業態。除了德資產業項目,德國生活館、海運堤德國夜公園以及德國跨境商品展示中心等10個優質服務業項目也正式落戶太倉。未來,太倉還將引入德國醫院、學校、超市、金融機構等配套,常態化舉辦太倉啤酒節、中德足球賽等品牌活動,努力讓超3000名在太工作生活的德國人感受到“德企之鄉即故鄉”的氛圍。

踔厲奮發向未來

潮平岸闊催人進,風勁揚帆正當時。

以中德建交50周年為契機,高新區著力深化新一輪更高水平的對德合作,全力打造中德企業合作典范和更高層級的對德合作平臺,建成中德合作為特色的國家級高新區。十四五期間太倉高新區將持續打造中德“雙碳行動”示范區、中德產業雙向聯動引領區、中德雙元制人才培養創新區、中德城市友好交流典范區、自貿區政策創新試驗區五大功能區,高水平建設德企聚集區,多元化豐富德式元素,建成以對德合作為特色的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2025年,太倉目標建成國家級對德合作示范區。德企總量突破600家,規上德企200家,隱形冠軍企業80家,地區總部和功能性機構20家,德企工業產值、累計利用德資實現翻番,分別達到1000億元、100億美元。

提升對德合作層次能級。積極參與中德兩國政府牽頭的中德經濟顧問委員會機制。推動太倉對德合作納入國家層面統籌規劃和運作,參與“中德經濟技術合作論壇”等國家級活動。加快婁江新城“中德創新城”的規劃建設,形成全國特色的體量大、標準高的中德產業園區。

加大德企招引力度。重點加強德國前20強家族企業和“隱形冠軍”企業的招引,和德國各州投資促進機構、行業協會、產業集群建立緊密聯系,組織“中德企業論壇”“太倉日”等招商活動,擴大知名度和影響力。加大以商引商力度,發揮區內汽車產業鏈關鍵德企舍弗勒、博澤的示范作用。不斷優化德企服務,強化投資信心。提升“中德合作資金”使用效率,鼓勵現有德企做大做強,保障優質企業擴產的要素供應,將能源、土地等資源適當向德企傾斜。完善雙向投資機制,充分發揮駐德辦事機構和創新中心的平臺作用,支持有條件的民營企業在德國成立公司,拓展海外市場。

守正創新再出發——太倉高新區發展紀實

中德合作太倉雙元制本科項目首期學員畢業典禮

守正創新再出發——太倉高新區發展紀實

太倉啤酒節

強化雙向創新協同。聚焦“高精尖特”國際先進技術、產業鏈關鍵核心技術、共性技術等開展創新合作。太倉正加快中德石墨烯創新中心、納薇德創新轉化中心建設,推動德企“智改數轉”,組織實施智能工廠(車間)診斷;給予德國留學回國人員創新創業支持和孵化服務,優先支持德企急需人才申報“雙創計劃”;鼓勵德企設立研發機構,支持德企申報高新技術企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博士后工作站(創新實踐基地),推動創新成果的本地化并反哺總部;鼓勵民企赴德設立研發中心。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力度,充分發揮全國知識產權保護重點聯系機制和知識產權法庭的作用,建設中德知識產權交易平臺,探索知識產權交易新模式;設立中德創新基金,借助資本力量,鼓勵創新。在慕尼黑、斯圖加特、不萊梅等節點城市設立離岸孵化器和加速器,與當地創新機構和產業集群形成緊密合作機制,織就豐富創新網絡。開展全域交流合作。太倉高新區正加快建設在德國設立的“一企一處一中心”(希鈦克公司、太倉高新區駐德辦事處、杜塞爾多夫創新中心)。積極構建“1+3+N”對德合作聯絡體系,以太倉高新區駐德國代表處為基地,鞏固和北威州、巴符州、巴伐利亞州三個德國經濟強州的聯系,擴展到全德地區合作網絡。持續加強與北德五州在多領域的交流合作,加強與友城于利希市和萊茵內卡區的互動交流。通過省商務廳北威州“聯委會”和省發改委巴符州“混委會”、國家發改委第三輪中歐合作案例地區合作等平臺機制,深化和北威州克萊費爾德市、巴符州斯圖加特地區的友好交流,拓展與北德不萊梅、東部德累斯頓的友好合作關系。在國內通過漢堡——太倉聯動創新中心平臺,增加與漢堡駐中國聯絡處的互動。在德國通過太倉高新區代表處和太倉柏林創新中心平臺,加強與北德各機構互動。強化應用人才儲備。實體化運作“雙元制”教育研究院,深化“雙元制”本土研究,形成一批理論成果,制定國家級系列培訓標準,不斷擴大太倉“現代學徒制”職教模式的影響力,建設成為國內職業教育的標桿。舉辦世界職教大會暨太倉雙元制創新發展論壇,舉辦中德職業技能大賽。引進更多德國知名職業教育集團、培訓機構、德國高校海外合作機構,推動西北工業大學太倉校區與德國高校開展高水平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加強和德國工程師協會的聯系交流,繼續推進中德人才標準互相認證工作。加強與德累斯頓工業大學、亞琛工業大、慕尼黑工大、柏林工大等德國高校聯系,和企業共同組織海外招聘會,吸引更多德國留學生來太就業和創業。加快中德糖尿病診療及健康管理中心建設,建設中德醫療器械認證平臺,建立與薩爾州醫療協會聯系,開展中德醫院、醫務人員、護理人員的培訓交流。圍繞“雙碳”目標,繼續推進國家發改委能源司與德國經濟能源部環境保護框架下的太倉中德能效小組網絡項目,打造綠色低碳園區。羅騰堡德風街、瑪麗蒂姆酒店年內建成投用,落地德國途易BLUE酒店和數字化旅游項目,加速啟動拜仁慕尼黑足球學校和足球文化體驗中心項目。

守正創新再出發——太倉高新區發展紀實

太倉日

未來,高新區將進一步深化對德合作融入全球創新網絡,積極構建“資本+研發+產業+人才”的新型對德合作模式,走出一條以高水平對德開放融入全球創新體系、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園區發展之路。

心無旁騖抓發展、接續奮斗勇爭先。展望未來,高新區將把握多重國家戰略機遇,以勇立潮頭的氣魄、敢為善為的姿態,跑出高質量發展“太倉速度”,努力在譜寫“強富美高”新蘇州現代化建設新篇章中扛起太倉擔當、展現太倉作為。(文/李莉)


責任編輯:游洋 校對:楊文博

中國周刊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公眾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