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文集團漫展展臺
經過20多年的發展,中國網絡文學從“草莽生長”到“精耕細作”,成為推動文化自信自強的重要力量。要想使中國網絡文學能傳播得更遠、更廣,離不開海外傳播生態系統的建立和新技術的應用。例如網文閱讀網站不僅為海外讀者創造了“追更”的平臺,也提供了“即看即評”的互動體驗,讀者通過跟帖等方式分析劇情、點評人物,讓網絡文學擁有旺盛的生命力;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輔助創作并賦能機器翻譯,逐漸突破產能和成本的限制,讓網絡文學作品大體量、規模化走出去成為新的可能。近年來,海外“春節熱”不斷升溫,多國民眾感知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電影周”“文物展”等“一帶一路”文化交流活動持續推進,擴大了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在中華文化感召力下,不少海外讀者成為中國網絡文學的“自來水”,甚至開始創作具有濃郁“中國風”的故事。
由此可見,中國文化出海“新三樣”的走俏不是偶然,背后是中國文化產業的一路高歌猛進。近年來,國家高度重視文化產業發展,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完善文化經濟政策,培育新型文化業態,推動我國文化產業進入高速發展期。隨著移動互聯網的普及和數字技術的創新,文化產業加速轉型升級,虛擬現實、增強現實、人工智能等技術的應用,使得文化作品更具互動性和沉浸感;線上商城和社交媒體等平臺的普及,也讓文化產品傳播成本大大降低,更直接有效觸達海外受眾,文化產業的發展空間越來越廣闊。
文化出海不僅僅是推廣和傳播中國的文化形象,更重要的是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面向未來,中國文化出海應從“新三樣”出發,系統培育本土文化符號,促進中華文化走出去,包括鼓勵藝術家和創作者深入挖掘中國獨特的文化資源,創作具有本土特色和現代表達方式的作品;推動文化創新和跨界融合,促進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時尚、影視等領域的結合,創造出更具吸引力和競爭力的文化產品;加強國際文化交流與合作,通過文化交流、藝術展覽、文化節慶等形式,提升中華文化在全球范圍內的影響力等等。通過這些努力,中國文化可以更好地揚帆再出發,形成千帆競發之勢,駛進世界各地受眾的心里。
中國的文化“新三樣”乘風出海,版權不能成為“遺忘的角落”。從技術的發展來看,科技增加了作品的流通和商業化利用,同時也帶來了盜版泛濫的問題。而文化出海所關聯的著作權保護,遠比其他外貿形態復雜。只有通過提供更好的創作環境和建立更完善的版權保護機制,才能源源不斷地激發創作者的動力。在推動文化出海的過程中,要樹立版權為先的開發意識,更多關注和支持優秀的原創作品和內容創作者。在建立網絡平臺版權庫的基礎上,引進版權專業人才,利用多種數據統合技術,規范版權錄入,樹立全方位的版權保護意識,防止盜版侵權等問題干擾文化出海。
區別于本土傳播,文化出海更需注重文化的本地化和適應性。雖然中國的網文、網劇和網游逐漸在國際市場上脫穎而出、嶄露頭角,但每個國家和地區的文化需求和消費習慣不盡相同。在進行文化輸出的過程中,需要充分了解目標受眾的需求和喜好,進行有針對性的內容調整和定制化推廣,確保更好地融入當地文化環境。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期待在中國文化出海的遠航上,我們的網文、網劇和網游等產品能乘風破浪,呈現“直掛云帆濟滄海”的氣韻與景象。
長遠來看,文化“出海”,不論乘的是什么“船”,內容和品質永遠是贏得受眾的根基。通過更多優秀文化產品,講好中國故事、反映中國時代變革,始終是文化出海的重要使命。從這個意義上講,文化出海“新三樣”要走得更遠,既要堅守正確價值觀,以優質文化內容打動人心、影響人心、贏得人心,又要在創新上再下功夫,在品質上不斷升級,積極創造豐富多元的文化產品,避免“審美疲勞”。只有這樣,才能讓更多中國好故事乘風破浪,在世界舞臺上綻放更大的光彩。
責任編輯:王燦燦 校對:海洋
中國周刊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