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往的生活》第四季官宣定檔5月8日,從提前釋出的宣傳片來看,依舊是山野之外的柴米油鹽,嬉笑打鬧,滿滿的煙火氣和人情味,也讓網友不禁直呼:我最喜歡的下飯神劇終于回來啦!而作為本季《向往的生活》的首席合作伙伴,小米的加入也讓人驚喜萬分,這次以高顏值高品質著稱的小米10系列手機點亮大家的生活,選擇用一種又溫暖又治愈的情感營銷手法,實現眾多年輕潛在用戶的種草與轉化。
1
目標受眾高度一致
強強合作水到渠成
在小米和Redmi雙品牌策略放飛后,小米不受具體定價束縛,而是以全新小米品牌再創業,向高端市場出牌,而新小米品牌定位與節目受眾高度吻合,他們所面向的都是那些熱愛生活、享受生活、追求高品質生活的人們。
一方面,小米10系列手機就是小米品牌沖擊高端市場的里程碑式產品,小米10系列于今年2月14日首銷,小米10首銷1分鐘全平臺銷售額破2億元,小米10 Pro則是55秒鐘突破2億元,是沖擊高端市場絕對的開門紅,受到無數追求品質生活用戶的追捧。
另一方面,《向往的生活》里那些種菜、養花、做飯、聊天的場景,也正是身處快節奏的都市生活中的年輕人們所向往的。外賣無法給予的煙火氣,工作無法給予的優哉游哉,都在節目里展現出來,這是一種田園牧歌式的慢生活,是都市青年的詩和遠方。
小米和《向往的生活》這次強強聯合,充分傳達出一種生活的品質感,讓屏幕前的觀眾看得舒心的同時也潛移默化的在心中種下了一顆“向往的種子”,它代表了人們對于未來生活的美好憧憬,而這其中一定就有小米的身影。
2
雙品牌營銷戰略齊頭并進
拓展更多元化用戶群體
今年起,小米和Redmi品牌開始同步布局綜藝節目營銷。雙品牌戰略齊頭并進,首次就與超一線衛視——湖南衛視合作。
Redmi品牌以首席合作伙伴身份與湖南衛視脫口秀節目《天天向上》合作,綁定代言人王一博,進一步拓展年輕用戶市場,符合其年輕人市場的定位,酷愛、敢玩、自我超越,為全球熱愛科技的年輕人打造與眾不同的性能旗艦的品牌主張。
而小米品牌此次則與《向往的生活》合作,用高顏值高品質的小米10系列手機以及小米領先布局的生態鏈智能產品,展現其邁入高端市場定位的品牌走向,同時吸引觀看綜藝節目且注重生活品質的用戶。
兩大品牌彼此互補又相互激蕩,以用戶為中心,深刻洞察用戶群體,通過差異化定位、精細化營銷,以用戶喜歡的方式觸達用戶,不斷拓展品牌營銷半徑。用綜藝節目中,產品生活化的呈現方式,擴大用戶對于品牌的認知外延,讓每一集節目都形成獨有的品牌故事。再通過一些感動人心的主題,建立品牌感動,觸發觀眾的情感共鳴,讓觀眾對于品牌理念有更多的理解和融合,從而加深觀眾對于品牌的情感聯系,提升品牌好感度,最終讓品牌潤物細無聲地走進觀眾心里,完成品牌強化。
3
小米引領未來智能生活
助力大眾真正過上向往的生活
《向往的生活》節目中除了有小米手機的露出,還有不少小米智能生活產品的露出。2019年年末,小米集團AIoT戰略委員會主席、小米IoT平臺部總經理范典公布了小米在IoT品類上的戰略“1+4+X”,1是手機,4包括電視、智能音箱、路由器和筆記本,X則由生態鏈企業和合作企業來提供。
在智能家居領域,小米依靠其智能互聯互通、智能的全場景體驗、領先的布局等優勢,一直深受年輕群體的喜愛。通過這類年輕人群的宣傳和種草,繼而在社會上形成一種示范效應,通過智能家居產品體驗高品質的生活,從而不斷擴大目標用戶群。
從電動牙刷、藍牙音箱到掃地機器人,這些小米智能生活產品覆蓋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向往的生活》中,你能看到現代科技與古樸生活完美的融合在了一起。視覺上,簡約大方的智能產品與周圍樸素簡單的自然環境相得映彰,絲毫不覺突兀;使用上,操作簡單且智能,幫你省去了很多生活上的煩惱,讓你真正做到從身到心的徹底放松與享受。這樣的體驗非常直觀地降低了大眾科技的體驗門檻,讓人認識到科技不是高高在上的,而是觸手可得的。小米通過這樣的方式,引領智能生活的潮流,讓智能家居普及大眾。正如小米那句著名的宣言所言:讓每個人都能享受科技的樂趣。科技讓智能生活觸手可得,智能生活讓每個人生活的更美好,最終讓每個人都能過上“向往的生活”。
結語
傳統的品牌傳播優先考慮的是曝光量和知名度,而用戶對品牌的主觀感受,用戶與品牌的契合度,都被拋諸腦后。而現在營銷逐漸向著多元化精細化的方向發展,在這個趨勢下,與用戶精神層面上的志同道合愈發重要。而與此同時用戶的興趣取向變得越來越分散,從前的大平臺逐漸分解為許許多多個聚集著相同愛好者的小團體。如何整合這些不同渠道不同平臺的用戶,從而找到最優的投放組合,是很多營銷工作者在不斷思考的問題。
回看此次小米與《向往的生活》的合作,雙方以受眾的體驗與情感為核心,與年輕群體建立起情感共鳴與認同。仿佛一個太極拳的高手,看似簡單自然的招式之下卻有四兩撥千斤之力,集場景化營銷、口碑化營銷和多元化營銷為一爐,聲量與銷量齊升,最終獲得“1+1>2”的品牌傳播效果,從而助力小米在高端市場上走得更遠。
聲明:
1、中國周刊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責任編輯:趙洋 校對:張馨潔
中國周刊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