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水資源短缺、時空分布極不均勻、水旱災害多發頻發,是世界上水情最為復雜、江河治理難度最大、治水任務最為繁重的國家之一,水利基礎設施建設任重道遠。
當前及今后一個時期,重大水利工程建設仍處于投資規模大、建設強度高、實施主體多元的發展階段。
提升水利工程建設領域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需要繼續推進改革創新,加強頂層設計,切實解決傳統管理體制機制不適應新形勢要求的問題,著力破除體制性障礙、打通機制性梗阻、推進政策性創新。
近日,國家重大水利工程——南水北調中線引江補漢工程主隧洞完成掘進2120米,同時,已有17條支洞累計掘進超9000米。工程輸水線路總長194.7公里,全程采用隧洞輸水。工程建成后,將連通三峽水庫和丹江口水庫,南水北調中線水源更加充足。
以引江補漢工程為代表,一段時間以來,我國一批重大水利工程建設加速推進,在保障國家水安全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基礎性作用。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提出“健全重大水利工程建設、運行、管理機制”,為高質量建設好、運行好重大水利工程,更好支撐中國式現代化明確了前進方向。
重大水利工程建設任重道遠
水利關系國計民生,在國家發展全局中具有戰略性、先導性作用,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基礎性支撐和重要帶動力量。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著眼于生態文明建設全局,明確了“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治水思路,為新時代水利事業提供了強大的思想武器和科學行動指南,我國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取得歷史性成就,重大水利工程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大藤峽水利樞紐、河南出山店水庫等流域防洪控制性工程建成并發揮效益,進一步完善了流域防洪體系,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得到更好保護;南水北調、引漢濟渭、引江濟淮、廣東珠三角水資源配置工程建成通水,完善了國家水網主骨架和大動脈,進一步優化了我國水資源配置格局;南水北調引江補漢、淮河入海水道二期、環北部灣水資源配置等一批具有戰略意義的重大項目相繼開工建設,繼續打造民心工程、優質工程、廉潔工程。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將水資源問題考慮進去。重大水利工程作為水利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有效發揮流域防洪減災、水資源優化配置、水生態系統保護治理等綜合功能,提升我國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糧食安全、生態安全水平。
廣大水利建設者需要繼續堅定不移地踐行習近平總書記“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治水思路和關于治水的重要論述精神,奮力推進重大水利工程建設,充分發揮工程效益,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提供有力的水安全保障。
提升質量高線 筑牢安全底線
在健全重大水利工程建設、運行、管理機制的具體實踐中,首先,需要牢固樹立質量第一的理念。
2023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質量強國建設綱要》提出,要強化工程質量保障。其中包括全面落實各方主體的工程質量責任、完善建設工程質量保修制度、強化工程建設全鏈條質量監管、完善工程建設招標投標制度等內容。
當前及今后一個時期,重大水利工程建設仍處于投資規模大、建設強度高、實施主體多元的發展階段。目前重大水利工程建設過程中,質量問題還不同程度存在,質量管理手段仍不完善。
面對新形勢新要求,必須進一步樹牢質量第一意識,把工程建設質量放在水利建設的核心位置,正確處理工程質量與進度、造價的關系,堅持進度服從質量。
具體而言,健全質量管理體系,細化落實各方主體質量責任要求,落實質量終身責任制;提高政府質量監督效能,加大對關鍵環節的監管力度,加強對質量工作薄弱環節的整治,嚴格質量責任追究;嚴格質量全過程控制,嚴把原材料進口關、施工質量關、設備采購關和竣工驗收關,真正做到質量為先;積極推廣應用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為保證質量創造有利條件。
