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wǎng)客戶端北京12月9日電(記者 上官云)最近,大型文博探索節(jié)目《國家寶藏》第三季正式開播。隨著節(jié)目播出,多個話題成為熱點。比如,制于清乾隆年間的金嵌珍珠天球儀。
圖片來源:《國家寶藏》視頻截圖
在了解這件珍貴文物的前世傳奇時,觀眾們也被“安利”了一位清朝女科學家王貞儀。她精通天文學,也工于詩文、擅長騎射,堪稱“全能學霸”,還被評價為“有奇杰之氣,不類女流”。這位女科學家的經(jīng)歷,到底有多傳奇?
一位“離經(jīng)叛道”的女子
王貞儀是一位優(yōu)秀的女科學家,但以其同時代人的眼光來看,她在當時卻可能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異類”。
清乾隆年間,王貞儀出生了。她自小聰明好學,其祖父精通歷算,著述頗豐,對王貞儀影響很大,她寫道,“貞儀幼侍大父惺齋公,公細訓以諸算法。”
11歲那年,她隨家人來到吉林。此后5年的時間中,王貞儀大多數(shù)時候都待在這里 ,幾乎閱盡祖父豐富的藏書。
或許是家庭風氣比較開明,王貞儀得以隨同祖母和父親去往北京、陜西、湖北、廣東和安徽等地,遍覽當?shù)仫L土人情,眼界逐漸打開,也得以接觸到社會最真實的一面。
在封建社會,如無意外,接下來這個女孩的生活軌跡應該是嫁一個門當戶對的男人,然后相夫教子,度過余生。但王貞儀不甘心囿于平庸的婚姻生活,選擇了另外一條路。
18歲左右時,她將心思放在了天文和數(shù)學等領域的研究上,一邊自學、做實驗,一邊記錄成果和心得,逐漸展現(xiàn)出了無與倫比的才華。婚事則一拖再拖,直到24歲才嫁給了詹枚。
杰出的科學家
由于當時的社會風氣推崇“女子無才便是德”,王貞儀想做點科學研究,簡直難上加難。但對那些風言風語,她也懶得理會,因為還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
由于種種原因,一些古代流傳下來的天文學著作,可能會存在一些謬誤。王貞儀便努力一一去勘誤、訂正,對一些理論學說也加以驗證。
圖片來源:《國家寶藏》視頻截圖
比如,漢代張衡已經(jīng)對日月食的原理做出一定解釋,但還不夠詳盡。王貞儀先是讀了很多相關的著述,然后打算利用現(xiàn)成的工具,研究成因細節(jié)。
她把吊在屋梁上的燈當作太陽,拿小圓桌當?shù)厍颍僬襾硪幻鎴A形的鏡子充當月亮,并按照已知的天文學原理慢慢移動三個物體,觀察它們處在不同位置時會有什么現(xiàn)象。
反復求證后,她寫成了《月食解》,盡可能準確地解釋了月食發(fā)生的時間等一系列知識,駁斥了一些錯誤說法,行文流暢,讀來幾乎毫無艱澀之感。
此外,她對“天圓地方”等說法也提出了自己的獨到見解,并指出“歲差”是天體運動的固有屬性。天文學是個很冷門的領域,但王貞儀一直都沒有停止對它的研究。
“丈夫之志才子胸,誰言女兒不英雄!”
確實,她的一生足夠多姿多彩。相傳,十幾歲時,她曾向蒙古將軍的夫人學習騎射,進步神速。至于學習成果,有記載稱“跨馬橫戟,往來如飛”,達到“發(fā)必中的”的程度。
在古代“男尊女卑”的社會氛圍里,王貞儀一直強調“同是人也,則同是心性”,認為女子的智慧比起男子來并不遜色,能夠學有所成的話,一樣可以對社會有貢獻。
她精通天文地理,也工于詩文,其詩作往往瀟灑大氣,毫無脂粉嬌吟之態(tài);王貞儀也懂醫(yī)學、氣象知識,“言晴雨豐欠輒驗”。
遺憾的是,她曾把研究天文學的成果寫成著作,但很多都已經(jīng)失傳了,今天我們能夠讀到的,只是其中很少的一部分。
歷史上,王貞儀29歲時便去世了,但她對科學的追求與熱愛,值得后人銘記。(完)
責任編輯:孫遠進 校對:海洋
中國周刊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