在樹立質量第一理念的同時,應加強重大水利工程建設安全生產監督管理。
《決定》指出,國家安全是中國式現代化行穩致遠的重要基礎。在完善公共安全治理機制方面,提出“完善安全生產風險排查整治和責任倒查機制”。
當前,我國部分重大水利工程地質條件復雜,面臨深埋長隧洞、超高壩、高邊坡等難點,工程建設安全生產不容小覷。
同時,極端天氣事件多發頻發,給在建重大水利工程安全度汛帶來壓力。應以“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感,做好重大水利工程安全生產工作。按照“黨政同責、一崗雙責、齊抓共管、失職追責”和“管行業必須管安全、管業務必須管安全、管生產經營必須管安全”的要求,壓緊壓實水利工程安全生產責任,建立健全水利安全生產風險查找、研判、預警、防范、處置、責任等風險管控“六項機制”,把項目法人及各參建單位安全生產責任壓實到“最后一米”,把各項措施逐一落實到在建重大水利工程安全度汛等安全管理全過程。建立安全生產風險隱患排查整治常態化機制,對發現的問題隱患清單管理、閉環整改、及時銷號,實行動態清零和審核把關銷號機制,及時消除隱患。
除此之外,水利高質量發展的深入推進,對工程安全運行管理的要求進一步提高。水庫作為典型項目類型,安全管理的內涵隨之拓展,既要保障大壩安全,又要保障庫容安全,還要保障防洪、供水、發電、航運、生態安全。
推進水利工程建設邁向現代化
《決定》指出,繼續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邁向現代化,一方面體現在相關體制機制應與時俱進。
具體而言,提升水利工程建設領域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需要繼續推進改革創新,加強頂層設計,切實解決傳統管理體制機制不適應新形勢要求的問題,著力破除體制性障礙、打通機制性梗阻、推進政策性創新。
例如強化項目法人責任制,規范重大水利工程項目法人組建,理順主管部門、項目法人的事權關系,提升項目法人管理水平;因地制宜推行代建制、設計施工總承包、項目管理總承包等建設管理模式,培育常設性專業化建設管理機構,推動工程建設管理專業化和集約化;完善招標投標制度,破除招標投標領域各種隱性壁壘和不合理門檻;積極穩妥改革建設監理制,建立責任與權力統一、管理規范高效的監理工作機制。按照“放管服”改革要求,健全以“雙隨機、一公開”監管和“互聯網+監管”為基本手段、以信用監管為基礎、以重點監管為補充的監管機制,進一步改善營商環境,培育和激發經營主體活力。
另一方面體現在相關技術手段、技術標準應不斷創新和完善。
《決定》指出“推進傳統基礎設施數字化改造”。當前,數字孿生水利建設是推動水利高質量發展的實施路徑和重要標志之一,數字孿生流域、數字孿生水網、數字孿生工程建設全面推進,廣東珠三角水資源配置工程、重慶渝西水資源配置工程、大藤峽水利樞紐等重大水利工程數字孿生建設先行先試取得積極成效。
在此背景下,應按照“堅持需求牽引、應用至上、數字賦能、提升能力”的原則,結合工程建設實際需求,充分發揮數字孿生技術對重大水利工程建設的驅動作用,提升建設全要素、全過程管理能力。
例如推進建筑信息模型(BIM)和地理信息系統(GIS)等技術應用,構建智能設計與數字化設計體系,對工程施工全過程進行感知、監測、分析、預警和響應;推進智能溫控、智能灌漿、智能振搗、智能碾壓等智能建設設備及裝備應用,引領傳統施工逐步向智能化施工轉變;推廣智能監控設備和信息技術的融合應用,強化隧洞工程施工超前地質預報、不良地質監測等,提升現場智能監控能力,保障工程建設質量和安全,最終實現數字孿生工程與實體工程同步交付。
再如積極探索運用衛星遙感、激光雷達、無人機等技術,推進北斗技術應用,強化水利工程位移形變、滲流滲壓、應力應變等智能監測,逐步建立動態監測、智能感知體系,提升水利工程運行管理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水平。
此外,應優化水利技術標準體系,發揮技術標準的導向性、引領性、推動性、基礎性作用。正如《決定》指出,構建新型基礎設施規劃和標準體系。
水利技術標準體系是重大水利工程建設、運行、管理的基本依據。水利高質量發展要求在繼續推動重大水利工程“有沒有”的同時,下更大功夫去解決“好不好”的問題。要全面檢視評估現有水利建設和運行管理各個領域和環節的技術標準,緊跟新技術、新材料、新設備、新工藝發展形勢,及時修訂完善相關標準,保證標準的科學性、規范性、時效性,堅持問題導向,解決現行標準與實際不協調等問題,同時做到標準編制與實施并重,建成有利于發展水利新質生產力、扎實推進水利高質量發展的水利技術標準體系。(黃瑋,水利部建設管理與質量安全中心黨委書記、主任)
責任編輯:王燦燦 校對:海洋
中國周刊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公眾號